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教案(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类的基础上,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况课文所选内容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2.联系自身,说说对文中有关“学习之道”以及个人修养论述的理解。
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联系实际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
引导法和讲授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但你们知道吗?孔子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但那些声名显赫的王公贵族们早已在历史的`长空中灰飞烟灭,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宝贵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方才洒泪而去,而子贡则整整为他守丧六年。孔子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使得人们对他这样崇敬景仰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论语》,来探寻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出示任务:对《论语》十二章课文内容的简单回顾。
(二)再读课文,迁移阐发
出示任务:
1.在上节课学习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的这几则语录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反馈指导: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
2.结合自身在学习方法和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并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反馈指导:注意与自身实际相联系
3.围绕课文中阐述关于修身的章节,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谈谈对这些词的理解,并讨论这些关于修身的论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现实意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反馈指导:理解词语含义与探究现实意义相结合
(三)延读《论语》,拓展提升
出示任务:
1.教师出示几个《论语》中的小故事,并引出相关语句或章节,安排学生分组探究这些语句或章节的思想内容。
2.结合对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今天我们读《论语》有什么现实意义?
反馈指导:将本课所学内容结合到探究中
(四)诵读课文,情蕴其中
带有感情地齐声诵读课文,注意读出音韵美,并在诵读中进一步品悟课文内容,同时感受古代典籍的无穷魅力。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论语》完整而充分地反映了被我们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的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诚信处事、智慧生存的人道思想,有教无类、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等等。所有牵涉到人类生存与社会安定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刻和卓有成就的论述,堪称人生的百科全书。虽然有些篇章仅仅是只言片语,但却精辟微妙,发人深省。虽历经两千多年,今天读来仍激荡着我们的胸怀,启迪着我们的智慧,给予我们丰厚的人生营养。
作业:
1.课后自主阅读《论语》,将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摘抄下来,并且说说对它们的理解。
2.《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文搜集积累,与同学分享。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类的基础上,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况课文所选内容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2、联系自身,说说对文中有关“学习之道”以及个人修养论述的理解。
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联系实际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引导法和讲授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但你们知道吗?孔子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但那些声名显赫的王公贵族们早已在历史的长空中灰飞烟灭,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宝贵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方才洒泪而去,而子贡则整整为他守丧六年。孔子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使得人们对他这样崇敬景仰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论语》,来探寻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出示任务:对《论语》十二章课文内容的简单回顾。 (二)再读课文,迁移阐发 出示任务: 1、在上节课学习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的这几则语录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反馈指导: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 2、结合自身在学习方法和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并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反馈指导:注意与自身实际相联系 3、围绕课文中阐述关于修身的章节,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谈谈对这些词的理解,并讨论这些关于修身的论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现实意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反馈指导:理解词语含义与探究现实意义相结合 (三)延读《论语》,拓展提升 出示任务: 1、教师出示几个《论语》中的小故事,并引出相关语句或章节,安排学生分组探究这些语句或章节的思想内容。 2、结合对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今天我们读《论语》有什么现实意义? 反馈指导:将本课所学内容结合到探究中 (四)诵读课文,情蕴其中 带有感情地齐声诵读课文,注意读出音韵美,并在诵读中进一步品悟课文内容,同时感受古代典籍的无穷魅力。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论语》完整而充分地反映了被我们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的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诚信处事、智慧生存的人道思想,有教无类、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等等。所有牵涉到人类生存与社会安定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刻和卓有成就的论述,堪称人生的百科全书。虽然有些篇章仅仅是只言片语,但却精辟微妙,发人深省。虽历经两千多年,今天读来仍激荡着我们的胸怀,启迪着我们的智慧,给予我们丰厚的人生营养。 作业:1、课后自主阅读《论语》,将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摘抄下来,并且说说对它们的理解。 2、《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文搜集积累,与同学分享。 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4、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 5、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2课时 第一课时: 第一阶段:学请诊断 1.教师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的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行、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悦乎(yuè) 传不习乎 (chuán)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hào) 3.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公认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副其实;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山东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听录音,要注意听准生字的读音。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参考: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时常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危险。”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贫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他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起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在其中了。非道义手段得到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孔子在河岸上感叹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说:“一国军队,可以夺去他的主帅;但一个男子汉,他的志向是不能强迫改变的。”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记得牢固,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合作研讨,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 参考: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讲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 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第六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颜回清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 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贪图不义之财。 第九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 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 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好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试背全文,比比看谁背的最准确。 背诵过程中要注意停顿,不抢不拖,不加字,不吞字。 第二课时: 第一阶段:学请诊断 1.教师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十二章》学到了很多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方面的知识。这十二章的语言都很简练,但却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学习后,每个人都会受益匪浅。此外,《论语》是出成语最多的文化典籍,我们就更不能小视对这篇课文的挖掘。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学习它。 2.准确翻译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检查课文的背诵情况。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试按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将课文中的句子进行分类。 1.学习方法: (1)学而时习之。 (2)温故而知新。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学习态度: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就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 1.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含蓄隽永。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就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意思的表达却不乏一定的深度,值得推敲斟酌学习。 (2)《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寥寥数语中,蕴含着一个为人师者的胸襟、风范,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一个师者的拳拳育人之心。 2.影响: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检查课文的背诵和全文的翻译、注释等,要求做到掌握干净、牢固。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