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初中生《革命者》电影观后感500字范文三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革命者》观后感 篇1
当银幕上李大钊先生从容走向绞刑架时,整个放映厅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泣声。作为初中生的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触摸到历史的温度,那些教科书上的铅字突然化作鲜活的灵魂,在光影交错中向我走来。
影片中最震撼我的,是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与青年毛泽东的对话。昏黄的灯光下,两个心怀天下的读书人谈论着《共产党宣言》,窗外飘着1918年的雪。这个场景让我明白,革命不是热血沸腾的冲锋陷阵,而是无数个秉烛夜读的夜晚,是思想火种的悄然传递。我们教室墙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标语,此刻有了全新的诠释。
特别触动的是李大钊先生对妻儿的温柔。就义前他将钢笔留给女儿,说"用它写下光明的中国"。这个细节让我泪流满面——原来革命者不是冰冷的雕像,他们也会在深夜思念家人,会担心孩子是否吃饱穿暖。这种铁骨柔情,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
走出影院时,暮色中的城市华灯初上。我突然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和平生活,正是百年前那些"固执的理想主义者"用生命换来的。作为新时代少年,或许不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但那份"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担当,永远值得我们传承。
《革命者》观后感 篇2
电影《革命者》带给我的震撼,像一粒火种落进心底,点燃了久违的思考。作为00后中学生,我们这代人常被贴上"佛系""躺平"的标签,但银幕上那群20世纪"90后"青年的选择,让我重新审视青春应有的模样。
李大钊在长城上振臂高呼"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时,镜头扫过连绵的群山。我忽然懂得,革命者的远见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站在五千年文明的脊梁上眺望未来。这种文化自信,在今天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我们英语课本里的"Made in China",正是先辈们用生命书写的续篇。
影片中工人群众举着火把为李大钊送行的长镜头,让我想起语文课本里《纪念刘和珍君》的描写。黑暗中的点点星火,终成燎原之势。这让我反思:在社交媒体充斥明星八卦的今天,我们是否也该关注那些为弱势群体发声的人?历史从不是少数英雄创造的,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是微光。
回家路上经过学校的共青团角,宣传栏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标语在夕阳下熠熠生辉。我想,对革命精神最好的传承,就是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就像李大钊先生说的:"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
《革命者》观后感 篇3
当《国际歌》的旋律在片尾响起时,我发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作为初中历史课代表,自以为熟悉那段峥嵘岁月,但《革命者》用充满诗意的镜头语言,让我真正读懂了教科书里"新文化运动""五四精神"这些词汇背后的生命重量。
影片中李大钊蘸着清水在木桌上写字的教学场景特别打动我。没有投影仪和多媒体设备,真理的传播却如此纯粹有力。这让我联想到疫情期间老师们在钉钉群里批改作业到深夜的身影——教育者的初心,跨越百年依然相通。我们抱怨课业繁重时,可曾想过百年前的学生要冒着生命危险追求知识?
最难忘李大钊在狱中的独白:"我死了,会有千万个我站起来。"这句话让我想起疫情期间逆行出征的90后医护,想起河南洪水中搭人墙救援的大学生。原来革命精神从未远去,只是化作新的形式在延续。我们不必重复先驱们的道路,但要传承那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妈妈告诉我,太姥爷当年就是唱着《国际歌》奔赴朝鲜战场的。回家后我翻出泛黄的老照片,突然觉得历史从未如此贴近。作为新时代少年,我们或许不会再面对血与火的考验,但在科技攻关、文化传承的战场上,同样需要革命者的勇气与智慧。这,或许就是《革命者》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