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的大班数学教学教案(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大班数学教学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及幼儿自身的尝试活动来认识时钟,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掌握整点、半点并知道其规律,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
2.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及大胆尝试精神。
3.教育幼儿每天准时来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培养爱科学的意识和激发幼儿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创设“钟表展览馆”的教学环境。
2.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小时钟。
3.反映幼儿一日生活内容的图片(起床、上学、午饭、午睡等),时钟演变过程图片。
4.可以用来自制钟面的有关材料(如长短针、1~12的数字、各种形状和造型的硬板纸或吹塑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尝试情境,激发幼儿尝试欲望
边听“在钟表店”里的音乐,边把幼儿带进“钟表展览馆”,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找找、比比这些钟表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再想想,工人叔叔和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造这些钟表?
二、观察活动
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出示3只不同形状的时钟,幼儿找出钟面上都有两根针和1~12的数字)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
3.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9、3、6)
三、幼儿第一次尝试活动
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幼儿人手一只时钟)
提问:
1.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上)
2.请小朋友把时针从12拨到1上,看一看分针有什么变化?(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12)
3.小朋友自己拨钟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4.得出结论:当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分针就要走12个数字(一圈),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整点、半点,寻找和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建立正确概念
1.教师操作演示:一只钟两根针都指在12上;一只钟时针拨到1上,分针拨到12上;另一只钟时针拨到12和l的中间,分针拨到6上。
2.提问:
①三只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分别代表几点钟?
②整点时,分针总是指在哪里?半点时,分针指在哪里?
③想一想,2点整时,时针应在哪个数字上,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1点半时,时针指在哪里?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
3.老师归纳:整点时,时针指在一个数字上,分针总是指在12上;半点时,时针指在两个数字的中间,分针指在6上。
4.小朋友第二次尝试练习:
①按老师的要求拨整点、半点;
②结合日常生活图片拨出整点、半点,小组中的幼儿互相检查准确与否,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
五、教师总结时钟的有关知识内容
六、帮助幼儿理解时钟的功能,重点说明时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提问:小朋友,你们家里有钟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呢?(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或看图片来说出钟的用途)
2.教师归纳:时钟和手表都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钟是人类的`好朋友。
小朋友认识了钟,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钟上的时间按时上课,按时做游戏,按时让小朋友吃午饭,钟的用处可大啦。
七、出示时钟演变过程的图片,让幼儿简单了解从古到今计时器的变化,激发幼儿尝试探索知识的兴趣
师:古时候没有钟,人们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来计时。日晷在常州的天宁寺就有,小朋友可去看看。随着科学的发展,聪明的叔叔阿姨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钟和表(闹钟、石英钟、音乐钟、工艺钟、手表、怀表),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还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小朋友,你们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也来发明创造出更多更美的钟和表,好吗?
延伸活动:
提供制作钟的材料,鼓励幼儿制作时钟模型。
大班数学教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画面内容列出相应的算式,感知加减法算式表达的数量关系,并能大胆讲述。
2、乐意探索数学活动,懂得关爱他人。
学习重点: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实际意义。
学习难点:练习用3个数字来编算术题。
【活动准备】 三幅背景图、折、剪好的房子、小花和树若干、固体胶、幼儿分三组,
第一组:色纸折的.房子(蓝、黄两色)若干
第二组:色纸折的房子(粉红、黄两色)若干
第三组:色纸折的房子(蓝、咖啡两色)若干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重建家园: 汶川大地震把四川人民的房子都震塌了,他们没有房子可以住只能住帐篷了,我们来帮助他们重建新家,请你们做工程师帮他们设计制造漂亮又牢固的房子。 每组幼儿将用色纸折好的房子放到对应小组的背景图上。 房子造好了,再种些绿化,把小区打扮得漂亮些。 请你们将篮子里的花和树种到小区里去 2、情境感知——看图编8的加减法 小区造好了,我们去参观一下每个小区都有几幢房子、几棵树和几朵花 (1)幼儿第一次探索操作——看图讲述 我们先到1号小区去参观,1号小区有几幢房子?(6幢蓝色的房子,2幢黄色的房子,一共有8幢房子) 花有多少?(5朵红花,3朵紫花)树呢?(4棵大树4棵小树)。 (2)幼儿第二次探索操作——边讲述边列出算式 现在请你们每个小区的朋友们根据刚才讲的事情分别用算式题把它记录下来。 提问:可以用一道什么方法的算式记录下来?为什么用加法算式?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边讲边记这道加法算式。(6+2=8或2+6=8) 这两道题用到了几个数字?(三个)除了加法题,还可以用这3个数字列出其它题目吗?得出:8-2=6、8-6=2。 3、体验理解——互换规律 请幼儿观察这些算式题,他们有个小秘密?看谁先能找出秘密来。 小结:2+6=8、6+1=8数字相同,位置不同。所以看到2+6=8,马上就想到6+2=8,我们把它称做为朋友题。同样看到8-2=6,马上就想到8-6=2,我们也把他们称为朋友题。 小朋友真能干,帮灾区的人们建造了这么漂亮的小区,使他们能够有房子住,真是太好了,谢谢你们。 活动延伸:我们再去多设计一些房子,可以让更多的人住进去。 1、感知和区分自身的左右,学习判定物体与自身的左右关系。 2、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初步感知左右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1、情境准备:分别在活动室的左右两边设置月亮街和星星街及时空大门。 2、材料准备:手环人手一个;各种装扮的物品,如:发夹、彩带、手套、指环、贴图等;路标、音乐磁带、舞会背景图。 1、初步感知区分自身左右关系。 (1)以“参加半边化妆舞会”引入活动。 (2)根据所带手环的文位选择开车穿过“时空大门”到“半边国”。 要求:手环带左手的,从左边的大门走;手环带右手的,从右边的大门走。 2、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体验自身的左右关系。 (1)教师以“半边国”的使者,欢迎大家的到来。 (1)玩游戏:看谁做得对。 玩法:按使者口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师:我们的身上除了左手、右手,还有什么部位也分左右呢? 师幼共同小结:左手的这边是身体的左边,右手的这边是身体的'右边。 3、以“开车”游戏巩固对左右的认识。 (1)介绍游戏玩法与要求。 (2)师幼共同游戏,老师指导。 4、在“装扮”活动中,引导幼儿判定物体与自身的左右关系。 (1)幼儿在左右两边的月亮街和星星街里寻找物品,装扮自己的左边和右边。 要求:只能打扮在身体的一边,左边或右边。 (2)幼儿参加化妆舞会,寻找朋友问一问、说一说:你打扮了身体的哪一边? (3)鼓励幼儿大胆展示自己的“装扮”。 活动延伸: 以游戏“跳格子”让幼儿加深对左右的认识。 1、整个活动,教师应在各个环节中强化“左右”的概念。 2、教师说的较多一些,活动中要给幼儿更多表达的机会。 3、老师可以创设“迷宫”环境,让幼儿自己看标志,自己区分左右。 4、“装扮”时,老师可提供较大的、较方便幼儿自己装扮的装饰物,更多的让幼儿自己装扮,老师和阿姨只要提醒幼儿只装扮一边,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不要干预得太多。 5、幼儿装扮完成之后,在表演舞蹈时,老师也要尽可能的融入“左右”概念。 1.学会整体观察,能按照路线规则走水果迷宫。 2.探索不同的路线,并尝试设计有规律的路线。 3.体验迷宫游戏的乐趣,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迷宫图各种水果图片空白迷宫图课件水彩笔 1.创设情境,重温走迷宫经验。 师:水果王国准备举办水果节。要进入水果王国,必须要走过一座迷宫。你们走过迷宫吗?你是怎么走的? 小结:不管什么样的迷宫,都有进口、出口和一定的路线规则。 2.幼儿探索,初步感知按路线规则走水果迷宫。 (1)出示水果迷宫图,观察、讨论进口,出口、路线规则。 (2)初步尝试按规则走水果迷宫。 (3)交流走水果迷宫的方法。 小结:迷宫图拿到手,先找进口和出口。按照路线规则走,就能顺利到出口。 3.再次操作,进一步探索迷宫不同的走法。 (1)交代操作要求:根据路线规则,比一比,看谁找到的路线多。 (2)幼儿操作。 (3)交流展示。 小结:原来在水果迷宫里,同样的进口和出口,按照同样的路线规则,可以有不一样的走法。 4.拓展思维,尝试自己设计迷宫路线图。 (1)提出挑战——设计路线图。 (2)幼儿自主设计。 (3)展示、检查交流。 (4)感受迷宫的结构组成。 活动延伸:把水果迷宫补充完整,请好朋友走一走我们设计的水果迷宫!大班数学教学教案 篇3
教育目标: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活动反思:
大班数学教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