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资本市场” 这词儿,听起来挺玄乎,其实离我们不远。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区块链捣鼓出来的 “金融魔法”:用 “数字币” 抵押借钱、把国债拆成代币买卖、稳定币像现金一样流通…… 这些传统金融和数字资产搅在一起的新玩法,都算互联网资本市场的一部分。
但对那些在链上摸爬滚打的老玩家来说,这词儿藏着更深的意思 —— 不只是 “链上国债” 那么正经,还包括 NFT、DeFi、各种让人暴富又爆亏的代币,甚至空投这种 “天上掉馅饼” 的事儿。从 2015 年以太坊跑起第一个智能合约开始,这一切就悄悄埋下了种子。
今天想聊聊这事儿的另一面:那些支撑互联网资本市场的原始逻辑 —— 代币、叙事、10 倍 100 倍的梦想。我敢说,我们正站在老玩家口中的 “新叙事” 门口。要聊透这个,得先回头看看,这些年加密市场的 “融资套路” 是怎么变的。
从骗局横行到巨头诞生:融资套路的四步进化
加密市场的牛熊轮回里,融资方式一直在变。从 ICO 的疯狂,到风投的狂欢,再到 FTX 崩盘后的极端分化,现在终于摸到了 “合法性” 的边。
1. 2017 年 ICO:一场 “画饼” 游戏
那时候的 ICO,说白了就是 “我承诺以后会怎样,你先掏钱”。技术大多是幌子,就算真有技术,也根本用不起来。大家买币,心里想的都是 “找个更傻的人接盘”。
比如 Bitconnect,号称 “用智能合约挖矿”,最后崩盘时卷走几十亿;还有 Dentacoin,说要颠覆牙科行业,结果币价跌了 99%。那时候的市场,更像一场盛大的 “击鼓传花”,鼓声停了,剩下的只有一地鸡毛。
2. 2021 年风投盛宴:双刃剑的狂欢
2021 年的泡沫,引来了一堆机构资本。现在回头看,这事儿挺复杂 —— 一方面,极高的估值、糟糕的激励机制(拿到 1 亿美金,谁还愿意好好干活?)坑了不少项目;但另一方面,也真砸出了些好东西。
不能一竿子打死 “低流通、高估值” 的模式。比如 Ethena,我挺喜欢这个稳定币项目,但他们 “给太多、给太早” 的代币机制,确实让早期上涨空间变窄了。可你不能否认,它是现在加密圈里少有的靠谱产品。
Solana、Uniswap 也是那时候冒出来的。虽然现在看它们的治理模式有点别扭,但好歹是真东西。这就像青春期的孩子,磕磕绊绊,但总归是在长大 —— 哪怕四年后的今天,我们还在为当时的疯狂买单。
3. FTX 崩盘后:极端分化的 “存在主义危机”
FTX 崩了之后,整个行业都有点懵。好多人说 “所有项目都是骗局”,加密货币就是 “暴富工具”。我也这么想过,但后来发现,这里面的水比想象的深。
市场看起来像赌场,不代表整个行业都是赌场。稳定币、资产代币化这些东西,现在正在现实世界里找到真用处 —— 不只是发个 memecoin(梗币),或者给小资产做个美元交易对那么简单。
这时候入场的项目,基本分成两类:纯梗币(比如 dogwifhat、pepe),和有正经叙事的(比如 AI agents)。你可能觉得 “这都什么玩意儿”,但别忘了:“一开始是梗币,不代表永远是梗币”。
比如 REI,最初就是个玩梗的项目,现在已经做成了正经的链上房地产平台。行业成熟的过程,往往就是从 “胡闹” 里长出 “正经”。如果还抱着 “一切都是梗币” 的心态,未来几年可能要错过不少机会。
4. 现在:合法性与数字市场的结合,成年人时代来了
机构真的进场了,而且挺兴奋。但我们这些 “圈内人”,因为太懂 “香肠是怎么做的”,反而容易钻牛角尖。
比如 Circle 要 IPO,好多加密人士唱衰,觉得 “太中心化”“不够区块链”。可 BlackRock 这种巨头,都在以太坊上发代币化基金了,他们在乎以太坊基金会的人上台唱歌跳舞吗?根本不在乎。
整个加密圈好像忘了怎么 “做梦”,反而是传统金融圈在学着 “做梦”。数字资产越来越主流,会吸引更多真材实料的建设者 —— 这才是 “互联网资本市场” 的真正意义。
监管、技术、资本正在完美融合,而且一定会有更多东西跑到链上。说句不夸张的:未来几年最值钱的公司,可能就是通过链上发代币诞生的。
其实这已经不是预言了 ——Hyperliquid 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Hyperliquid 的逆袭:互联网资本市场的完美样本
Hyperliquid 这项目,简直是 “互联网资本市场” 的巅峰之作。
没有风投,没有股权结构,就一个链上代币,一开始连交易所都没上。现在呢?业务体量 400 亿美元,正朝着年化 10 亿美元收入冲 —— 从 0 到 1,全靠链上自己生长。
别以为我在给它打广告,这事儿的意义远不止一个项目。我敢说,接下来几年,这样的项目会越来越多。
想想看,这多让人兴奋?我们正站在一个丰盛时代的门口,别让心里的那点 “犬儒主义”,毁了曾经的梦想。
最可惜的是,好多人明明能看到机会,却还沉迷在某个垃圾币上赚 50% 就跑 —— 过去四年,市场就是这么训练我们的。该做更大的梦了,而 “行动手册” 其实早就有了。
对投资人来说,这是和项目方并肩作战的好机会;对创业者来说,不用再被旧规矩捆着了。持有自己项目 5%-10% 的代币,把它做成 1 亿、10 亿美元的产品,回报会远超想象。
融资当然需要,ICO 也不是什么坏事。但如果你对产品足够自信,看看 Hyperliquid 的路 —— 创始人没被 VC 和股权表绑架,手里攥着大量代币,直接在 “互联网资本市场” 上市。市场认你,就会给你应得的回报。
别被短期利益困住:复利的力量才是王道
资本主义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多人目光太短浅。
它确实推动了创新,但不够远。好多人宁愿套现 1000 万就跑路,也不愿意熬到最后赚 3 亿 —— 这恰恰违背了 “复利” 的核心。
短期看,市场就是台投票机。肯定还会有垃圾资产暴涨,优质资产估值离谱,甚至项目方砸盘跑路的戏码。但关键是,这波数字化浪潮,会吸引更多 “靠谱” 的创始人进来 —— 这才是改变趋势的关键,会催生出一大批真正有价值的链上产品。
这些项目不会归零,也不需要归零。
看看 Hyperliquid(年化营收 10 亿)、Ethena(稳定币 TVL 100 亿)、Aave(净存款 600 亿);再看看 Pengu 和 Rekt,光玩具就卖了 200 多万件,饮料还进了 7-11—— 它们都是从链上发代币起家的。
你可以争论它们估值高了还是低了,但这种讨论,总比回到 “买空气币” 的时代强。我宁可拥有一点真东西,也不想再玩 “击鼓传花” 的游戏。
如果还觉得 “每个币都是梗”,那就太消极了。像 Hyperliquid 的创始人 Jeff 这种级别的人下场发币,现在一点都不奇怪。下一个乔布斯,说不定就在链上发币呢?
这些资产里,一定会有未来金融的支柱。而我们现在,都有机会上车。
把这些当成 “纯梗”,就是在自毁千倍回报的机会。
投机的进化:从空气币到定义未来的资产
这就是我所说的 “投机的进化”:我们已经从炒空气币,走到了炒 “真东西” 的时代 —— 这些链上资产,会定义未来世界的格局。
是时候相信了。相信未来的可能性,而不是被过去的阴影困住。
抛开旧链条,把心里的熊市思维烧干净。
未来是亮的,朋友们。这就是我眼里的 “互联网资本市场”。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理性看待加密货币投资,切勿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