首页> 综合精选> 加密巨头寻求银行牌照:是对去中心化的背叛还是自然演进?

加密巨头寻求银行牌照:是对去中心化的背叛还是自然演进?

时间:2025-07-09 10:38:05

过去一周,Circle和Ripple Labs等知名机构相继在美国寻求银行牌照。虽然这对追求机构采用的加密企业是利好消息,但也引发了那些将加密货币纯粹主义愿景置于首位的支持者们的担忧。

来自XBTO和Kronos Research的代表指出,两个看似矛盾的观念可以共存。他们认为,虽然机构采用确实偏离了中本聪关于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的核心原则,但这也标志着加密行业正在成熟并呈现新形态。

监管许可争夺战升温

随着多家知名企业竞相获取美国银行牌照,机构采用的浪潮持续涌动。

这场连锁反应由稳定币发行商Circle在上周一申请成立国家信托银行引发。若获批,该牌照将允许Circle自行托管USDC储备金,并为机构客户提供数字资产托管服务。

此举紧随Circle成功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之后,符合其深度融入传统金融体系的长期目标,尤其是考虑到美国即将出台的稳定币监管法规。

两天后,Ripple Labs同样申请了国家信托银行牌照,主要目的是使其新推出的稳定币RLUSD纳入联邦监管体系。获批后Ripple将成为受联邦监管的银行,无需再申请各州货币传输许可证。

另有报道显示,富达数字资产(Fidelity Digital Assets)和Bitgo等其他行业巨头也有意申请银行牌照。

虽然这些进展令加密实用主义者欢欣鼓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参议院通过的《GENIUS法案》),但比特币原教旨主义者对此仍持怀疑态度。

中本聪愿景能与监管共存吗?

加密企业争夺银行牌照的行为,凸显了行业核心矛盾:无需许可的去中心化与监管合规之间的张力。

中本聪精神被早期采纳者奉为圭臬,其倡导去中心化、抗审查和去中介化。因此当加密公司试图融入比特币原本想要绕开的传统体系时,自然引发了对这些基本原则是否被坚守的担忧。

虽然这种行为可能与中本聪设想的点对点银行绕过系统相悖,但现实更为复杂。这代表着加密行业成熟过程中的自然演进——从意识形态基础转向实用型基础设施与融合。

"尽管加密技术的早期精神是挑战现有体系,但我们正见证一种旨在实现规模化采用的融合,这种融合最终将惠及所有人。机构采用需要明确的监管框架和信任——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XBTO集团首席商务官Karl Naim向BeInCrypto表示。

要实现加密技术的广泛采用,银行牌照如今已成必备条件。

银行牌照:超越中心化的价值

加密公司必须遵守监管保障措施才能吸引机构客户。虽然这种转变使其远离纯粹的去中心化,但更接近能提供更强终端用户保护的模式。

"银行牌照带来透明度、合规性和公信力,但也伴随着成本与约束。它将加密公司从'代码优先'转变为'合规就绪',用纯粹的去中心化换取公众信任。"Kronos Research首席执行官Hank Huang解释道。

与其将此视为妥协,不如看作实现更广泛融合的战略步骤。

"银行牌照打开了规模化采用和深度整合的大门,让区块链成为传统金融与创新的桥梁而非替代品。"Huang补充道。

不过这种发展并未消除对去中心化的需求,反而催生了两种并行系统的市场需求。

多元化的加密生态系统

加密生态包罗万象:比特币、山寨币、稳定币、迷因币、现实世界资产等各类用例并存。这种多样性天然吸引着不同背景的人群。

以比特币为例,其不可篡改性决定了无论多少机构兴趣都无法改变其无需许可的本质。因此传统金融人士可能更青睐稳定币。

与比特币不同,稳定币锚定传统法币,不受同等程度波动影响。如今在美国,企业已可发行自有稳定币。

"比特币体现去中心化和货币主权,USDC等稳定币则提供交易效用——它们是现有货币的数字表征而非替代品。Circle的成功IPO证明传统投资者对这类基础设施的强烈需求。稳定币在汇款和金融普惠领域的效用已获验证。"Naim阐述道。

由于服务目标不同,二者并不冲突。这种共存使去中心化与中心化现实得以并行不悖,长远来看甚至有利于生态发展。

实用主义者与纯粹主义者的必要平衡?

在两者共存的环境中,实用主义者和纯粹主义者可以形成相互制衡。

当加密领域过度倾向传统而忽视去中心化时,纯粹主义者能矫正行业航向;反之若纯粹主义者因过度僵化阻碍采用,实用主义者可及时介入。

"纯粹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分野将塑造未来。前者守护纯粹去中心化,后者通过合作与合规谋求发展。两条路径将在共存与碰撞中推动监管与加密技术的演进。"Huang向BeInCrypto表示。

这种趋势可能导致更显著的市场分层,这对任何行业都具积极意义。

"我们将看到清晰的分层出现:在传统框架内运作的受监管稳定币和资产通证,与保持去中心化本质的无许可协议并行。这种区隔为不同用户类型提供明确选择——机构可通过合规渠道参与,而加密原住民继续使用无许可系统。"Naim指出。

加密与传统金融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必要发展。与其视这种演变为背叛,不如理解为实现行业规模化、提供强大安全服务的关键步骤。

这类服务终将与加密生态共存并反哺其发展。未来市场很可能呈现精微格局:无许可创新与受监管金融基础设施将共同繁荣,服务全球用户的多样化需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