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的《认识方程》教学反思(精选4篇),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篇1
开学第一节数学课就学习《认识方程》,由数字到方程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理解方程的概念,感受方程思想。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验证、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十分重视用直观手法向抽象过渡,用递进形式层层推进,让学生经历一个知识形成的过程。
1、借助天平直观理解,建立等式模型
用天平创设情境直观形象,通过平衡或者不平衡判断出两个物体的质量是否相等,利用鲜明的.直观形象写出表示相等的式子和表示不相等的式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式子的意思,多种多样的式子,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在分类比较中,建立方程模型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把写出的式子进行分类。经过探索和交流,认识方程的特征,归纳出方程的意义。
3、实际运用,升华提高
在练习设计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发展,使学生对于方程意义的理解更为深刻,特别使让学生看图列方程这一练习题,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
尽管课堂上感觉学生理解了什么是方程,什么是等式,可是家庭作业中一道题是选出那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结果好多同学选出的等式只包含数字等式,不包含方程。让学生区别比较等式和方程的含义,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篇2
《认识方程 》 是北师大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三课时。 这一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方程,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方程 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往往会显得枯燥无味,但是方程与 学生的生活又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始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感受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课前谈话开始,我利用两三分钟与班上学生聊上几句,轻松导入课题,消除彼此之间的紧张心情。在探究方程概念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以天平图,月饼图、 水壶图整节课的`主线,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 让学生从这些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 去寻找隐含的相等关系 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然后尝试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方程表示各个相等关系。 让学生亲身体验方程产生的需求,方程在运用中的优越性并成功建立数学模型, 最后总结出方程的意义。
得出概念 后,进入练一练环节,我 设计了两个练习:一是判断是不是方程的练习,通过学生自己合理判断认识到方程的两个特征缺一不可,弄清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学生对方程外部特征的印象, 进一步体会方程 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 概 念的理解:二是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 , 借助媒体呈现一些线段图,组织学生根据这些图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这些题可以培养学生在现实情境里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 也为以后运用方程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查一查的练习是是从人类最普遍的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这四大方面入手,把课本后的练习题套上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最后拓展题,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提出问题,列出方程,在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体会算术方法解决起来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方程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体会方程思想的魅力。经历方程建模的全过程,真正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体验方程思想,引领学生走进方程世界。
不足之处,还是有点紧张,比如学生把等式说成等号老师没有及时纠正,但是学生心理明白的,只是表达时的口误。
总之,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度很强,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方程的意义, 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篇3
《认识方程》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为后面学习稍复杂的方程、分数、百分数方程做铺垫。为此,在教学中我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入手,让学生感到既好玩,又新奇,还富有探索性。
一、想一想猜一猜
我首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跷跷板入手,一个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玩跷跷板,小女孩重一些,小男孩轻一些,这一环节就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一般都是小男孩重,小女孩轻,我这里设计的是小女孩子重,孩子们都笑了,我接下来就说,要想使他们平衡,怎么办?大家异口同声的说:让小男孩用力一些,或给小男孩增加一些重量等才能是跷跷板平衡,这时我问:平衡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接下来,我出示天平,要想使左右两边平衡怎么办?学生说:左右两边各方10克的物品,我说10=10太简单了,能否再难一点,让大家算一算啊?学生说:左边放一个10克的砝码,再放一个40克的砝码,右边放一个50克的砝码。我激动的说:“好,”谁来列式?学生马上列出了10+40=50,有的说:左边放一个碗,不知道多重,碗里放10克粉丝,右边放40克,该怎么列式呢?学生乙马上说:可以把碗看做x,等式是10+x=40,这样在学生出题,学生解答,学生争论中,探索出方程,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辩一辩说一说
在探索方程的意义这一环节,我仍然放手让学生从众多的`等式当中,和同桌辩一辩,说一说,这些等式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让他们自我总结,自我概括。在x+10和x+10=40这一组中,学生出现了分歧,有的说应该归为一类,因为都有未知数,有的说不应该归为一类,因为前一个没有“=”,最后,通过天平必须平衡这一特点,排除了x+10,它不能使天平平衡,所以不是等式,
想10+40=50,x+10=50才是等式,但是10+40=50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只有x+10=50我们没有学过它就是方程,方程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很快总结出来了,它含有未知数,它也是等式,所以它是方程。由此,学生在辩论中,思维得到了升华,概念得到了深化。
三、拓展提升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6x+()=60,23-()=10哪一道题一定是方程?哪一道题可能是方程?由于有了以上基础,学生很快就判断出了第一道题是方程,因为它明显有未知数,第二道题可能是方程,因为()可能是未知数,也可能是数字。
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设计一些有探索性,有趣味性,有挑战性的教学环节,容易激发学生潜在的能量,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教学效果更佳!
《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篇4
《认识方程 》 是北师大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三课时。 这一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方程,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因为方程 的意义是一节数学概念课,概念教学是一种理论教学往往会显得枯燥无味,但是方程与 学生的生活又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始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让学生感受方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课前谈话开始,我利用两三分钟与班上学生聊上几句,轻松导入课题,消除彼此之间的紧张心情。在探究方程概念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课本,以天平图,月饼图、 水壶图整节课的主线,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 让学生从这些具体的情境中获取信息, 去寻找隐含的相等关系 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然后尝试用含有字母的等式——方程表示各个相等关系。 让学生亲身体验方程产生的需求,方程在运用中的优越性并成功建立数学模型, 最后总结出方程的意义。
得出概念 后,进入练一练环节,我 设计了两个练习:一是判断是不是方程的练习,通过学生自己合理判断认识到方程的两个特征缺一不可,弄清等式与方程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学生对方程外部特征的印象, 进一步体会方程 的意义,加深了对方程 概 念的理解:二是设计了根据情境图写出相应的方程 , 借助媒体呈现一些线段图,组织学生根据这些图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这些题可以培养学生在现实情境里寻找等量关系的能力, 也为以后运用方程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查一查的练习是是从人类最普遍的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这四大方面入手,把课本后的练习题套上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最后拓展题,让学生根据所给信息提出问题,列出方程,在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体会算术方法解决起来比较复杂的问题,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方程表示其中的数量关系,体会方程思想的魅力。经历方程建模的全过程,真正让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体验方程思想,引领学生走进方程世界。
不足之处,还是有点紧张,比如学生把等式说成等号老师没有及时纠正,但是学生心理明白的,只是表达时的口误。
总之,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度很强,大部分同学都能理解方程的意义, 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