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案> 观刈麦教案(精选5篇)

观刈麦教案(精选5篇)

时间:2025-08-04 13:11:02
观刈麦教案合集

这份教案合集精选了5篇《观刈麦》教学方案,旨在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参考,帮助更好地上好这堂经典古诗鉴赏课。

观刈麦教案 篇1

观刈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刈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刈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中感情。

3.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感情

教学媒体:

录音机

教与学的方法:

诵读品味,点拨指导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观刈麦》,"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敢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

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见板书)

明确目标。(见课前教学目标)

二、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刈荷箪童稚饷田灼秉穗吏禄

2.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

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

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

三、学什探究,教师讲解。

1.教师明确: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

2.教师明确: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教师明确: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四、学生再读课文,当堂训练。

以"你看:"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

五、总结扩展。

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想想我们伸张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观刈麦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重要的文言词。

2.熟读诗歌,使学生加深对唐代社会的认识。

3.了解诗人反躬自省,关注民生疾苦的宽阔胸怀和可贵品质。

重难点

熟读诗歌,加深对唐代社会的认识,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作者的《卖炭翁》的内容导入

二、作者简介

1、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

三、预习检测

1.初读课文,完成:

(1)找出你读不准的字词,并注上拼音在小组中交流,最后整理出小组生字词解读成果。

荷字音_____注释________陇字音_____注释_______

饷田字音______注释_______但惜字音_______注释________穗字音________敝筐字音_____注释_________输税字音________注释__________岁晏字音___注释____

2、熟读诗歌,读准字音,理解重要的词语,试着把握课文内容。

四、质疑探究

课文整体感知探究:认真阅读诗歌,根据要求思考问题。

(1)诗歌围绕两个字展开了全诗的内容,你能找出来吗?并以此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2)诗歌第一层围绕( )字描写了( )、( )的图景,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吗?

(3)诗歌第二层围绕( )字,运用______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训练

1、杜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本诗都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黑暗,但两首诗歌各有侧重,你能概括出来吗?

2、作为中学生,我们是社会的一份子,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奉献集体。结合杜甫和白居易的思想谈一谈。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布置

背诵诗歌

教学反思

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贯彻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即由揭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检查学习效果等环节组成。也注重了"五步三查"。

这堂课的教改思路是想一改过去文言文教学"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老套子,贯彻了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设计了主要以两个字"忙"和"愧"来引领全文,结构层次非常清晰,学生无论是在预习上还是课堂的把握上思路都非常清晰。

不足,时间有些紧张,因为设计的环节稍微多了一点。在预习的处理上,停留的时间多了点,可以上课时直接检测就行,不用再花更多的时间。因为课前是给了时间预习了的。在探究环节,学生发挥的较好,通过小组交流,学生基本能在组长的带领下,理解课文,把握作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