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的语文《三袋麦子》教学反思(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语文《三袋麦子》教学反思 篇1
《三袋麦子》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全种下了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课文故事性很强,语言浅显易懂,人物个性鲜明。但对其所蕴含的道理和所描写的小动物鲜明的个性,学生感悟有一定的难度。
一、扎扎实实地读
本篇课文内容虽然简单,但文中长句较多,要读好却那么简单。课文九个自然段,三个小动物的故事,分前后两年,交错讲述,我想,只有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懂课文语言,读活人物形象,才能为进入第二课时搭好桥,铺好路。
1、读通课文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同桌互读,互帮互学,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检查,落实课文中难读、难认、易混淆的生字词。在检查学生生字词认读情况时我特意安排了三个层次,一是认读本课新字词,二是分辨两个难认的形近字,三是读准课文中容易混淆的三个多音字。其中兴奋与磨成面粉是我们大多数人最容易读错的两个字。
2、读懂课文
读小猪,是创设情境引导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读小牛一段可能显得有点沉,但这正是学生读书的真实情况,这一段句子长不好,所以我在这里安排了指名读,范读以及比赛读等多种朗读形式,扎扎实实指导学生读书,同时渗透了朗读的一些技巧,比如长句子要学会间隔符短句,比如边读边想象。
二、语言训练
语文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和环节目标,更要呈现扎实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学生读词串、读课文、复述故事,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三、培养分段能力
本文故事性很强,向学生渗透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可以按照故事发展的开端、经过、结果给课文划分层次。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孩子们根据老师的提示把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梳理了课文大意。
语文《三袋麦子》教学反思
《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下面小编整理收集了一年级语文语文《三袋麦子》教学反思,欢迎阅读!
语文《三袋麦子》教学反思 篇2
这节课是在学校里研究课的时候准备的,在班里讲了一遍,后来又让李老师听完后修改、完善了一些。《三袋麦子》是一篇童话故事,读起来很有意思,孩子们都很喜欢。所以在教学中,每个环节我都尽量让孩子感觉到乐趣,我准备了三只小动物的贴图,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在处理一些关键词的时候,比如“上等的麦种”,我就用对比图片,孩子一看知道上等的麦种是颜色鲜艳、麦粒饱满的麦子。在讲小猪舔了舔嘴唇的时候,让孩子表演,大家哈哈大笑,真是可爱极了。
只是在教学中,我指导朗读比较细致了些,可能中间给孩子讲的多了,读的相对少,尤其是在最后的那个环节,应该让孩子在充分感知课文,了解了三只小动物各自的性格特点之后齐读课文更好,这样子能全员参与,让每一个学生充分体验课文里的感情。而我选择的分角色朗读,效果不是很好,因为毕竟分角色读的地方少。
听完专家的教诲之后,我更明了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也明白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这次研究课,自己收获了很多,很感谢我们组的老师给我帮助,感谢大家给我这次机会,感谢大家为我出谋划策。
语文《三袋麦子》教学反思 篇3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故事,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非常适合朗读和表演。故事中的小猪、小牛和小猴形象鲜明,富有个性。不同人物处理麦子的方式也符合人物的特征,学生很容易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比较简单,因此我把大多数时间留给学生练习朗读。通过个别读,小组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练习。
在个别读的时候,主要是示范和指导的过程,学生在个别读的时候,让其他学生听好在哪里,哪里还需要改进,哪些词需要读好,哪里需要有句中停顿。人物的对话内容,是重点练习的部分,从人物的语言中也可以看出人物个性。我指导学生读的时候可以带上表情和动作,句子中有难懂的词语,先让学生理解后再读。比如讲到小猪的时候有个“迫不及待”,我让学生说说看小猪看到麦子的时候有多急着想吃,学生就能理解迫不及待是等不及的意思。我还让学生用迫不及待造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说出来的句子基本上都是正确的。表演完毕,让学生评价觉得谁做得最好的时候,学生一开始一致说小猴。后来,我引导他们说三只小动物的做法都没有错,只要你能说出理由,谁都可以是最好的。因此,在下一个问题:“如果让你来处理这袋麦子,你会怎么处理?”这个问题中,学生就能各抒己见,不再局限于把麦子种下地一个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