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决定将稳定币牌照发放推迟至2025年,随着8月1日监管制度即将在宪报刊登,此举显示出对快速应用的谨慎态度。但这究竟是战略缓冲还是加密领域下一站发展的瓶颈?
- 尽管8月1日将正式生效监管框架,香港在2025年前不会发放稳定币牌照
- 金管局指引聚焦储备透明度、反洗钱合规与资本要求,首批申请须于9月30日前提交
- 延迟政策凸显香港对加密监管采取审慎分阶段策略,与美国《GENIUS法案》的快速推进形成鲜明对比
7月29日,香港金融管理局证实,尽管8月1日将实施全面监管框架,但今年不会发放任何稳定币牌照。新规对发行方提出严格要求,包括反洗钱控制和储备透明度。副总裁陈维民表示审核申请"工作量巨大",预计2025年初前难有获批案例,且届时可能仅限少数机构。
香港稳定币蓝图:宁严勿快
在香港将稳定币牌照发放延至2025年之际,新敲定的规则展现出一个为精准监管设计的框架。金管局7月29日发布的两项核心指引:一是规定持牌发行机构的资本与运营要求,二是执行严格的反洗钱规程,同时明确现有发行方过渡至新制度的路径。
新规下月生效后,违规者将面临《稳定币条例》处罚。潜在申请人面临紧迫时间表——监管机构要求8月31日前提交意向书获取初步反馈,完整申请须于9月30日前递交以争取优先审核。
尽管牌照审批"持续进行",但金管局的分阶段策略暗示存在瓶颈:仅合规性最强的候选者能通过初期筛选。陈维民关于"爆发式增长可能性低"的警告,暗示监管方有意控制市场准入节奏。
美国模式对比
香港的渐进式推进与华盛顿的激进稳定币战略形成强烈反差。特朗普总统7月18日签署的《GENIUS法案》要求稳定币100%储备支撑、月度透明度报告及联邦反洗钱监管,同时加速审批流程。当香港注重审慎考量时,美国框架以速度取胜,明确旨在"闪电般快速推进"(如特朗普推文所言)以主导数字资产创新。
这种分歧折射出更深层的优先考量:香港通过选择性授权追求稳定,而美国押注规模效应与美元霸权。但两套体系都重视消费者保护——香港新规禁止对牌照状态作误导性陈述,与《GENIUS法案》打击欺诈营销的条款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