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的《记一次活动》教案(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记一次活动》教案 篇1
一、 教学目标:
1、 能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自由表达。
2、 将活动的经过说一说再写下来,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3、通过本次活动,逐步提高学生观察和习作的兴趣。
二、 教学重点、难点和训练点:
1、重点:初步学会仔细观察、自由表达。
2、难点:将观察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恰当的表达。
3、训练点:能将活动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连句成段。
三、 教前准备:
1、 两种水果
2、 四个学生排练(学会说提示语,并加上适当的动作。)
3、 投影片一张。
四、 教学时间:
40分钟。
五、 教学过程:
(一) 师生谈话,激发兴趣。
你们看现在讲台上多了一只箱子。它里面装着什么呢?老师要大家猜一猜。如果谁猜对了,就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你们。
(二) 组织活动,指导表达。
1、 根据提示第一次猜测。(第一次,像小灯笼,像小船,甜中带酸,皮能做药。)
(1) 提出观察要求:提示的同学分别怎么说,说了什么?
(2) 老师请四位同学上台,用简洁的语言为同学作提示。
(3) 学生猜测。
(4) 教师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合适的`语言说话。
引:提示的同学怎么说,说了什么?回答的同学又怎么样?大家的表现怎么样?
2、 提示第二次猜测。(第二次,土黄色的脸,脸上有绒毛,孙悟空的朋友,肉里有芝麻。)
(1) 明确观察要求:提示的同学怎么说,怎么做?回答的同学及其他同学又怎么表现?
(2) 四位同学再次提示。
(3) 学生猜测。
(4) 回忆过程,指导表达。
(三) 指导习作。
1、 明确习作要求:
(1) 可以写其中的一次猜测,也可以两次猜测都写。
(2) 至少把其中的一次猜测过程写具体,语句通顺。
2、 提示开头句,学生习作。(开头:今天,老师带领我们搞了“猜一猜”的活动。他先请四位同学为我们作提示……)
3、 教师巡视指导。
(四) 习作反馈。
(五)课堂小结
《记一次活动》教案 篇2
一、 教学目标:
1、 能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自由表达。
2、 将活动的经过说一说再写下来,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3、通过本次活动,逐步提高学生观察和习作的兴趣。
二、 教学重点、难点和训练点:
1、重点:初步学会仔细观察、自由表达。
2、难点:将观察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恰当的表达。
3、训练点:能将活动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连句成段。
三、 教前准备:
1、 两种水果
2、 四个学生排练(学会说提示语,并加上适当的动作。)
3、 投影片一张。
四、 教学时间:
40分钟。
五、 教学过程:
(一) 师生谈话,激发兴趣。
你们看现在讲台上多了一只箱子。它里面装着什么呢?老师要大家猜一猜。如果谁猜对了,就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你们。
(二) 组织活动,指导表达。
1、 根据提示第一次猜测。(第一次,像小灯笼,像小船,甜中带酸,皮能做药。)
(1) 提出观察要求:提示的同学分别怎么说,说了什么?
(2) 老师请四位同学上台,用简洁的语言为同学作提示。
(3) 学生猜测。
(4) 教师在学生表达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合适的语言说话。
引:提示的同学怎么说,说了什么?回答的同学又怎么样?大家的表现怎么样?
2、 提示第二次猜测。(第二次,土黄色的脸,脸上有绒毛,孙悟空的.朋友,肉里有芝麻。)
(1) 明确观察要求:提示的同学怎么说,怎么做?回答的同学及其他同学又怎么表现?
(2) 四位同学再次提示。
(3) 学生猜测。
(4) 回忆过程,指导表达。
(三) 指导习作。
1、 明确习作要求:
(1) 可以写其中的一次猜测,也可以两次猜测都写。
(2) 至少把其中的一次猜测过程写具体,语句通顺。
2、 提示开头句,学生习作。(开头:今天,老师带领我们搞了“猜一猜”的活动。他先请四位同学为我们作提示……)
3、 教师巡视指导。
(四) 习作反馈。
(五)课堂小结
《记一次活动》教案 篇3
习作要求: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学习的收获。可以说说对田园风光的感受、体验,也可以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还可以谈谈活动过程中的见闻或趣事,……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经历的,也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使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写的时候,把要想写的内容表达清楚,还要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
记一次植树活动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小草奋力钻出土壤,树枝悄悄抽出嫩芽……在这万物复苏的季节里,妈妈带我去农场种树了。
一下车,我们就领了小树苗,又拿了大铁锹,走到一大片梨树边上。我们首先找到一块空地,先让小树苗躺下来休息。然后,我就拿起铁锹干了起来。铁锹很高很沉,开始的时候,我拿着它直打晃。后来,几经磨合,我总算能让它听话了。可是,虽然土很软,我却每次只能铲下很少的一点儿。妈妈看见后边演示边告诉我:“让锹头往下伸,用脚踩在铁锹头的边上使劲儿往下踩。再往上翘就会铲起来很多土。”我按照妈妈教的方法,还真是不错,一下一下的快了很多。过了一会儿,我挖的坑有些模样了,再抬起头来看妈妈挖的坑,还没我挖的深呢。我就得意地说:“妈妈,咱们比赛吧!看谁先挖好!”妈妈笑了笑说:“好!孩子。树坑宽60-70厘米,深一米左右就够了。”我头也不抬的边挖边说:“知道了。”就加紧挖了起来。我想,我一定要给小树苗建造一个安全的'家,让它很舒服、很快乐地成长。又经过一段时间无言的劳动,我和妈妈都把树坑挖好了。于是,我们开始协作了。当我们让小树苗在它的新家里站好之后,就一个人扶着树苗,一个人填土,很快就把小树苗栽好了。
看着刚栽好的小梨树, 我开心地笑了!我希望小树和我一起快乐成长!
这次植树活动结束了。当我依依不舍的离开农场时,农场的孙伯伯说:“希望你们常回来看看。”我想“我一定会常回来看这个小伙伴的。”因为它孕育着希望,还叫我懂得只有播洒汗水,才能收获甜美……
孩子的话:
写这篇作文的时候,我写了一个很长的开头,介绍了农场情况。可是,老师说,如果开头写得太多,就容易使文章头重脚轻,而且和中心联系不紧密的内容要略写。她还强调,写文章也要懂得放弃,有时候放弃会更美……所以,我只好忍痛把那一段删除了。
家长的话:
要想体味丰收的喜悦,先要懂得载种的辛苦。种树收获果实如此,练笔收获能力也如此……相信我的宝贝能理解。
老师的话:
本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描述了一次植树活动。记叙文六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得清楚明白。文章运用“一下车”、“首先”、“然后”、“开始的时候”、“后来”……等词使得行文井井有条、流畅自然。另外,简洁的开头结尾使得全文紧紧围绕植树活动展开,使得文章紧凑精炼。
写活动是典型的记叙文,所以首要问题是确定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就是考虑如何把事情的经过叙述得具体生动。教会学生应用一些表示时间或事情发展顺序的连接词,条理自然清楚了;引导学生回顾当时的所想、所言、所为,把这些描绘清楚,文章也就具体生动了。
《记一次活动》教案 篇4
活动分析
作文难教,作文难写。对于学生来说,写作文最大的障碍莫过于没有内容可写。传统的作文指导侧重于作文课上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对于写作素材,教者只是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所以学生的习作要么是模仿别人的优秀作文,改头换面,张冠李戴,要么是流水账式的叙述,空泛笼统。因为学生上作文课时是坐着想,是“挤牙膏”式的写作文,自然文章无情而言,无理而道。针对作文教与学的现状,“解决学生写作的‘米’”成了作文教学的首要问题,活动型作文教学正是探索解决这首要问题的模式之一。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开始练习习作。乐于书面表达,有习作的信心。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和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懂得写作源于生活活
教学过程
(老师发给每桌同学一张白纸)
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板书:架纸桥)用两个文具盒当桥墩,让纸桥能稳稳地托起一本书。你能想出什么办法?快和同桌动手做做看。
(生七手八脚搭纸桥。)(第一轮实验结束。)
老师:同学们办法可真多。当老师提出架约桥的要求时,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楞了一下,要让一张纸托住一本书,这怎么可能呢?
生:我想老师一定是在哄我们吧。真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师:那么你和同桌是怎么架桥的?成功了吗?谁能用语言来描述一下?
生:我和同桌折来折去,纸都被折得皱巴巴的了,却始终想不出办法来。后来我想把它折成纸盒的形状,刚要试,老师就说“停”,真可惜。
生:开始时,我们把纸直接放在文具盒上,一放书,纸就塌下去了,根本不行。后来我们乱折一通,对折了好多次,折成很细的长条,再放上书,终于成功了!
……
师:刚才实验时,你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同学有的坐着,有的站了起来,教室里乱哄哄的。
生:我听到大家在叽叽喳喳地讨论着。
师:是呀,老师一声令下,大家都七手八脚地忙开了,那情景,用个成语形容,就是八仙过海——( )
生:各显神通!
师:把你刚才想的、做的、看到的和听到的写在作文本上。
(生写一段话,交流。)
生:听说要做实验,我们可开心了!老师一说“开始”,我和毛铭就忙开了。毛铭把两个文具盒放在两头,我把白纸在上面轻轻一放。嘿,真简单,成功了!正在我们得意的时候,老师走来说:“别忘了纸桥要承受一本书的确重量呢。”啊?我俩像泄气的皮球趴在桌边。眼看别人都要做完了,毛铭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最后我们从前排的同学那里偷来了办法,用橡皮做桥墩,哦,成功了。
师:你把实验的过程写得很清楚,尤其是“开心”“泄气的皮球”“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等把心理活动写得很生动。如果把实验的要求、器材等交待清楚,会让读者感觉更明白。
生:奇怪,今天的三(4)班怎么这么热闹?同学的手里都拿着一张白纸摆弄来摆弄去,这是在干什么呀?告诉你吧,是我们正在做实验呢!老师说:“用两个文具盒当桥墩,在中间架起一座纸桥,让纸桥能稳稳地托住一本书。”老师的话刚说完,教室就像炸开了锅,真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我的同桌柴雨琳可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女孩,她一把抢过白纸说:“我来!”说着将纸的两头夹进了文具盒里。我呆着没事干,拿来书本就往上放。太性急了,“嗵”,桥塌了!
师:写得太精彩了!尤其是开头,特别吸引人,还写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嘴巴、空间和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喜欢活动,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老师让学生从动手实验,就像一个热身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当老师提出架纸桥的要求时,你是怎么想的?”“你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帮助学生轻松“摄取生活素材”。真可谓快乐地体验,轻松地写作。)
师:祝贺同学们第一次架桥成功。现在我提出更高的要求,不用任何辅助物,只在纸上“做文章”,你能想办法让纸桥托住一本书吗?
(学生纷纷实验,但均以失败告终。)
师:不行吧?谁有办法?(无人举手)这叫“面面相觑”。
生:同学们一个个像斗败的公鸡耷拉着脑袋。
生:像打了败仗的士兵垂头丧气。
师:不过,我有办法!信不信?(生有的说信,有的说不信。)
师:我请一位同学上台监督公证,看我有没有耍花招,好不好?
生:(大声)好!
师:你们可要看仔细了!(师像折扇子一样,将白纸折成了M形,架在了文具盒的`两端。)
师:现在我要放书了,看我的”牛皮“有没有吹破。(放书,纸桥丝毫没动。)
师:我的纸桥不仅美观,而且坚固,它至少还能托住房两本书,信不信?
(另两本书也被平稳地架在了纸桥上。师拿着第四本书,故意把耳朵凑到纸桥边)
师:我的纸桥说:”再来一本也没问题!“现在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我的心里像揣了一只小兔,砰砰直跳,担心约桥会倒塌。
生:我为纸桥捏了一把汗。
(师放第四本书成功,学生一阵欢呼,放第五本时,桥塌了。)
师:请小小公证员作公证吧。
生:刚才我看到老师把纸像折扇子一样折成了M形,托住了四本书,没有用其他东西帮忙。
师:同样是一张薄薄的纸,为什么折成M形,能随的力量就大了呢?
生:是不是因为折过后纸变厚了呢?
生:M里有三角形。数学老师说过三角形又能起到稳定的作用,所以当纸桥托住四本书时,还是纹丝不动。
师:你们讲得都有道理。折成M形,纸的厚度增加,张力就大啦,能随的力量也就大了;三角形又能起到稳定的作用,所以当纸桥托住四本书时,还是纹丝不动。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刚才老师是怎么做实验的?
生:老师先把纸折成M形,就像我们小时候折扇子一样来回折,然后架在文具盒的两端,接着放上书本,还请×××做小小公证员呢。
师:刚才同学们是怎样观看的?教室里气氛怎么样?你的心情如何?现在,把老师实验时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情景写下来,用“老师神气地说:我能行!只见……开头。”
(学生写一段话,交流。)
生:老师神气地说:“我能行!”只见她拿着白纸来回折着。我一看,这不是折扇子吗?折扇子干什么?真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老师把折好的纸桥架在了两头的“桥墩”上,说:“现在我要放书了!”同学们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眼睛盯着老师手中的白纸,脖子伸得长颈鹿还长。一本书放上去了,纸桥纹丝不动。两本、三本,小小的纸桥居然挺过来了!大家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这时老师低下头在桥边侧耳倾听,得意洋洋地说:“我的纸桥可说了,再来一本也没问题!瑞在你的心情怎么样?”“胆小鬼”李紫提心吊胆地说:“别放了,我怕桥会塌的。”我们男生都大声地喊着:“放!放!”老师真要放了,教室里安静极了,连一根针掉在地上也能听得见。老师小心翼翼地把书放上,纸桥动了动,又稳住了。我们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师:你真会观察,将老师的动作、语言描写得很具体。用上了“站了起来”“盯着”“伸得比长颈鹿还长”“连一根针掉在地上也能听得见”等等,突现了教室里的紧张气氛,要是能把为什么随力增大的原因写上去,那么文章就更具体了。有没有同学写这部分内容?
生:同样是一张薄薄的纸,为什么折成M形,能随的力量就大了呢?老师自动控制我们:折成M形,纸的厚度就增加,张力就大了,能随的力量也就大了。哦,原来是这样!我们恍然大悟。
生:老师,我再加一句:这堂课不仅有趣好玩,而且让我们懂得了一个科学道理,真有意思!
师:哦,还不一个总结发言,真不错!同学们,如果在刚才写的两个片断之间加上过渡句,再拟一个自己满意的题目,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