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TI网络近期风头正劲。该团队刚入选代币化资产联盟(TAC)成员,其最新发布的COTI V2作为以太坊EVM兼容Layer 2解决方案,聚焦为去中心化应用(dApp)、机密交易、机器学习及去中心化身份验证等领域提供隐私保护方案。COTI V2的核心技术采用混淆电路(Garbled Circuits),通过安全多方计算实现隐私增强。
我们特邀其生态与合作关系主管约书亚·马多克斯(Joshua Maddox),探讨区块链隐私技术的意义与COTI的实践。
1. 请先介绍您在COTI的职责,并简述COTI的区块链使命?
答:我是约书亚·马多克斯,兼具营销战略与软件工程背景。现任代币化资产联盟亚太及中东非负责人、Provenance区块链基金会顾问,以及在COTI主导合规隐私与金融服务的创新实践。曾主导以太坊和Cosmos生态超1亿美元资助计划,促成与摩根大通、联合利华等巨头的合作。COTI致力于成为Web3的隐私层——我们首次在公链上实现了高效低成本的合规隐私方案。其核心在于混淆电路的突破:不仅能控制交易中各方的数据访问权限,还能在加密状态下执行运算。
2. 面对160亿密码泄露等安全事件,区块链隐私设施如何应对这些漏洞?
答:人们往往在隐私危机爆发后才意识到其重要性。区块链的价值在于让开发者为用户预置隐私保护方案。通过数据去中心化与合规设计(如密钥分权管理),可有效减少单点故障——这正是数据泄露的主因。Web3虽非万能药,但我们首次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工具集来应对这些核心问题。
3. 隐私项目Zama近期完成5700万美元B轮融资,估值超10亿美元。这反映了隐私赛道的哪些趋势?COTI如何布局?
答:Zama的融资印证隐私技术已从边缘需求升级为十亿美元级刚需。行业正意识到隐私是大规模采用的关键拼图,尤其在稳定币领域。COTI已是该领域领跑者——我们主网已上线混淆电路技术,并落地多个将核心隐私方案集成至实际应用的合作案例。
4. Vitalik Buterin近期强调隐私技术对区块链至关重要。这与COTI的理念有何共鸣?
答:Vitalik的观点与我们不谋而合:信息集中即权力集中,缺乏隐私的区块链可能沦为监控工具。我们通过隐私保护技术,让开发者及其用户在保持监管合规的同时,避免中心化数据垄断的风险。
5. 隐私设施正从小众需求变为主流刚需。推动这一转变的因素有哪些?COTI如何让隐私金融普惠化?
答:全球政治经济的不稳定性正加速隐私觉醒。当数据去中心化且隐私机制符合用户预期时,权力将回归个体。COTI的突破在于首次让开发者和机构以高效低成本实现合规隐私,使其能在公链上构建符合各地法律的产品——即使监管环境快速变化。
6. COTI的技术已投入实用。混淆电路等创新如何实现公链隐私方案的规模化?
答:我们的基准测试显示,混淆电路速度领先竞品3000倍,资源消耗仅1/250。该技术首次实现高效低成本的合规隐私:开发者可精细控制交易中各方的数据访问与加密数据运算权限。例如银行、客户与监管方在交易中仅能接触特定数据。我们还提供"按需隐私"服务,用户无需迁移链上应用即可调用COTI隐私层。
7. 面对数据泄露与监管审查,COTI的"合规隐私"如何平衡用户保护与监管透明?
答:合规隐私意味着精确控制交易各方对数据切片及加密运算的访问权。开发者可据此设计既保护数据又满足监管要求的用户体验,并将控制权移交用户,实现隐私与合规的 jurisdictional适配。
8. 隐私设施将如何提升a)区块链系统与b)现有非链系统的价值?
答:通过"按需隐私"功能,我们能为任何区块链赋予混淆电路隐私能力。对于非链系统,关键在于识别中介环节——区块链的本质是用真相替代信任。借助COTI,传统系统可去中心化上链同时保持合规,这在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具有广阔前景。
9. COTI的隐私技术相较零知识证明(ZK)和全同态加密(FHE)有何差异化优势?
答:ZK擅长验证但功能单一,FHE支持加密数据运算却笨重昂贵。混淆电路融合二者优势,在速度与轻量化上实现突破,使加密数据运算能在任何设备运行。虽然我们支持隐私生态多元发展,但混淆电路提供了更优的性价比方案。
10. AI代理为何需要隐私保护?这与代理间的互操作性需求如何关联?
答:隐私+去信任机制为AI代理处理敏感数据提供安全框架,使其在保持独立运作的同时,平衡隐私、合规与透明需求——这正是跨系统代理协作的基础。随着AI能力进化,隐私将愈发关键。
11. 区块链隐私技术会走向统一还是多元竞争?
答:更可能形成3-4家主导的格局。ZK、FHE等技术不可或缺,但混淆电路有望引领第一梯队。健康生态需要多元方案——我们已看到其他团队开始探索混淆电路的可能性。
12. 面对AI原生建设者兴起与万亿级代币化浪潮,COTI如何通过隐私赋能这些领域?
答:现实资产上链必须同时满足隐私与合规。我们已观察到RWA项目对隐私方案的强烈需求。当数万亿美元资产真正上链时,隐私技术必将与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