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案> 初二政治《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教案(精选6篇)

初二政治《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教案(精选6篇)

时间:2025-07-10 13:00:02

初二政治《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教案(精选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二政治《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二政治《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教案(精选6篇)

初二政治《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教案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明确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⑵了解正义与非正义的含义。

⑶了解公平与正义的区别与联系。

⑷明确做有正义感的人的具体目标。

2、能力目标

⑴理解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

⑵自觉维护正义,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培养正义感。

⑵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勇于同非正义行为作斗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崇高的品德 伟大的人格

蒋庆──一名基层法院的女法官,在16年的审判工作中,办理各类案件2000多件,包括休息日在内,平均不到三天就办理一件,没有一件错案,没有一个当事人反映她办案不公或不廉洁。

蒋庆亲民、爱民,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她对孤独无依的老人,失学无助的少年,迷失方向的青年,濒临崩溃的家庭,倾注了她所有的`爱,撒下了她所有的情。可她却抛下了自己年迈的双亲,亲爱的丈夫,心爱的孩子。

有人说,蒋庆早就该当“官”了。可蒋庆对“官”有自己独到的诠释:“在我的工作岗位上,只要公正司法,法官就是最大的官。”是啊,法官是正义的最高守护神,只要公正司法,不论其职位高低,都是威严崇高的。

教师:你是如何看待蒋庆的行为?

学生:略。

教师:从她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蒋庆是一位保障社会正义的执法者和执行者。我们每个人都愿意学生活在正义中,那什么是正义?如何维护正义?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方面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走进正义(板书)

活动一: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108页中的活动内容,然后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什么是正义?

1.什么是正义?(板书)

学生1:正义就是受委屈了,有鸣冤申诉的地方。

学生2:正义就是被欺负了有人出面主持正义。

学生3:……

教师:只有这样,善良才不会被践踏,邪恶才不会肆虐,整个社会才不至于陷入黑暗和混乱之中。所以,期盼正义、维护正义,是所有善良人的共同心声。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那么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

学生1:凡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

学生2:凡是阻碍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损坏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非正义行为。

活动二:他们受到的对待是正义的吗?

活动目的:

通过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正义的制度不是为少数人利益服务的,它一定是要维护所有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的。

活动准备:

学生阅读材料并思考问题。

活动过程:

第一步:1.面对张老板和小江的困惑,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2.正义的制度是为了使多数人受益还是少数人受益?

第二步: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第三步:教师进行总结。

学生:略。

教师:国家向高收入者征税,可以调节个人收入,增加国家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因而张老板受到的对待是正义的。小江通过非法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必须为自己的违法行为负责,所以他受到的对待也是正义的。总之,无论是保障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还是法律都是正义的制度。

制度是以公开宣布的程序和规则组成的,其正义性在于它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利益制定的。每个人都能从其正常的运行中受益,并受其约束。如果没有正义制度规则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那么,社会正义与社会发展、社会公平又是什么关系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探讨这个问题。

二、社会发展需要正义(板书)

活动三:法律援助讨公道

问题1:老金的工友为什么要帮助他?这种帮助起了什么作用?

问题2:究竟是谁帮助老金一家度过了难关?

问题3:案例和材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师生共同总结)

当我们参与社会合作与竞争时,正义的制度给与人们公平合作的支持与保障;在我们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公平的获得需要正义制度来支撑。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正义的制度就没有真正的公平。

活动四:公正的国家政策

活动过程: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1页小栏目“公正的国家政策”。

2.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以下问题:

(1)国家为什么制定这些政策?

(2)制定这些政策体现了什么追求?

(3)列举你所了解的类似体现正义要求的国家特殊政策?

(4)请你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些正义的制度我们的社会会怎么样?

师生共同总结: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义通过制度的调节来避免严重的社会分化,使社会健康、持续地发展,最终造福每个社会成员;正义使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更为紧密,使人际关系更为和谐。如果缺少正义的支撑,社会就会土崩瓦解。

初二政治《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准确阐述正义的含义,识别生活中正义与非正义行为的表现。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案例、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在实际情境中判断正义与否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正义的向往与追求,树立以维护正义为荣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明确正义的概念,熟悉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的典型表现。

2. 难点:能够精准判断复杂情境中的正义与非正义行为,理解正义标准的相对性。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展示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的`图片,如志愿者帮助贫困地区儿童、有人在公共场合插队等,提问学生对这些行为的看法,引发对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的初步思考。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PPT呈现正义的定义: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一般而言,正义行为都是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非正义行为则相反。结合定义,详细讲解教材中关于正义在制度、规则等方面的体现,如法律制度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学校规则维护校园秩序等。

3. 案例分析(15分钟):给出多个具体案例,如公交车上年轻人给老人让座、商家售卖假冒伪劣商品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行为属于正义还是非正义,并说明理由。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强化学生对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的判断能力。

4. 课堂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强调正义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践行正义。

5. 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课后收集身边的正义或非正义行为案例,下节课进行分享。

五、教学反思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对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有了清晰认识。但在复杂案例判断上,部分学生仍存在困惑,后续可增加相关练习。

初二政治《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正义对个人成长、社会和谐以及国家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2.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资料、举例说明等方式,阐述正义价值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深刻认同正义的价值,增强维护正义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正义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的重要意义。

2. 难点:理解正义如何促进社会公平,以及在不同领域的价值体现。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资料分析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关于正义战胜邪恶的动画短片,如超级英雄拯救城市的片段,提问学生从短片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出本节课主题——正义的价值与意义。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正义对个人的价值,如正义保障个人权利,使个人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举例说明一个遵守法律、秉持正义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尊重和成功。阐述正义对社会的意义,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能保障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以法律制度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权为例进行说明。分析正义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正义的制度和行为有利于凝聚民心,推动国家繁荣进步,可提及我国扶贫政策体现的正义性促进了社会发展。

3. 资料分析(15分钟):展示相关资料,如某地区通过公正司法解决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的报道;某企业因秉持正义原则,赢得市场和良好声誉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资料,小组讨论正义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并深化学生对正义价值的理解。

4. 角色扮演(10分钟):设置情境,如班级组织活动,分配任务时出现不公平现象,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展示如何通过维护正义解决问题。表演结束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应如何维护正义。

5. 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正义在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的价值,鼓励学生树立正义观念,为构建正义社会贡献力量。

6. 作业布置(5分钟):以“正义的价值”为主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

角色扮演环节学生参与度高,对正义价值有了更直观感受。但在资料分析时,部分学生对深层次价值挖掘不足,需加强引导。

初二政治《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维护正义的常见方式和途径,知道个人和社会在维护正义中的责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恰当方式维护正义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维护正义的勇气和决心,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维护正义的具体方法,明确个人和社会维护正义的责任。

2. 难点:在面对复杂情况时,学会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方式维护正义。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实践指导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讲述一个生活中普通人勇敢维护正义的真实故事,如路人制止小偷行窃,引发学生对如何维护正义的.思考。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个人维护正义的方式,包括树立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当非正义行为发生在自己身上时,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当看到非正义行为发生在他人身上时,要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采取恰当方式予以劝阻或制止。介绍社会维护正义的途径,如建立和完善正义的制度,通过法律、道德等规范来保障正义的实现;加强舆论监督,弘扬正义行为,谴责非正义行为。

3. 案例讨论(15分钟):给出多个不同情境的案例,如在校园里看到同学被欺负、在公交车上发现有人偷东西、在社会上遇到不公正的竞争等,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这些情况下应如何维护正义,每个小组制定出详细的行动方案并进行展示。教师对各小组方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方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4. 实践指导(10分钟):模拟一些生活场景,如超市结账时遇到插队现象、社区里有人破坏公共设施等,让学生现场演示如何运用所学方法维护正义。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及时纠正不当行为,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课堂总结(5分钟):回顾维护正义的方式和途径,强调维护正义是每个人的责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践行正义。

6. 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写一份“维护正义行动计划”,制定在未来一周内遇到非正义行为时的应对策略。

五、教学反思

通过案例讨论和实践指导,学生对维护正义的方式有了较好掌握。但在模拟场景中,部分学生表现出勇气不足,后续可加强心理引导。

初二政治《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正义与法律、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能够运用三者关系分析社会现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遵守法律、弘扬道德、维护正义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正义与法律、道德的紧密联系,明确它们如何共同促进社会和谐。

2. 难点:理解法律和道德在维护正义中的不同作用及相互补充关系。

三、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案例探究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展示一些因违反法律或道德而受到谴责的社会新闻,如酒驾导致严重交通事故、老人摔倒无人搀扶引发热议等,提问学生这些事件与正义有什么关联,引出本节课要探讨的正义与法律、道德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正义与法律的.关系,法律是维护正义的有力武器,正义是法律的核心价值追求。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社会正义的实现,例如法律对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制裁就是为了维护社会正义。阐述正义与道德的关系,道德是维护正义的重要力量,正义是道德的基本准则。道德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自觉践行正义,如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体现了正义的要求。分析法律、道德和正义如何共同作用于社会,它们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共同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3. 案例探究(15分钟):给出几个典型案例,如某商家因欺诈消费者被依法处罚,同时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某志愿者长期帮助孤寡老人,既符合道德要求,也弘扬了社会正义。让学生分组探究这些案例中正义与法律、道德是如何相互体现和作用的,每个小组形成探究报告并进行汇报。教师对各小组报告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三者关系。

4. 小组讨论(10分钟):提出问题,如“在没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道德如何维护正义?”“法律和道德发生冲突时,应如何抉择以维护正义?”让学生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教师参与讨论并适时引导,促进学生思维碰撞,深化对三者关系的认识。

5. 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正义与法律、道德的关系,强调在生活中要自觉遵守法律、践行道德,共同维护社会正义。

6. 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收集一个体现正义与法律、道德关系的社会案例,并撰写一篇分析短文。

五、教学反思

小组讨论环节学生思维活跃,对三者关系有了更深入理解。但在案例探究时,部分学生对深层次关系挖掘不够,需进一步加强引导。

初二政治《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教案 6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明确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的具体要求和行动准则。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将正义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能力,提高在生活中践行正义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正义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立志做有正义感的人。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做有正义感的人的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践行正义的积极性。

2. 难点:克服在践行正义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阻力,真正将正义行为常态化。

三、教学方法

榜样示范法、体验式教学法、实践活动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关于感动中国人物中正义使者的事迹视频,如检察官坚守正义,打击犯罪,守护人民权益,让学生感受正义的力量,引出本节课主题——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做有正义感的人的具体要求,要有强烈的规则意识,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尊重他人的.权利,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勇敢面对非正义行为,敢于斗争,同时要讲究策略,做到见义“智”为。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从点滴小事做起,如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共财物、帮助他人等,都是践行正义的表现。

3. 榜样学习(10分钟):介绍更多古今中外有正义感的人物事迹,如包拯公正断案、南丁格尔无私奉献等,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榜样人物身上的正义品质对自己的启示,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分享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榜样,将正义精神内化为自身品质。

4. 体验活动(10分钟):设置一些体验活动,如模拟法庭,让学生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体验在司法程序中维护正义的过程;组织校园义卖活动,将所得款项捐赠给贫困地区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帮助他人、践行正义的快乐。活动结束后,学生分享体验感受,教师总结活动中体现的正义行为和价值。

5. 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做有正义感的人的要点,鼓励学生将正义作为人生追求,在生活中时刻践行正义。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制定一份“正义行动周计划”,在一周内每天做一件体现正义的小事,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

体验活动让学生对做有正义感的人有了更深刻体验。但在实际操作中,活动组织存在一些细节问题,后续需优化活动流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