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的教育理论专著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教育理论专著读后感 篇1
近段时间,我校开展了“读教学专著,走成长之路”的教师读书活动。期间,我读了张文质的《教育的十字路口》一书。书中写的都是一个个教育故事,从一句句真诚的话语,我感受到他对教育的一丝丝忧愁,他就一个站在教育十字路口的人,为我们指引着方向。
“教育就是反思与行动,爱抚与照料,对话与合作,引导与建构,促进与生长,教育就是互动与相互成全。以追求完整人性为目标的教育,以人性的不完整作为关注的起点,在那里,每一个人都以自我的独特性而赋予了主体的价值,并所以成为职责的主体,主体意识的萌发恰似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点。”书中的这两段话揭示了教育的本质,那么谁来进行教育呢自然是教师。教师的职责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必先修身。所以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业务学习,多学习理论知识,记好笔记,认真写心得体会。要认真备课、上课,同时要反思自我的教学,对照新课改精神,明确不足,找准差距,争取提高。要学会“关注、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善待每一个学生,用心聆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之门。”
书中最让我欣赏的,是作者提出了基础教育中的10个人文关键词:自主、互动、开放、质疑、活力、宽容、同情、爱、觉悟、生命。人文精神是当代基础教育变革的价值背景和追求目标,这些名词在教育改革实践中被赋予了坚实、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尊重生命,爱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质疑本事、自主学习的本事,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充满活力。
教育理论专著读后感 篇2
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致力于教育事业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今天,有幸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命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好处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内含教育的好处。”所谓“生活怎么样就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好的生活受到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受到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人同生,同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是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脱离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所需要的教育。
在对学生教学情况的年度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学生喜欢能够用生活事件解释科学知识。
陶行知先生将生活教育提升到了一个高度,让我感震撼,震撼他的精辟和深刻。与此同时,感叹他对教育事业的远见卓识。这不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老师传授知识来解决学生的疑惑,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学习,这是陶行知的著名教育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这一思想最初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教育来源于人的生活,随着人的生活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是与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种种相对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接受教育,教育是在各种生活中进行的。“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与生活相一致的。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的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教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打开学生对生活、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是活的教科书,孩子可以从“活的'”书中感受生活,感受生活。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计算,学会学习。
教师就应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一边燃烧一边重获新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我,才能拥有更高的燃烧值和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教育理论专著读后感 篇3
我利用休息时间拜读了教育专著《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教育专著。通过读书让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感触之一: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行动改变命运”。二是用思想陶冶学生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感触之二: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儿童的差异,承认儿童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感触之三:注重教师的师德修养
师德是教师之魂,完善的思想道德修是驱使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教育作贡献的动力。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式的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的对立关系,教师的作用不再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使用,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教师既是学生的伙伴,又是教学的组织者,诱导者,促进者;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相互影响相互探究,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课堂上,不仅仅学习书本上前人创造的知识,也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发展,创新的新知识,使学生的认知解决,实用,贴近。教师要学会合作,要善于向别人学习,要学会支持,教师要善于运用支持的策略,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探究机会。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让我们携手,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充满了爱,充满了知识,充满了对工作的满腔热忱,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做新时代的好教师。
感触之四:做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以不教之本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的教育教学手段。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视角更加狭窄,更加缺乏想象力,更加不自信,这难道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吗?我们该如何保护儿童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呢?我想,或许我们会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我觉得像这样的教育才称得上是让人终身受惠的教育。其实这种教育也在进行灌输,但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它充满着灵性与智慧,能给每个孩子以深深的心灵震撼,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给每个孩子树立起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教师,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教师,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教师与一个教了一年却又重复了一辈子的教师,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教师,我觉得应该具有不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千万不要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教书匠。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这些做教师的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也许我们离人们心中的理想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我们有决心更有信心将这段距离逐渐缩短。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
教育理论专著读后感 篇4
教育是事业,而教师是职业。我们从事的是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的却是教育的职责。师与生之间,维系在一齐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期望自我能够到达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正是这样朴实的一句话,道出了张思明对教育的理解,证明了他对教育工作的态度——用心去做。
用心做教育,就要拥有一份童心。
教师与学生构成了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而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成为了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因素决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有自我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角,作为与学生有必须年龄差距的教师,则必须要拥有一颗学生一样的童心才能与学生走得更近,才能走进学生内心深处,使教育活动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用心做教育,就要奉献一片爱心。
“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学生在教师的眼中就是孩子。既然是孩子,我们就得用我们的爱来教育他们。我们每一天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上课、批改作业?不是,那只是我们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主要的工作是把我们的爱给学生,并且,要把我们的爱给每一个学生,不要有所遗漏,因为,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原先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可爱。
用心做教育,就要竖立一颗恒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工作,也许作为我们来说,体会到的只是重复:上课、作业、辅导……,然而,正是在这单调的重复中,学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年龄在渐渐长大,知识在逐步增多,思想越来越成熟,与人交往的本事越来越强……当然,这些不会展此刻我们面前,可是我们能够经过学生的一言一行体会得到。这是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教育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经过多次思想工作,顽固不化的调皮学生爱上了学习;经过耐心辅导,成绩落后的学生迎头赶上……这些都是我们长期教育的结果。
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从事着教育这一事业,我们应当用童心、爱心、恒心去撑起这一工作,我们应当用心地去做好我们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