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文学网精选了四篇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为读者提供思考与借鉴。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1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传承民族精神!”这响亮的口号声是我们新世纪中小学生秉持的信念。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而古诗文就是这当中的一朵奇葩。古体诗一般又称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的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诗是四个字一句,五言诗是五个字一句,七言诗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皆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中国文化真是源远流长啊!
而《论语》,也是一部代表着中国礼仪文化的名著。《论语》有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的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使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中国现在发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例如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米处的兵马俑坑内。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战车,战马和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虽然做不出什么弘扬文化的事迹。但是,我们从小接触这些代表着中国文化的东西,就是在传承,继承!这种文化,代表着我们的民族精神!
祖国悠久古老的文化,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正因如此,我们才应该继承,传播下去!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力量的决定性因素。文化必将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许多有识之士不断地呼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警惕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地在流失!遗憾的是,传统文化的流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异彩纷呈、独具特色,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积淀而形成的,不同的传统文化自然都深深地刻上了本民族的烙印!敞开国门之后,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虚无主义思想抬头,洋节日越来越火,传统节日渐趋消失;狂热的旧城改造,令许多国家保护的古建筑,竟频频遭到拆迁改造的破坏,结果全国形成宽大新道路、高大建筑物、千城一面,丢失人文特色文化,丢失特色文化传统……
在以革命和建设为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周边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文化遗产、大量古代建筑,在有意或无意间消失了。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载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物质遗产,轻而易举地永远离开。许多地方城市建设,缺乏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造成对历史古城的摧残;结果,改造成百城雷同、千城一面,缺少民族精髓、传统特色,丢失传统文化的新城区……
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五千年的光辉灿烂文化,是具体体现在城市乡村的精神内容功能上,每个城市乡村有其个性,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的独特文化,是一方人的审美、智慧、才华、性格独特的创造,不可替代。民族文化是一个精神环境,是乡土情感和爱国情感的载体,是一方历史经历的活生生的'物证。
冯骥才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提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要用拯救来说,拯救历史文化名城已经刻不容缓,国家在进行大规模旧城改过程中,城市的历史特征、文化风貌在全国正迅速消失,已经到了存亡的关头。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传统正是现代文明的前提与根基。“四书五经”等中华传统名篇宝典作为其主要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下大力提倡“文化全球共享”的背景下,我们更应重视本民族传统文化当中的“稀有物种”。所以作为传统经典的“书”与“经”不可丢,必须加以传承与光大!传统文化需要保护,更需要在继承中鼓励创新,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文化传承过程中,书籍担当着重要角色。读书的趣味、喜好,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甚或是一代人文化观念的价值取向。少年儿童、青年朋友作为未来的主人翁,读什么样的书倍受关注。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的书不同,所养之气也不同。要“养吾浩然之气”,所读之书必须得有“浩然之气”。
大多数的中国人,一般都只是从课本上读到“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字样,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和传统文化做“亲密的接触”呢?不读《楚辞》,不知其“铺陈抒情、浪漫想象”;不读《论语》、《孟子》,不知其“雍容和顺、灵活善譬”;不读《庄子》,不知其“想象丰富、奇气袭人”;不读《韩非子》,不知其“锋利峭刻、研箴析理”……读“经”,然后方知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提倡传统文化教育,要让下一代拥有对社会的关注、对人性的尊重、对家庭的责任,应有恻隐之心,应有忧患意识,应有赤子之心,应是立足于中国文化基石上有改造自然、改造世界能力的传人,以正直、睿智、勇于探索、仁和的形象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艺术,有自己的风俗、礼仪、饮食、建筑、服饰等,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了解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国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功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当以文化复兴作为灵魂。希望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人人都来为这件事贡献一份力量。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3
从今年春节后开始,我们人大机关逐步开展了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活动,通过观看这一系列的报告和电视专题片,感到自己受到了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憾,思想上接受了一次洗礼,纠正了以前的很多错误认识,也开始学会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的古代传统和现代生活。
《弟子规》我以前接触到的不多,只是想当然的把它当成是和《三字经》、《百家姓》一样是以前古代儿童刚开始学习的启蒙读物,但里面提到的《二十四孝》的故事太熟悉了,我小的时候,奶奶虽然不识字,但天天都给我讲,什么王小冰鱼,丁郎刻木、芦花絮衣等,长大上了中学以后,就开始感觉这些都是封建落后的东西。到今天都这么大的人了,还用再学这个吗?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特别是听了钱文忠教授所讲述的《弟子规》后,才感觉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太少了。《弟子规》通篇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听起来全部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好象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它是古人根据《论语》等儒家经典编写而成,它集孔孟、老子等圣贤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是古时候对孩子从小在学习、生活、待人处事等各方面树立道德规范的`典范之作,也可以说是一部教给我们该怎么学习做人道理的纲领著作。现代社会是物欲横流、道德和价值观扭区,人情冷漠,我们把以前的很多很美好的传统道德都给抛弃了,因此传统文化的学习很有必要。前段时间网络上流传很广的这种事情我们实在听得太多了,广东小悦悦事件、老太太倒地该不该扶等问题,这种问题都能拿出来讨论,说明现在社会的道德滑坡已经很严重了,象传统文化论坛中陈大惠老师做得是一件春风化雨般很有意义的工作,逐步唤醒人们心中的良知,纠正人们扭区的价值观,大力弘扬和继承传统道德和文化,这在现在确实是很有必要的。看了这一系列片子后,确实也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有哪些做的不够的。
孝敬父母在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是第一位最重要的,以前没看这些片子前确实对这些没做过深入地思考。为什么,因为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因为从小在县城长大,从上学、工作、结婚、有孩子,基本没大受过什么罪,因为有很多事都是父母给包办代替了,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快乐的大树》,非常感动,感到父母就象是那棵大树,把自己的所有全都给了孩子,还恐怕孩子不快乐。现在才感觉到,孩子对父母的感情与父母对孩子的感情相比真是少得太多太多了。前段时间我们买房子,没有两边父母的资助也实在是不敢想,这两天装修,父亲一直说“你们还贷款不容易,过段时间我们再想办法给你们筹集一点。”老人是只要有一点能力,也都会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