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的几何原本的读后感(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几何原本的读后感 篇1
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吴淞(今属上海)人。他从万历末年起,经过天启、崇祯各朝,曾作到文渊阁大学士的官职(相当于宰相)。他精通天文历法,是明末改历的主要主持人。他对农学也颇有研究,曾根据前人所著各种农书,附以自己的见解,编写了著名的《农政全书》,全书有六十余卷,共六十多万字。明朝末年,满族的统治阶级从东北关外屡次发动战争,徐光启曾屡次上书论军事,并在通州练新兵,主张采用西方火炮。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的科学家。
他没有入京做官之前,曾在上海、广东、广西等地教书。在此期间,他曾博览群书,在广东还接触到一些传教士,对他们传入的西方文化开始有所接触。公元1600年,他在南京和利玛窦相识,以后两人又长期同住在北京,经常来往。他和利玛窦两人共同译《几何原本》一书,1607年译完前六卷。当时徐光启很想全部译完,利玛窦却不愿这样做。直到晚清时代,《几何原本》后九卷的翻译工作才由李善兰(公元1811—1882年)完成的。
《几何原本》是我国最早第一部自拉丁文译来的数学著作。在翻译时绝无对照的词表可循,许多译名都从无到有,当时创造的'。毫无疑问,这是需要精细研究煞费苦心的。这个译本中的许多译名都十分恰当,不但在我国一直沿用至今,并且还影响了日本的、朝鲜各国。如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这许多名词都是由这个译本首先定下来的。其中只有极少的几个经后人改定,如“等边三角形”,徐光启当时记作“平边三角形”;“比”,当时译为“比例”;而“比例”则译为“有理的比例”等等。
《几何原本》有严整的逻辑体系,其叙述方式和中国传统的《九章算术》完全不同。徐光启对《几何原本》区别于中国传统数学的这种特点,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他还充分认识到几何学的重要意义,他说“窃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
清康熙帝时,编辑数学百科全书《数理精蕴》(公元1723年),其中收有《几何原本》一书,但这是根据公元十八世纪法国几何学教科书翻译的,和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差别很大。
到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之后,几何学方成为学校中必修科目之一。到这时才出现了徐光启所预料的“必人人而习之”的情况
几何原本的读后感 篇2
人的一生从胚胎开始,到长大成人,最后又默默离开,似乎很是平凡。在世界万物中,也仅仅是一粒渺小的尘埃。
人与世间万物都相似,都会与昙花一样仅仅只是一现,就默默凋谢。但经过却有所不同,或是绚丽多彩,或是黯淡无光。人与世间万物似乎又不相似,人们有属于自己特有的行为活动,能去建造高楼,能去发明新事物,这些都是活在地球上的生物无法作为的。
有人苦叹生命短暂,有人抱怨人生无味。为何不能用自己的智慧去使人生变得有趣,让作为去延长自己的生命呢?
雷锋,一位助人为乐、永远为人民服务的时代楷模。他说过:“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但要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行走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却把温暖给了别人;他劳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却把青春给了祖国;他耕耘在自己的精神田野,却把奉献给了人民。他的举止被赞颂,他的事迹被世人传唱,他的名字绽放光芒,他的故事暖人心房,他的精神万古流传,他从一个平凡的人变为了我们心中的英雄。
法拉第,起初只是一个无人知晓的外国名字。可如今,人们坐在明亮的房间里,人们就会想到他——他发现了电。似乎人们无法想象21世纪断了电的情景:屋内仍点着蜡烛,没有电视机没有手机,怀里只有一把蒲扇,为自己扇去夏日的暑意。人们要感谢他,感谢他的艰苦付出,执着发掘,终为人民带来了福音,他用自己的行为化平凡的一生为光彩耀人,他成就了自我,造福了后代。
人生其实就像一碗平淡无常的素汤,不同的作为,会为汤中加入不一样的佐料,还会加入调味品。这样,一碗普通的淡汤也能变成极为美味的佳肴。一块普通的石块,在地上也只是很平凡的。但有人的雕琢,一块朽石也能被打磨得很光滑,瑕疵不见了,一块普通的石头也能变为收藏品。
其实人生就是这样,不想浑浑噩噩,就该光彩夺目。用行动去让人生变得不再平凡。若命运不公,就一定要与它斗到底。“我命由我不由天”,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几何原本的读后感 篇3
也许这算不上是个谜。稍具文化修养的人都会告诉你,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是明末传入的,它的译者是徐光启与利玛窦。但究竟何时传入,在中外科技史界却一直是一个悬案。
着名的科技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有理由认为,欧几里德几何学大约在公元1275年通过阿拉伯人第一次传到中国,但没有多少学者对它感兴趣,即使有过一个译本,不久也就失传了。”这并非离奇之谈,元代一位老穆斯林技术人员曾为蒙古人服务,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叙利亚景教徒爱萨曾是翰林院学士和大臣。波斯天文学家札马鲁丁曾为忽必烈设计过《万年历》。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就是通过这方面的交往带到中国的。14世纪中期成书的'《元秘书监志》卷七曾有记载:当时官方天文学家曾研究某些西方着作,其中包括兀忽烈的的《四季算法段数》15册,这部书于1273年收入皇家书库。“兀忽烈的”可能是“欧几里德”的另一种音译,“四擘”
是阿拉伯语“原本”的音译。着名的数学史家严敦杰认为传播者是纳西尔。丁。土西,一位波斯着名的天文学家的。
有的外国学者认为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任何一种阿拉伯译本都没有多于13册,因为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才增辑了最后两册,因此对元代时就有15册的欧几里德的几何学之说似难首肯。
有的史家提出原文可能仍是阿拉伯文,而中国人只译出了书名。也有的认为演绎几何学知识在中国传播得这样迟缓,以后若干世纪都看不到这种影响,说明元代显然不存在有《几何原本》中译本的可能性。也有的学者提出假设:皇家天文台搞了一个译本,可能由于它与2000年的中国数学传统背道而驰而引不起广泛的兴趣的。
真正在中国发生影响的译本是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克拉维斯的注解本。但有的同志认为这算不上是完整意义上的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因为利玛窦老师的这个底本共十五卷,利玛窦只译出了前六卷,认为已达到他们用数学来笼络人心的目的,于是没有答应徐光启希望全部译完的要求。200 多年后,后九卷才由着名数学家李善兰与美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合译完成,也就是说,直到1857年这部古希腊的数学名着才有了完整意义上的中译本。那么,这能否说:《几何原本》的完整意义上的传入中国是在近代呢?(邹振环)
几何原本的读后感 篇4
早起忽然下起雨来了。雨水下得浓重浓重的,只硬生生地冲击着伞面,我常常感到手里的伞在微微地晃动,似乎有吹得散了架的危险。我急步走着,又竭力躲开地面薄薄的积水。地面上拥着的雨水如同一面镜子,晃出些亮堂堂的人影来,还有我的深红色的伞,统统映照在地上。
雨中的风景熟悉而亲切,即便是现在患了感冒,我却依旧可以从空气中敏锐地嗅到一两丝的旧时候。那些自以为埋藏在心底极深的情愫,却在雨水中显露无遗。如同泛泛的尘埃,只零星的变动,便会不安地吹起所有的。如烟花一样灿烂而转瞬即逝,在巨响中绽放出最耀眼的花枝,又消融在一片黯然的蓝色。
夏日的时候,放学时常常会忽然聚起一场暴雨。倾盆而下,敲打着窗镜,而那明媚的日光也随白云掩去,只留下反复响着的雨水。学校并不让我们在大雨中自己归家的,于是便一个个地等待着家长。整个投入了一种急乱的不安之中,混乱的,家长的吵嚷声。教室里也便是炸了一样的喧嚣着。这时候,大家便是自由的了。前前后后的几个聚在一起,玩些尽兴的,嬉笑着闹成一片。阴郁的在如此的情境里,却也再没有令人忧愁的魔力。“打手”,而我常常是输了被打手的那个,又因为不够机敏,几回合下来手便是通红通红地涨着了。或者是摇晃着我的小骰子,猜着点数,玩些幸运型的游戏。我总是离开的最晚的那个——因为父母都不在这边,只有年迈的奶奶可以接我。在大家统统离开,只留下空空的椅子的时候,我会微蹙着眉,怔怔地望着窗外。这时候,教室又沉浸在一种少有的沉静,浓重浓重地沉寂着。我惧怕忽然同我说些什么,便往往做出在想事情的样子,其实,又有些什么呢,只是脑子里混沌的一片罢了。到奶奶来接我的时候,天便约莫放晴了。我只和奶奶在里走,听那些零星拉长的雨声。
也许,此时此刻雨幕中的我又会成为未来的我的过去。于是,此时此刻的风景,又将成为那时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