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案> 乘法估算教案

乘法估算教案

时间:2025-07-13 16:32:01

乘法估算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乘法估算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乘法估算教案

乘法估算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用乘法口算直接估算。

2.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入法口算进行估算。

教学难点

用四舍五入法口算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800×3= ×9= 250×4= 300×5=

24×3= 60×4= 240×2= 19×20=

30×70= 600×3= 80×90= 18×4=

2.求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

98 429 591 7692 8170

二、探究新知

1.介绍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也只要算出近似数,不需要算出准确数。这样的计算叫做估算。

2.板书课题: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

3.教学例11:

(1)让学生读题,找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题意。

(2)提问:大约收大枣多少千克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大枣的.重量不必求出准确的千克数。

(3)分析:816是800多一些,接近800,多出的16不满100的一半(50),也就是十位上不满5,把百位后面的尾数舍去,816的近似数是800.

(4)估算时,先求出大枣重量的近似数,为了不忘记,可以把近似数写在816的下面。

(千克)

想:816约等于800,800乘3等于2400.

答:大约收大枣2400千克。

(5)因为是大约收大枣的千克数,因此用符号“≈”表示约等于,816×3≈2400(千克),答时,不要丢掉“大约”两字。

(6)反馈练习:714×4.

4.用类推法分组自学例12.

(1)每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结果,并口述解题思路。

(2)使学生明确:

295接近300,95过100的一半(50),也就是十位上的数满5,把百位后面的尾数略去后,向百位进1,295的近似数是300. 295×9,可以这样估算300×9,得2700.过程如下:(米)

答:小王家离学校大约有2700米。

(3)用准确数计算

295×9=2655(米)

2655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得2700.

说明估算和实际乘的结果相同。

(4)反馈:584×6.

三、课堂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先把另一个因数的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和一位数相乘。

四、随堂练习

1. 说一说把第一个因数用四舍五入法看是多少?(口答)

826×3 488×6 206×4 692×4 310×7

2. 出示练习五第5题。

(1)一个因数是715,另一个因数是7,积大约是多少?

(2)195乘以4大得多少?估算的结果比乘得的准确数大一些还是小一些?

五、布置作业

联系生活实际调查一下:

1.本校有学生( )人,大约是( )人。

2.本街道(居民楼或本村)有居民( )人,大约( )人。

乘法估算教案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页例7练习十五1、2、3、4、5、6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进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用幻灯片出示教科书第70页例题主题图:

“三年级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

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4、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8×29≈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巩固练习。

1、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

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2、完成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

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五、作业设计

1、完成P73----1

先独立完成,写出过程,指名说一说

2、完成P73----2、3、4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列算式估算

3、完成P73----5

先不做,让学生说说每个小题怎么估算,统一方法后再算

4、完成P73----6

三个问题明确哪个问题是精算,哪个问题是估算,再让学生动手做]

六、板书设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三年级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29×8≈240(元)

30×8=240(元)

答:带250元钱去够。

[教学反思]

这部分知识使学生发现有些问题用估算就可以解决,体会到了估算的价值。学生理解了要根据实际问题采用往大估、往小估的策略解决问题,学会了根据具体情境灵活应用。

乘法估算教案3

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乘法估算方法,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教学例5

(1)投影出示例5图,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确此题并不用求出准确数,只要估算就行了。教师板书:49104

(2)学生讨论估算方法

(3)汇报:

生:4950 104100

50100=5000,应该准备5000元。

生:4950 104110

50110=5500,应该准备5500元。

(4)比较

师:谁的估算好一些?为什么?

生:第二种估算方法好一些。

要求带多少钱,在估算时要把近似数取大些,才不会造成钱不够的.现象,所以这道题用第二种估算好一些。

2、P60的做一做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方法。

二、巩固练习

1、P61、1

学生的估计方法可能不一样,只要是正确的都给予肯定,不作统一要求。

2、P61、2-4

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估算方法。

3、P62、5

先在小组内交流估计方法,后在全班交流

4、P62、7,P63、9、10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P63、12

答案:20316,20326,20336,20346

三、布置作业

P62、6,P63、8、11

乘法估算教案4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能够正确地口算出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养。

学情分析

乘法估算需要有一定的口算乘法的基础,因而在学生有一定口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估算教学,在教学本课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创设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用乘法口算直接估算。

2、通过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产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四舍五入法口算进行估算。

乘法估算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上册数学教科书P.58例4及练习九。

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乘法估算方法,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引入新课

1、口算:20×40= 130×50= 100×90= 2100×3= 3000÷6= 4×23= 2100÷7= 28×3=20xx×7= 50×6= 800×5= 720+58=

2、估算:89×30 32×48 43×22 35×19 24×39 63×29 71×80 52×683、

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乘法估算

学习目标:学会乘法估算方法,并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估算方法。

二、指导自学

1、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2、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三、学生自学

1、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指导,教师巡视指导。

1)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2)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3)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检测自学效果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四、达标检测

你是怎样估算的?《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a1800米b1200米c1500米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五、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六、课堂作业:第63页8、9、10、11、12。

七、教学反思

乘法估算教案6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经历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的过程,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并且养成估算的习惯。

2、重视培养同学应用数学的意识,了解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发展同学估算能力,让同学拥有良好的数感。

3、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形成具体问题采用具体的方法分析的辩证观点。

教、学具准备:课件、同学收集生活中要求估算的素材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随同着金黄的落叶,秋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红星小学准备组织同学们去公园秋游,但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想请你们来解决,一起来看看吧。(出示图片第60页例5的主题图)

(这里由秋游中遇到的买门票与车票的问题直接引入本课。是因为“秋游”是同学所熟知和喜爱的活动,能为同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同学解决问题的愿望。)

“四年级同学去秋游。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自身的方法算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

板书:49×104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把因数估计得大些的情况。

(1)同学独立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请解决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过程,并介绍一下自身所用的方法,适当地加以解释。

(前面同学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而且同学也有一定的实际购物经验,在此基础上让同学根据实际情况独立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在全班汇总,研讨各种解决方法的可行性。在这里老师放手让同学尝试,培养同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介绍:用笔算算出的,这样的结果很准确。)

应该准备5000元。(介绍:先利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到各个因数的近似数,再计算出结果)

应该准备5500元。(介绍:把两个因数都估计成是大一点的整十数,再将它们相乘,得到估算结果)…………

(2)同学在小组内交流,选择合适的算法,并说明理由。

师:假如你是带队的老师,你会选择哪种估算方法呢?请在小组内讨论,并说明理由。…………

(教师充沛地尊重同学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同学通过在小组中的讨论,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同学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3)小组派代表在全班汇报交流。

(4)小结

师: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但生活中我们在做准备时,一般都采用估算的方法。同时为了使准备显得更充沛,在估算时不一定要采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而是将数字估计的大些。对于这个问题而言,当然是选择把钱准备多些的方法更符合实际。

把板书补充完整:49×104≈5500 (元)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是要用乘法的估算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乘法的估算

2研讨可以用四舍五入方法的情况。

(1)出现解决的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到“海洋世界”的水上扮演馆,这时他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你们还能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吗?试一试!

课件出示:

在“海洋世界”的水上扮演馆中,观众的看台分成了12个区,每个区有58个座位,大约可以同时容纳多少人观看扮演?”

(2)解决问题,并找出合适的方法。

师:请独立完成在练习本上。

同学独立完成,再请做好的同学上黑板写出来,并请他们介绍自身的方法,说明自身的理由。(请几位方法不同的同学,注意要会说出自身的理由。)…………

再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找到认为合理的方法。

小组派代表说明自身的选择,全班讨论出合适的方法。…………

(3)小结

师:我把同学们的意见整理了一下,意思就是在这里它只要求大家了解大概能容纳多少人,就要使结果尽量地接近准确值,所以同学们可以用把两个因数四舍五入的方法来估算。说得真有道理,我也同意你们的意见。

3研讨乘法估算的方法。

师:我们找到的估算方法有这么多,那你认为,乘法到底该怎样估算呢?

同学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再在全班汇报。

(让同学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时应当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并培养了同学分析问题、归纳方法的能力。)

小结:把同学们的`意见归纳起来就是,估算时,一是要使计算简便,(把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或整百的数);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在作准备的时候可以把因数估计大些,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使结果更接近准确值。一句话,就是估算方法有很多种,却没有固定的方法,要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师:来到了游乐场。(出示图片)这些是游乐场局部的游玩项目,有摩天轮、极速风车、旋转木马······。

1、解决游玩中数学问题。

师:他们在游乐场中又碰到问题了,继续吗?

(1)必答题:摩天轮最大载重量4000千克,四年级同学平均体重是28千克,四年级104名同学可以同时乘坐摩天轮吗?

师:摩天轮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游乐项目,并从中选择一道数学问题,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2)自选题。

A:旋转秋千一次可以乘坐48名游客(满坐),上午运行15次,上午玩旋转秋千的游客大约有多少人?

B:玩超速风车每人每次需要18元,四年级104名同学,需要准备多少钱买票?

18×104≈20xx(元) 18×104≈2200(元)

20 100 20 110

2、解决返程的数学问题。

师:秋游活动即将结束,他们准备乘车返回学校,请同学们帮算一算:从游乐场到学校的路程是125千米,同学们乘车返回时,客车每小时行63千米,3小时能否返回学校。

(使同学能灵活地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

四、反馈小结

自我评价和小结。评价一下自身在这节课中的表示以和收获。

师: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掌握的数学知识也是多种多样的。当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时候,也是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实际中用好我们的数学!

教学反思:本课从设计上体现“从同学动身,为同学的发展而预设”原则,课堂上充沛调动同学的自主参与和交流合作,在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整节课朴实、自然,时刻体现对同学发自于内心的关心和引导,突出的表示在以下方面:

1、找准同学的认知起点,放手让同学自主探究。我从同学的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动身,让同学“试一试”,独立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发现所找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并没有将本节课的观念强加给同学,而是尊重每一位同学的观念,让他们在互相的交流讨论中找到合适的方法,知道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2、引导同学主动建构知识,培养同学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我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同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感受他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改变自身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协助同学发展和深化对数学的认识。

3、整节课中,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同学通过解决问题、讲解问题、分析问题等方法,特别是协助同学自身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探索估算战略,培养同学的问题意识和估算意识。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遗憾之处:

1、是在同学对玩超速风车游戏时,四年级104名同学需要准备多少钱有争议时,有的同学说将18×104看作18×100来估算,得出的结论是钱不够;有的同学说将18×104看作20×100来估算,得出的结论却是能买到票。对此,我只是引导同学去找到正确的答案,却错过了一次进一步挖掘错误的原因,从而将知识引向深入的机会。

2、课前,我设想:在导言后告诉同学,我们秋游时,无论坐车还是玩游戏都要注意平安,对同学进行平安教育。但是课堂上忘记了。

乘法估算教案7

估算是一种数学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种简便的、粗略的计算。要让同学明白这种数学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结合同学的生活实际,让同学依照自身的需要、思维习惯和个体差别,采取不同的估算战略,从而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学习不同的估算战略,并能运用自身的估算战略解决实际问题。

一、猜一猜

师:(电脑出示学校图)“同学们,谁了解我们学校多少啊!”

师:我们学校同学的人数有多少?(提供信息:大约是1700人,比1700人少)板书:1700

生1:1680师:少了生2:1695师:少了

生3:1699师:对并板书:16991700

师:我们学校的老师人数是多少?(提供信息:大约是70人,比70人多)

板书:70

生1:71师:少了生2:78师:多了

生3:75师;还是多了生4:73师:对

并板书:7370

师:我们的多功能教室的座位有多少个?(提供信息:大约是180个,比180个少)板书:180

生1:178师:多了生2:177师:真聪明

并板书:177180

师:我们学校的'电脑有多少台?(提供信息:大约110台,比110台少)

板书:110

生1:109师:多了生2:105师:少了

生3:106师:你真棒!并板书:106110

师:这些数中1699、73、177、106是什么数?1700、70、180、110是什么数?那么它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生:准确数,近似数。约等号。分别写出约等号。

板书:1699≈170073≈70177≈180106≈110

师:约等号象什么啊?

生1:“约等号象波浪一样,等号是直直的两个短横。”

生2:“我觉得约等号象飘扬的国旗。”

生3:“我觉得约等号象是等号喝醉了酒一样,歪歪扭扭的。”

师:揭示课题,板书:乘法的估算

乘法估算教案8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近似数,能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2.学会一个数乘一位数乘法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汇报各种数据。

2.学生汇报,老师选择数据进行板书。

3.分析以上这些数,看看它们在表达的意思上有什么不同?

4.引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

(1) 选择板书中的一个准确数,(如518)说说它接近几百?

(2) 比较518最接近哪个整百数?

(3) 518=500这样写行吗?为什么?自学课本。

(4) 教学“≈”号的读法和写法。

(5) 出示数,试写。

425 341 623 702 854 791

(6) 比较854和791与其他几个数和在取近似数时有什么不同?

(7) 观察讨论。

2.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

(1) 选择学生举例中的四位数,学生试练习。

(2) 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3.得出“四舍五入”法。

(1) 比较省略百位、千位后面尾数方法,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 如果要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又该怎么办?

(3) 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求它们的近似值。

(4) 做课本上的第一题。

4.学习“一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估算。

自学为主。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2题。

2.估算一下,下面的结果对吗?

759×4=3206 312×6=1726

3.课本中的练习。

四、课堂。

五、作业

作业本p12

乘法估算教案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页例10、例11,练习五第4至8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估算的用处,初步掌握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和掌握估算方法。

教学关键:掌握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一、简单说明估算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计算只要大概估计一下它的得数是多少就够了,不必算出准确数。比如妈妈要买5袋饼干,带多少钱合适呢?妈妈想:“每袋饼干1元8角,将近8元,买5袋带10元就够。”像这样不算出准确数,只计算出大约的数,就是估算。

二、教学例10。一个枣园收小枣816千克,收的大枣的重量是小枣的3倍,大约收大枣多少千克?

读题,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说明“大约收大枣多少千克?”就是要我们估算出大枣重量的近似数。

联系买饼干的例子,说明要估算大枣重量的近似数,先要求出大枣重量的近似数。

说明求816的近似数的方法:只保留整百的数,把百位后面的零头(也叫尾数)“16”去掉,16不满。100的一半50,也就是十位上的数不满5,就把百位后面的尾数直接舍去。

练习:826、837、849的近似数各是多少?

估算816×3的结果:用近似数800乘以3,口算出得数2400。为了避免忘记,可以把800写在816的下面,写得小一些。

提问:2400是收大枣重量的准确数吗?

说明横式的写法:2400是估算得到的近似数,因此在横式中不能用等号,只能用“≈”约等于符号,在答句中要注意不要去掉“大约”两字。

验证估算的结果与实际求得的结果是否接近,指名计算816×3=2448,然后乘2448的近似数。指出:2448十位上的数不满5,把百位数后面的尾数略去,约等于2400,与我们估算的结果一样,说明估算结果与实际计算的结果是接近的。

三、教学例11。王老师骑自行车用1分的时间行了295米,从家到学校用了9分。王老师家离学校大约有多少米?

读题后。由学生列出乘法算式。

提问:

(1)从哪儿看出这道题只要求估算?

(2)根据例10,让学生说一说乘法估算的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说明求295的近似数的方法:还是保留整百的数,把百位数后面的尾数略去,但是尾数是95,已超过100的一半(50),也就是十位上的数满5,把百位数后面的.尾数略去后,向百位进1,295的近似数是300。

引导学生估算295×9的结果:用近似数300乘以9,得2700。强调2700是近似数,横式里要写“≈”。

验证估算结果与实际计算结果是否接近。指名算出295×9=2655,求出2655的近似数。2655十位上的数满5,略去尾数,向百位进1,约等于2700。

四、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一位数乘法的估算方法。

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估算,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应注意什么?

教师概括说明:乘数是一位数乘法的估算,只要把被乘数按照上面的方法求出的近似数,再和乘数相乘,注意横式中要写“≈”符号。

试算“做一做”中的习题,订正时重点提问估算的步骤。

五、课堂练习。

练习五第4题及第5题。

六、课外作业。练习五第6、7、8题。

乘法估算教案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1.小明的家离学校大约十分钟的路程,学校组织活动,要求8点钟集合,小明几点钟从家出发合适?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应该明确:他至少7点50分从家出发,实际上,为了不迟到,他应该提前几分钟,7点45从家出发比较合适.)

2.这个时间你是怎样得到的?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估算?

(在估计的基础上进行推算,这就是估算.)

3.请你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到过估算?

二、尝试讨论

1.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下面题目:

a.一所学校的阶梯教室有22排,每排有18个座位.这个阶梯教室大约能坐多少人?

b.一份稿件,平均每行有29个字,共有31行,这份稿件大约有多少个字?

c.小明和奶奶在健身区散步,小明每分钟大约走39米,他绕健身区一周走了12分钟,这个健身区一周长大约有多少米?

2.读题,你有什么发现?(解决这些问题,都要用到估算)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3.同学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归纳: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并说出你们是怎样想的?

a 22≈20,18≈20,20×20=400(人)

b 29≈30,31≈30,30×30=900(个)

c 39≈40,12≈10,40×10=400(米)

2.观察这几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乘数是两位数,都是用乘法.)

3.根据自己解答过程中的体会和同学的汇报,试着说一说怎样进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根据学生的发言,对估算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分别取近似数,再用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习

1.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2.小丽每分钟步行52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3.一个粮店平均每天大约卖切面790千克,一个月大约卖切面多少千克?

4.一个苗圃有育苗地4块,每块地有91行,每行种89棵树苗.这个苗圃大约培育多少棵树苗?

5.一块长方形地,长98米,正好是宽的2倍.这块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6.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个.

(3)这辆公共汽车上大概有40人.

(4)我们班有45名同学.

(5)小红三分钟能写85个字.

7.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

69×51=2992

8.估算:

(1)10分钟你的脉搏大约跳动多少下?

(2)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乘法的'估算?请你举例说明、

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一估

活动目的

1.让学生经历估算的全过程,学会估算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估算意识。

活动准备

天平、尺子、黄豆、纸

活动过程

1.学生每6人为一组,每组发给一袋黄豆和一打纸。

2.教师提问:每组有50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这一打纸大约有多少张?请大家估算一下。

3.讨论出估算步骤再操作,需要工具可以来领取。

4.动手操作时合理分工协作。

5.填写估算报告表,检查计算是否正确,并做好汇报的准备。

参考1:

黄豆粒数估算报告

估算步骤

先数出10克的黄豆有56粒,再算整袋黄豆500克有50个10克,也就是有50个56。

所用工具

天平

估算结果

共有50×56=2800(粒)

参考2:

纸的张数估算报告

估算步骤

先量出1毫米有10张纸,再量出整打纸有4厘米1毫米,也就是有41个10。

所用工具

尺子

估算结果

共有41×10=410(张)

拼摆算式

活动目的

1.使学生能熟练进行加、减、乘、除的口算.

2.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写有数字3、+、—、×、÷、( )等符号的纸牌。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

下面有5个算式,请你在这5个算式中,添上适当的+、—、×、÷、( )等符号,使它们的得数都等于100.其中,每一个算式中的3,可以任意分组,例如3,33,33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 3 3=100

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给一组纸牌进行拼摆。

活动目的

训练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口算.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开学初,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每套服装是300元。

2.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分年级调查各班的学生人数。

3.口算各班应收的服装钱数。

4.口算各年级应收的服装钱数。

5.口算学校应收的服装钱数。

乘法估算教案11

教者:xx

单位:xx市师范附属小学校教龄:五年

职称:小学一级教师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第五册乘法估算

二、教学目标:

1.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习惯。

2.在现实的问题情景中,体验如何把握数的大致范围,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3.在估算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三、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教学难点:在估算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合作精神。

五、课题研究在教学设计中的渗透:在教学设计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于“鱼妈妈想买3个篮球,他只带了200元钱,他带的钱够吗?”这个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并从中自己总结得出估算的方法。

六、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

数学王国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那么你们知道吗,怎样才能走进数学王国?首先,同学们让我们踏上口算这座通往数学王国的阶梯,迈出我们的第一步。

(二)练习:1.口算

30×7= 60×3= 24×7= 45×8= 15×3= 24×2= 400×3= 168×2= 2.求出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数)

529 763 8376 7540

(三)引出问题

大家还记得《海底总动员》里的那两条小丑鱼吗?你们喜欢他吗,今天这两个小家伙邀请同学们去海底世界——这个智慧的王国遨游,你们觉得怎么样?

那好,让我们出发吧!学生欢呼!

你们看,小鱼们来迎接我们了!

鱼妈妈有许多鱼宝宝,鱼妈妈很爱他的宝宝,可是他发现小鱼最近越来越胖,他决定去买几个篮球,让小鱼多运动运动,这样才健康嘛!

鱼妈妈来到了商店,看到有好多种篮球,鱼妈妈想买3个篮球,他只带了200元钱,你们说他带的钱够吗?

学生发表意见

鱼妈妈,看见有一种篮球的价格签上写着大大的“惊爆价”你在商店里见过这3个字吗?

学生解释惊爆价

鱼妈妈决定要买这种篮球,这种篮球到底多少钱呢?你们想知道吗?告诉你们也可以,不过,老师可有条件的,当我给出单价,请你们马上估计出200元钱够不够买这样的3个篮球!如果你认为够,请你站起来!

(四)解决问题

学生判断并用行动和语言作出答案。

那请认为够的同学,你来说说,你是怎样估计出来的?那请估算的最快的同学,你来说说,你是怎样估计出来的?(1)58×3=174(元)

174<200够

(2)50×3=150(元)

8×3=24(元)150+24比200元少。

(3)58≈60 60×3=180(元)

我们再来看这道题,就问鱼妈妈带的200元钱够不够买3个篮球,这3种方法哪种你认为最适合?

明确:估算的方法可以多样,好的估算方法,首先要做到快,再力求更接近

准确值。

估算方法选择的原则是什么呢?原则:

1、根据题中的要求

2、根据实际的需要,灵活选择

同学们可真聪明,要知道在实际生活中,有些时候要算出一些东西需要多少钱,还剩多少钱的时候需要算出准确数。可有些时候不需要我们计算出准确的数值,我们就可以算出大约的数,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乘法的估算。(板书:乘法估算)

明确:估算的时候,我们可以先用四舍五入法把因数中的多位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和一位数相乘,求近似数的式子中要写≈。

你能举个例子,我们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会用到乘法估算?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

这时候鱼妈妈,又看见有一处柜台在宣传新产品,特别水下足球。新产品呀,鱼妈妈非常好奇,想感受一下高科技,可是鱼妈妈带的200元钱够吗?这种水球推广优惠价是74元,你说鱼妈妈能买吗?

总结:74≈70,70×3=210(元)已经不够了,而且74≈70已经是少算钱了,那实际200元钱肯定不够。

(五)巩固练习:

练习1:小鱼听说妈妈给他们买篮球了,高兴的立刻全体集合迎接妈妈,小鱼们排成8排,每排站18条小鱼,大概来了多少条鱼宝宝呢?

练习2:

学年的同学知道咱们班的同学去了海底世界参观,他们也要去,老师们一研究,带大家去参观海洋馆吧,学年一共有12位老师,619名同学,成人票是28元,儿童票是9元,大约带多少钱去才够?请你帮老师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算一算。

(六)游戏操作

我们今天的遨游海底世界智慧王国的旅程就要结束了,小鱼们要送给我们一份礼物,那礼物到底是什么呢?谜底需要大家自己去开动脑筋去寻找。

出示游戏用具,讲清要求,开始游戏。

结语:我们满载着收获要离开海底世界这个智慧的王国,你们相对鱼妈妈和

小鱼说些什么?谁想说,就站起来对他们说好了。他们在听呢!

乘法估算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7题。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图片内容是:

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盒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课本第70页例2主题图:三年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请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二、尝试解决

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

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算式8×29≈240。再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

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三、拓展引申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49×5218×4581×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即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2.用上课开始时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3.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估算的例子。

五、课堂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这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我们应尽可能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乘法估算教案13

教学内容:

教材59页和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同学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乘法估算的方法,学会乘法估算。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等。

教学流程:

一、知识迁移,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69、22、74、87、99、18

2、下列竖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18×4

51×7

89×5

22×8

37×3

71×6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 导言:同学们都在多媒体教室里上过课,那么你们知道多媒体教室里有多少排椅子?每排有多少个座位呢?哪个同学知道?愿意来说一说吗?

2、 出示P59例2情境图

引导同学观察:情境图中提供了有关的哪些信息?小明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

三、迁移类推,探究新知

教学例2.

“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你能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决这个问题吗?试试看。

1、小组合作交流——你用什么方法估算?

2、指名汇报。师小结整理如下:

要判断350名同学能否坐得下,必需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

所以,350名同学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

所以,350名同学能坐下。

方法一:22≈20

18×20=360(个)

所以,350名同学能坐下。

3、小结:同学们太棒了,能根据已学的估算知识,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可见,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太大了,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你是怎么估算的呢?同时出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

4、小组合作交流后,引导同学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

1、第59页做一做。

2、第61页第7题:投影出示情境图

引导同学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①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亮题板上。

②同桌交流,说说估算的方法。

展示同学的试题,说说你的估算方法,集体讲评。

3、第61页第8题:

4、第62页第9题,夺红旗小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按箭号所指的方向开始计时。

请优胜组派代表介绍经验。

给优胜小组插上小红旗。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收获?

六、随堂作业

乘法估算教案14

第五单元

两位数乘位数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并且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主要内容有:口算乘法、笔算乘法。

本单元的口算乘法主要包括两项内容,第一项内容是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它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二项内容是估算,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它是在学生学过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和掌握了乘法的基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估算的基础。教材先安排口算,在扩大学生的口算范围的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的估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做好必要的准备。并且,在估算和笔算教学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口算。这样,有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本单元的笔算乘法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的笔算乘法分两个层次编排。先出现不进位的,突出乘的顺序及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帮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接着,编排进位的,让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需要进位的笔算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还为学习多位数四则混合运算打下基础。而且,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加强了“解决问题”的教学。首先,把计算内容都置于实际生活的背景之下,如送报纸(送信)、估座位、购书等。让学生在现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探讨计算方法。然后,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生活的情境材料,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是十分有利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

2、使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

第二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第7~8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在积极参与和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重点难点:

会进行乘法的估算,会说明估算的思路。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能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数各是多少吗?

39、74、68、99、17、44

2、下列算式,你能估算各题的结果吗?你是怎么想的?

28×4

62×7

89×7

12×8

37×3

81×6

二、亲身经历,探索新知

1、出示例题2的主体图。

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主体图向我们提供了有关多媒体教师里的哪些信息?

2、教学例题2。

教师:根据画面的内容,口头编一道应用题。

出示例题2:多媒体教室一共有18排,每排22个座位,现在有350名同学来听课,能坐得下吗?

(1)教师:这一道题只要我们判断多媒体教师能否坐得下350名同学,因此不用大家计算,只要估一估就可以了,大家想应什么方法估算?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

(2)汇报:要判断350名学生能否坐得下,必须估算出多媒体教室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方法一:18≈20 22≈20 20×20=40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二:18≈20 22×20=44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方法三:22≈20 18×20=360(个)所以,350名学生能坐下。

小结:大家根据已学在估算知识,想出了三种方法,通过这一道我们知道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3)总结出估算的方法

估算时,先把两位数看成最接近它的整十数,然后再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完成教科书第59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清题意,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 提问:你是怎么估算的。

2、完成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四的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图,说说你从图中得到什么信息?

(2)独立完成,将估算结果写在课堂本上。然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61页练习十四的第8题。

(1)理解题意,根据题目画面的内容说说从“学生已经种了93棵树苗”中,你可得到什么信息?

(2)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乘法估算教案15

乘法估算

执教:xxx

教学内容第60页例5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乘法估算。2.培养估算意识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

估算时确定两个因数的近似数教学准备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1.口算

30×70= 50×90= 60×40= 300×20= 500×30= 60×800= 2.用你以前所学的知识,试着完成下面各题:89×31≈ 58×39≈ 91×89≈ 607×8≈

二.导入新课

我们学会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一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怎样估算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讨的内容。板书课题:乘法估算全班学生齐读课题

三.新课教学(1)创设情境

假设我们要组织一次去公园的秋游活动,作为策划者的你会考虑到哪些问题呢?组织学生议一议,说一说。(人数时间地点公园门票等)。在学生的话题中引出例5全班齐读小黑板上的题目(2)审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一说为什么用乘法算?(一套就49元共需要104套

那么就有104个49)

板书49×104师: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需估算一下大致结果就行了。

(3)学生独立估算师:你会估算吗?

学生独立估算,算好后,反馈学生不同的估算方法:

方法一:49×104≈5000(元)方法二:49×104≈5500(元)

100

110

(4)讨论、比较。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来估算,在这些估算方法中,你认为哪种估算方法更适合,更符合实际需要?为什么?

生:我喜欢第一种估算方法,因为把49看成50,把104看成100,50×100等于5000,计算很方便。生:我喜欢第二种估算方法,因为把49看成50,把104看成110,两个数都看大了,这样估算出来的结果50×110等于5500,肯定大于49×104的结果,还有多余的一点钱,可以防止有什么意外发生。

师:从秋游买票准备钱这件事里,我们发现运用四舍五入法把49看成50,把104看成100来估算得的结果5000元并不符合实际需要。看来,在估算的时候,不能简单的考虑把数字四舍五入,为了计算简便就可以了,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把结果估大一些,这样才能保证所带的钱够用。

四.巩固训练1.估算下列各题

32×104≈ 213×29≈ 252×41≈ 52×98≈ 69×203≈ 42×294≈ 195×29≈ 39×105≈ 21×299≈ 59×704≈ 52×402≈ 28×397≈ 89×102≈ 139×38≈ 107×42≈ 68×196≈ 2.小测验(1)《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2)小俊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3)本校有学生688人,大约是()人。

(4)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

2、刘宁走一步平均长度62厘米,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厘米?

五.布置作业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七.板书设计

乘法估算

方法一:49×104≈5000(元)

方法二:49×104≈5500(元)

↓ ↓

100

110

计算简便

符合实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