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文学网精选的《邓稼先》教学方案(共4篇),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这些教案凝聚了多位教育工作者的智慧结晶,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邓稼先》的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词,理解文中两个古诗文小段。
2、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3、学习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教学重点:
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第一部分写百年屈辱史的用意;
2、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好处。
教具准备:
《祖国》录音带、小黑板(写六种方式、《祖国》歌词)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激情入景:
二(4)班的同学们给老师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首届艺术节中,我班荣获了第一名……这节课,希望同学们有好的表现。
2、材料分析:
(1)1842年8月,中英代表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其中有这样一条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烧毁了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邓稼先》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
3、学习本文通过比较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邓稼先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了解本文将邓稼先与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对比着写的作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读
同学们,为了保护国防科技的安全,我们的许多国防科技专家们都心甘情愿地做了无名英雄,他们长年与亲人分离,在远离人烟的荒漠中与机械为伍,与数据共眠,默默无闻,为国奉献,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壮烈乐章。他们是我们人民的英雄,国家的骄傲,下面就让我们展开课本,随着作者去认识这位为祖国的`强大作出巨大贡献的,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板书课题,并简介作者)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在美国,但对祖国的感情这一共同点把他们紧紧联在一起。本文即是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追忆他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二、阅读发现,整体感悟
1、阅读发现: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体会感情。
请同学们把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用小圆圈等标示出来。
2、整体感悟:
①请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②课文按小标题可分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大意。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
《邓稼先》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2.体会文章运用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楚的手法。
重点:
学习本文在具体事件的叙述中注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特色。
难点:
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后讲解:"两弹"指原子弹和氢弹。原子障是利用铀、钚等原子核分裂所产生的原子能进行杀伤和破坏的一种高效能炸弹;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元勋",立大功的人。邓稼先,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弹主要理论设计者。
2.介绍邓稼先的主要事迹:邓稼先,安徽人,核物理学家。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28年,在戈壁荒漠艰苦创业,先后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方案和一系列的模拟试验,为"两弹"的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被国际社会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邓稼先。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二)简介作者
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课堂上由学生介绍。明确要点:顾迈南,女,1931年11月29日生于山东章丘,1950年参加T作,1953年进入新华社。1962年起任专职科学记者,以新闻和通讯的形式,报道了中国科技界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出版了专著《中国当代科学家的奋斗之路》《炎黄之光》《华罗庚传》等。
(三)朗读课文(读前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指导)
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以及查找工具书明确一些字词的音义。
1注意字的读音。
2结合文中注释解释词语。
[问题一]文章的结构形式有何特点?
(要点提示: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主体内容共同组成)
[问题二]文章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
(要点提示:引子。从20世纪叨年代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第一部分:写邓稼先接受使命时的激动和喜悦,突出他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使命感。第二部分: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项原子弹的爆炸作出贡献的事迹。第三部分:写邓稼先再接再励,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巨大代价的事迹。思路: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从接受使命写到原子弹研制,进而写到氢弹研制,在过程的叙述中表现人物的精神)
(四)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学生有可能质疑的问题:
1、原子弹是一种怎样的武器?
2、原子弹与氢弹有什么区别?
(五)作业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一些"两弹"的知识,并介绍给同学。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
1浏览课文,思考:课文表现了邓稼先的哪些可贵精神7从文中找出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2讨论交流
课文主要表现了邓稼先如下可贵精神:
(1)邓稼先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在"要放个'大炮仗'"这部分集中写了这方面的'精神。1950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的邓稼先,至1958年已成为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物理学家,但为了研制原子弹这一艰巨、光荣、伟大的工作,他无比激动而又喜悦地走到了原子弹设计研制的第一线,从事鲜为人知的工作,并从此在公开场合销声匿迹。
(2)邓稼先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在"艰苦创业的年月"这部分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如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前,他是这样鼓励周围的年轻人的:"干我们这个工作,就是要甘心当无名英雄:一没有名,二没有利,还要吃苦;做出的科学成果又不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