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案(通用13篇)
在平日的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文言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1、 调动多种朗读手段,了解《蒹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通过对关键词句的阅读体验,了解《蒹葭》的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3、 通过学习《蒹葭》,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蒹葭》作为《诗经》名篇对于高中学生作诗歌鉴赏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进行阅读鉴赏之前教师要对《诗经》的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介绍,在这基础上,通过充分诵读,对关键字词的反复咀嚼,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其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同时,调动画面、音乐等多种因素可营造和谐美妙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融入诗歌的意境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了解《蒹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表现手法,初步掌握《诗经》的赏析方法。
2、 难点: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
说明:
“诗无达诂”,所以对本诗的主题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对具体语言个性化的体验,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对于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学生较难把握,因此教师点拨和学生自己平时的阅读体验相结合来化解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资料准备:歌曲《在水一方》和蒹葭的画面
提问:你所知道的描绘秋景的诗句。交流自己所积累的描绘秋景的诗句。从歌曲、画面和古诗句中感受秋的氛围,为课文的研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课文研习
思想内容朗读课文:1、把握文中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
3、概括诗歌主题。朗读后学生找出描写蒹葭、白露、伊人的关键词。如蒹葭:苍苍—萋萋—采采 (色彩)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 (形态)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情景,初步感知诗歌主题。朗读为学生把握诗歌思想内容打下基础,并在找关键词和描绘诗中情景的过程中把握本诗思想内容——。一说,爱情诗;一说,明志诗;一说,人生哲理诗。各有其理,古人有言“诗无达诂”,我们可以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企慕思见”之情,“执著追求”之意,“坚贞不渝”之志是不变的。
课文研习
表现手法根据课前对《诗经》表现手法的了解和积累,分析《蒹葭》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提示:从“兴”和“情景交融”的角度加以分析。自读诗歌,找出起兴和情景交融的句子做鉴赏,然后全班交流,互相补充,进一步体会《蒹葭》的意境。这部分的研习是本诗学习的难点,凭个人的能力不能全面掌握,所以互相的交流补充让学生较全面掌握本诗的表现手法并了解到学习中互助协作的.重要性。
赏析诗歌立足于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赏析
立足于诗歌的表现手法进行赏析学生自选角度对《蒹葭》进行赏析,小组讨论,推选一部分进行全班交流。
结束新课
布置作业放歌曲《在水一方》,师生共同探讨《蒹葭》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边欣赏音乐,边回顾以前学过的相关诗歌,感受《诗经》的艺术魅力。通过探讨《蒹葭》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进一步感受《蒹葭》的艺术魅力。
思路点拨
本诗是先秦的诗歌,对于第一次接触《诗经》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可以以朗读为突破口,初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再读以感受诗歌的画面美;精读以感受赋兴手法的韵味美。由读到品,带领学生走近《诗经》、赏析《诗经》进而学会研读《诗经》中的一些著名的篇目。
练习举隅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基本掌握了研习和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请于课后自主研习和赏析《采薇》,并完成研习报告以及500字左右的赏析文。
附:《采薇》研习报告
一、 吟诵全诗,疏通词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情景。
二、 诗人通过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三、 赋、比、兴手法在本诗中的具体运用:
四、 《采薇》与《蒹葭》两诗在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点?
五、 请用500字写一篇《采薇》的赏析文
文言文教案 2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文言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3.学会诵读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
4.鉴赏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作方法以及下定义、举例子、引用等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学难点
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诵读赏析,点拨讨论;强化背诵,知识巩固。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并掌握第一段、第三段、第四段中重点实词如“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大家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会诵读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大家对文言文的语感;了解关于韩愈的基本文学常识
3、理解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二、走进作者
韩愈,字 退之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 韩昌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 古文运动 ”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三、 出示自读指导(一)
请慢慢地朗读课文,如有生字词,可向同学请教,也可举手向老师提出,三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正确的朗读。
四、强调诵读指导
1、非吾所谓 传其道 解其惑者也 。
2、夫 庸知 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
3、嗟乎!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
五、出示自读指导(二)
仔细默读课文第一段,对照投影,疏通文句,如果碰到不明白的,就同桌互相讨论或做上记号,五分钟后,我们提出这些问题,一起来解决。
六、词句疏通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七、出示自读指导(三)
思考:学完这段文字,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1、老师的必要性
2、老师的定义
3、择师的标准
八、出示自读指导(四)
仔细默读课文第三、第四段,对照投影疏通文句,碰到困难可以和同桌讨论也可以举手问老师,五分钟后,我们把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疏通文句: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九、出示自读指导(五)
同桌互相讨论第三、第四两段,思考一下:
1、圣人是如何对待“从师”这个问题的?
2、作者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的?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三分钟后,比一比,看谁回答得最好?
十、出示课堂训练
请拿出作业本,按要求做下面投影上的题目,下课后马上上交
一、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老师的定义是————————————
2、择师的标准是————————————
3、《劝学》中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也说了同样意思的话:——————————————————————————
二、解释下列蓝色字体的词语并翻译划线的句子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文言文教案 4
1、学生试读课文,标出难读或不会读的字,划出不会停顿的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并重点指导:
①正确读写加点词语:
学奕( ) 鸿鹄( ) 弓缴( ) 弗若( )
②正确停顿下列句子:
思/援弓缴/而射之
二、自由练读,读通读顺。
1、根据试读,师生一起归纳朗读文言文的要点:
①读准字音;②停顿适当;③语速稍慢。
2、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3、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与”是通假字,同“欤”,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呢”相同;弗若,不如;为是其智弗
若与,在这句话里,“为”应读第四声;然,这样。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讲故事内容。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两个人各是怎样学下棋的?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2、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3、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文言文教案 5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理解课文意思。背诵课文。
2、能了解古今语言的区别,能根据课后的注释理解课文。
3、能从课文中领悟到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尝试在课外读一些文言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文意。能根据注释读懂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教师给学生呈现课前准备的古语文言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教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学生自己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师:同学们,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师: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能有声有色背诵更好),也可读两遍。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桌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
5、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四、练习背诵
1、教师请学生自由朗读,不会的地方小组合作解决。
2、之后教师通过开火车,接词等多种形式诵读课文。教师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给予纠正,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
3、请同学到台前来诵读,并对表现好的同学给予一定形式的奖励。
五、课后扩展
1、抄写课文,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2、分小组、分角色,演课本剧。
3、搜集文言文形式的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
文言文教案 6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曝”、“汤”,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借助注释,结合资料袋,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伯牙鼓琴》故事。
4.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特点,懂得关注生活、真诚待人。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把握整个故事情节。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故事。
【教学难点】
1.品味语言,明确“知音”的真正内涵,且能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2.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7个生字,熟读文言文。
2.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伯牙鼓琴图》。
同学们,咱们看图画中左边这位正聚精会神挑指弹琴,有奴仆侍奉左右,一看则知他必是俞伯牙了,而右边这位身着粗布大衣,拈须静听,满脸沉醉的必是钟子期了。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让这二人如此醉心的音乐是什么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伯牙善鼓琴》去细细聆听吧!
二、相关资料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主要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 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善哉 巍巍乎 绝弦 锦囊玉轴 曝晒 谬矣
(重点指导生字 “哉”为平舌音;“轴”为翘舌音。)
(2)学习多音字:曝(pù bào)
练 ①读句子,找发现。
今天中央电视台曝光了一家违法炼油的黑作坊。
②读一读:烈日曝(pù)晒下的她,那张脸早已黑红黑红的了,却仍然要寻找最佳拍摄角度,生怕曝(bào)光。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伯牙鼓琴》文章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书戴嵩画牛》讲杜处士晒著名画家戴嵩的画遭到牧童的拍手大笑。)
四、学习“会写字”
哉 巍 弦 轴 锦 曝 矣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轴、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巍”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哉”半包围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半包围结构的字“哉”和左右结构的字“曝”,学生练写。
哉:半包围结构,土字扁宽、下横要长,斜钩在下横的靠右位置、要长、右上角有一点。
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日字要窄小、右上边日字要扁窄,中间是个共,下边与水字不同。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学习《伯牙鼓琴》
(一)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学生先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翻译,画出文中遇到的自己不理解的重点字、词或短句,提出并在班上解答。(这一环节要求发挥学生互帮互助的学习方法)。
2.教师再出示文中重点字词,请学生解答。(出示课件,并将重点字词以红字突出)
3.以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讨论翻译,小组长做好记录。
4.抽查两个小组班上翻译,再出示译文参考。
(二)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再次齐读课文,思考文章中有一个词说明了俞伯牙和钟子期在音乐上均有造诣的是哪个字,这个字出现在文中哪一句?
生:善(擅长、善于)。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俞伯牙善于弹琴,并且琴艺超群,那么在文中又表现在哪里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生:他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3.那么樵夫钟子期“善听”,又表现在哪里呢?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生: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琴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4.那么文中的哪些句子直接道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呢?
生: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5.“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其中的“念”与文中哪个字意思相同,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生:“志”,意思都是意念,想。
师:是的,这句话就是说伯牙的所志所念所想,钟子期都能领会。那么钟子期是通过什么领会的呢?
生:琴声。
师:对,是琴声,那他究竟从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同学们请看(出示图片——泰山)
老师引读: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谁能告诉老师泰山有什么涵义吗?
生:志向,抱负。
师:非常好!是的,高山是志向的象征,大家还记得那首诗吧,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师:子期从高山中听到了伯牙的志向,又从流水中听到了什么呢?咱们来看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江河是指胸怀。
师:非常好,江河是“洋洋”的,盛大的宽广的,如同一个人的胸怀,这让我们不禁想到那个东临碣石的英雄曹操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感叹:
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师:这是多么宽广的心胸!而俞伯牙隐藏在琴声里的心意就这样被钟子期心领神会,大家说他们是不是知音?你认为什么是知音呢?同桌讨论一下。
明确: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小结:“朋友满天下,知音无一人”,俞伯牙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知音钟子期,也正是如此,那一曲高山流水才得以流传千古。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出示《伯牙绝弦》最后一段: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体会俞伯牙失去知音钟子期的悲痛心情,感悟世上知音的难得。
2.出示伯牙在钟子期碑前留下的短歌,引导学生朗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3.了解文章出处《列子》一书;
4.读一读与“知音”有关的古诗句(出示课件):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学完《伯牙鼓琴》,让我们知道了《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扬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表达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同时还向我们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下面我们复习一下这些词语,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
鼓琴善哉巍巍乎志在流水汤汤破琴绝弦
终身锦囊玉轴曝晒
2.昨天我们掌握了生字,学习了课文《伯牙鼓琴》。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文言文第二则《书戴嵩画牛》。
下面我们复习一下这些词语,请同学们来看看,这些词语你都会读吗?
鼓琴善哉巍巍乎志在流水汤汤破琴绝弦
终身锦囊玉轴曝晒
二、学习《书戴嵩画牛》
(一)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1.出示小组学习要求。
(1)小组内合作对照注释,理解文言文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意思。
(2)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自由读边在难懂的字词旁边做注释。
(3)小组内将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2.小组内交流字词句的含义。
3.呈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预设1:“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中“好”的意思。
师:“好”这里读hào,是喜爱的意思。
预设2:“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中的“尤所爱”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尤所爱”是“尤其珍爱”的意思。通过这个词的理解,悟出理解文言文的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一日曝书画”中的“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曝”在文中的意思是晒太阳。
4.师:现在请同学们借助课文注释,小组内合作,试着翻译全文。
小组成员汇报,师适时出示: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玉做了画轴,用锦囊装起来,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设计意图】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在组内解决疑难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呈现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解释全文的意思,就变得容易多了。
(二)练讲故事,言语实践。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指名说,教师随时补充。
2.小组内练讲故事。
3.班内展示。请两名同学上台讲,提出要求,尽量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加上动作和表情。
【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了解文言文大意”的目标就落到了实处。
(三)精读课文,感受人物
1.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
指名发言。
师出示课件呈现戴嵩《牛》图,并适时呈现: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2.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指名发言。
师适时出示:
表现: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方法指导: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运用:结合锺子期的语言,走进人物内心,想象的画面,体会音律美。读一读《书戴嵩画牛》牧童的评价画作的语言,想象场景。
3.带着感情朗读,读出牧童的语气。
全班齐读: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设计意图】此环节继续重视对文本的研读,着重对短文中的两个关键人物进行评价。尤其让学生通过读牧童的话,感受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此环节也为进一步探究文本蕴含的道理做好了铺垫。
(四)再读课文,领悟主题
1.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
2.生回答,师适时呈现: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3.结合这句话的意思,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课文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4.师:课文学到这里,谁能试着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
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设计意图】
课文简短精悍,但却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事,在这一环节,教师以问题做牵引,激发学生探究文本更深的内涵,教师的点拨引领,不仅让学生层层深入,更体会到了短文蕴含的深刻道理,最后在此基础上概括主题思想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学习写作方法
1.学一法:运用通感写感受
通感就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也就是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2.举一例:
本文“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说像大山一样高峻,心目中有泰山的形象;“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时,耳中既有流水声,眼中也有流水形,所以在以声写声时兼有以声唤起流水形的感觉。
3.练一练:反复诵读后,我们也可以试着写一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参考: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你笑得真甜!(笑声是听觉印象,笑的样子是视觉印象,而“甜”是味觉印象。)
四、当堂检测(选做)
本课推荐阅读《两小儿辩日》《“知音”马思聪》。
板书设计(略)
课后反思
《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是第七单元的两篇文言文。在阅读和理解方面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有人曾说: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的一个过程。现将反思总结归纳如下:
一、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
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这是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越是充分,课堂教学就越是精彩。一堂精彩的课,老师的精心准备,老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老师对文本的独到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们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和认识。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几次设计了学生“读”课文的环节。先是初读,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让他们说说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的感受。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老师却抓住对他们有利的一面进行引导,告诉他们文言文其实很有意思,学起来会很容易,很有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是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接下来老师告诉他们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如何断句,应该怎么读出轻重缓急来,师进行范读,甚至领读。最后让学生模仿读,学着读。一堂课下来,学生从不会读,读不好,到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们与文本有了充分对话的有力证明。
三、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促进手段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力求和学生进行最简洁,最有效的课堂对话。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应该是对“课堂生成资源”具有极强的敏锐度,充分利用课堂上现有的“生成资源”来进行教学,语文课堂更容易出彩。本堂课中,有一个学生忘记了钟子期的名字,在回答问题时说了一句“那个姓钟的人”,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老师就紧紧抓住了这一“生成资源”,相机提问:“是啊,钟子期确实是姓钟,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伯牙姓什么呢?”结果,充分预习了课文,收集了相关资料的同学都知道了正确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而另一部分同学则回答“姓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对这一课外知识也加强了记忆。
阅读教学中,只要紧紧抓住老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充分对话,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生气勃勃,活力无限!
文言文教案 7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战国时期有一位母亲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曾经搬了三次家,你们知道这位母亲是谁吗?(生:孟母)
师: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师:多么了不起的的母亲啊!孟子后来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人们尊敬的称他为亚圣!可是像孟子这样的人小的时候也逃学呢!为了劝说孟子读书,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孟母断织劝学(出示题目)。
二、初读课文、感悟剧本内容。
1、师:孟子为什么要逃学,孟母是怎么劝说他的,故事的结果又将怎样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快来读一读吧!
2、孟子逃学的原因
生:他觉得整天呆在学堂里,没有意思。
师:你从那个词语看出孟子觉得上学很无聊,甚至很烦人? 生:“整天”“呆”“没有意思”。
师:是啊,整天都要呆在学堂里,又没有动画片,老师也不组织大家玩游戏,真是有些无聊、烦人哦!谁能把孟子厌烦的语气读出来?
生:表演读,厌烦地,无聊的语气。
师:既然读书这么无聊,又要费钱,还不如回家帮帮母亲干活,也能让母亲轻松一些是吧!如果孟子是这么想的话,那他在回答的时候一定是觉得自己很懂事的样子,他会自豪地,理直气壮地说——
生:很自豪的,理直气壮的读。
3、孟母断织
师:看着儿子不认真上学,反而还这么自以为是的样子,孟母的心理真难过啊,她该怎么引导孩子,才能让他明白应该认真读书的道理呢?
生:孟母听了,一句话也没说,她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剪断了。
师:为了劝孟子读书,家里那么困难,孟母也毫不心疼的把正在织的.布剪断了,我仿佛看见了母亲正含着眼泪拿起剪刀把布剪断的情景。这下可把孟子给吓呆了。他赶紧走上去拉住母亲的手问:(生齐说 )娘,布都快织好了,您为什么把它剪断呢?
师: 剪断的布还能接起来吗?
生:当然不能接起来。
师:剪断的布还有用吗?
生:当然没有用。
师:娘把你送进学堂读书没想到你却逃学啦!剪断的布,是一块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孩子。
师:你觉得孟母哪句话最能打动你的心?
生:剪断的布,是一块没有用的布;逃学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出息的孩子。 师: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
3、孟子知错就改
师:当孟子听到母亲的教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说:(生齐读)娘,我错了,我一定改正。
师:你觉得孟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知错就改的孩子)
4、我们来合作,老师读孟母的话,请一位同学读场景,其他同学读孟子的话,有信心读好吗?
5、同桌练习分角色表情朗读。要注意括号内的提示。
6、分角色表演读。
三、总结拓展
1、学习了这个剧本,我的收获。
(1)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 。
(2)感悟孟母断织劝学的良苦用心。
2、想一想,在你学习不认真时,你的妈妈会怎样教育你?
(可能你的妈妈有时会因为太生气而批评你、责罚你,但是,作为孩子,一定要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做个孝顺、懂事、明理的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们会做到的。)
四、布置作业
1、搜集孟子或孟母教子的故事。
2、完成课后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
24、孟母断织劝学
孟子逃学
孟母断织
孟子悔悟
文言文教案 8
学习目标:
1、 朗读背诵课文。
2、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
3、 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4、 培养想象和情感体验能力。
5、 通过情景练习,进入→角色扮演的学习方法,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创意说明:
本文重在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令人感动,教学中通过设置情境,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培养学生想像和情感体验能力,促使学生好学向上。
学习步骤:
一、新课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文学常识介绍:
1、 介绍作者,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和课后资料。
2、 介绍本文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作为文章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者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而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方法。
二、初读课文,疏通学问
1、 师播放朗读磁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 生自由朗读课文。
3、 生根据注释和词语试译课文。
4、 四人小组直译课文,教学巡视。
5、 师生弄清课文大意,师朗诵重要字词注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提问:
⑴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那么做。
⑵文章从哪些方面写其他学生的优越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⑶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为?
2、 小组议论
3、 课堂讨论
明确:
①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老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②“同舍生……火华然者神人”。他们都没有成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在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能,只能说其用心不专。
③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适当穿插描写,运用对比揭示道理,用切身经历使人感到真诚。
四、情境练习
1、 教师介绍情境练习的要求。
A、 调动学生已有经验,紧密结合课文解读。
B、 进行情感体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
C、 动口、动眼、动手、动脑,进行活动。
D、形式:①一定要紧密结合课文内容。
② 都以第一人称进行,可以加入合理的想像。
③ 六组练习中任选其一。
④ 可以说,可以写,可以表演。
2、 出示情境话题。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的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文言文教案 9
教学目标:
理解文言词语,学习摹状的说明方法;熟读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侧面描写的运用;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特殊用法。
教学难点:
侧面描写的作用;古今词义、用法的异同。
教学性质:
讲读课。
简要的步骤如下:
(一) 介绍“口技”,导入新课。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三)思考问题,分析课文,并注意文言知识点。
1.文中哪一句话是全文内容的概括?
2.第1段交代了什么,作用何在?
3.文章怎样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的?
4.文章描写了几个场面,各是什么?由同学朗读,体会意境。
5.结尾有何特点?
6.本文侧面描写的作用何在?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1—3题,串讲知识点。
(五)归纳.写作特点。
(六)练习背诵。
(七)布置作业。
文言文教案 10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 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思考: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
四、复读课文
1、研读课文第一段
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文言文教案 11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文言的倒装句式
2、能将含有倒装句式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判断文言倒装句的类型
2、掌握翻译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生课前练习,文言文翻译教案。
1、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2、有人于此,指其过而告之则喜,何如?
3、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4、命召公主入营,立之阶下,不之视。
二、翻译文本内的倒装句并总结归纳其特点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其倒装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分析正常的句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2)冤哉,亨也!
2、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谓语的后面,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何不试之以足?
分析"以足"介宾短语做"试"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教案《文言文翻译教案》。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分析此句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构成的定语后置。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分析此句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构成的。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4、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1)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对于这类句子,有两种形式需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例:宁信度,无自信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这类句子中,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例:沛公安在?
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义。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分析"句读"为"不知"的前置宾语,"句读之不知"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三、翻译课内语句.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四、翻译课外语段
宋濂尝与客饮,帝①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明史》)?
(1)诚然,卿不朕欺。_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
(1)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_
文言文教案 12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文言的倒装句式
2、能将含有倒装句式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判断文言倒装句的类型
2、掌握翻译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生课前练习。
1、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2、有人于此,指其过而告之则喜,何如?
3、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4、命召公主入营,立之阶下,不之视。
二、翻译文本内的倒装句并总结归纳其特点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其倒装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分析正常的句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2)冤哉,亨也!
2.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谓语的后面,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何不试之以足?
分析"以足"介宾短语做"试"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教案《文言文翻译教案》。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分析此句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构成的定语后置。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分析此句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构成的。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3.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1)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对于这类句子,有两种形式需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例:宁信度,无自信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这类句子中,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例:沛公安在?
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义。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分析"句读"为"不知"的前置宾语,"句读之不知"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三、翻译课内语句.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文言文教案 13
一、创设情景,激发动机
1.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知道为什么叫文言文吗?
2. 通过对比“口头语言:吃饭了吗?”与“书面语言:饭否?”引发兴趣
二、目标建设,独自自学
1. 自读课文,读准句读。
2. 提出预习中的问题。弈秋,“秋”是人名,“弈”表示善于下棋。
三、小组互助,质疑释疑
1. 小组选一篇有感情朗读。
2. 解释每句话的含义。
四、课堂对话,教师精讲
1. 这位老师叫什么名字?弈,秋。
2. 介绍“孟子”,解释重点字:惟、缴、俱、弗、若、非然(抢答闯关,会的同学自主站起来回答)
3. 抓住“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领悟道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理解。
五、课堂小结,归纳升华
1. 试着背诵课文。
2 .小组互相检查。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用抢答的方式解释重点字。孩子们意兴盎然,积极抢答,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记住了枯燥的文言文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