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的《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设计优秀(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设计优秀 篇1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广东深圳的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执教《做一片美的叶子》一课时,以学生的“亲历实践”替换教师的“繁讲冗析”,用师生间充满魔力的心灵对话打造出了美仑美奂的诗情新课堂。下面,笔者想撷取课中“几片美的叶子”,化作永恒的字符,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启课——未成曲调先有情
前苏联文豪高尔基在谈到他的创作经历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声调,都是它给予的。”其实,课堂教学的启课导入也同样必须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韵致。请看孙老师的独家创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
生:喜欢!
师:那好,现在我想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画一片美的叶子!可以上黑板来画,也可以在下面画。愿意到黑板上来画的同学请自己上来!
(几个学生兴致盎然地上台作画,其余学生在座位上画。)
师:(极富诗意地为学生作画配上独白)一只只嫩生生的小手,在黑板上自由“舞蹈”,一个个“舞蹈造型”——一片片叶子布满黑板,这仅仅是一片片叶子在展现?不,这是一扇扇心门在洞开,这是一颗颗心灵在舒展,这是一朵朵心花在怒放!每一片叶子都很美!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板书课题“做一片美的叶子”)
师:《做一片美的叶子》是篇充满智慧的散文。读了以后,它会让你见以前所未见,闻以前所未闻,思以前所未思,得以前所未得;它会让你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它很有营养,绝对胜过“脑白金”!想不想好好读一读?
生:想!
【点评】: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心打造的学习氛围。试想:星空月朗、凉风习习、地碧天蓝、襟怀若谷,这该是多么美妙的教学场景啊!身置此景,话语如涓涓流水,潺潺而出,心门似春之柴扉,轻轻洞开。如此,哪有心声不能聆听?哪能有心灵不能理喻?哪有心火不能点燃?哪有心花不能怒放?
二、研读——不动笔墨不读书
弗西斯·格瑞莱特在《培养阅读技巧》中说:“阅读是读者积极活动的过程,读者带入这一过程的东西,往往比他从读物中所找到的东西更多更重要。”的确,有没有把阅读主动权、时间支配权和空间活动权不折不扣地交还给学生,应是验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正得到落实的最重要的依据。
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学们,同一篇文章,大家可能各有各的阅读体会。下面,请你们仔细地默读课文,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好,让你有了哪些体会,就请你随手写下来,以供交流。好吗?
生:好!
(学生自主研读课文,不时在书上作些批注,教师巡视指点,与学生共同思考,六分钟后。)
师:现在,请你们自由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孙老师愿意聆听你们的声音,分享你们的喜悦!
生:书上有这样一句话:“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我觉得这个比喻有颜色、有形状、有动作,令人耳目一新。
师:是的,这句话写得的确非常好!因为它写出了树的无尽的活力,体现了树的色彩美、形态美、动态美和生命美。
生:老师,我和他一样,也非常喜欢这个比喻句,请让我背大家听一听:“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师:背得真好!我听出来了,你确实很喜欢这句话。
生:书上说:“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读了这句话,我很受启发:同一棵树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同一个班级找不到相同的学生。
师:请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然后在下面画个破折号,再写上你的姓名。这就是你的格言哪!
【点评】:古人曾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因为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孙老师让学生批注课文,虽然使课堂“一时寂静”,却能让学生通过批注而激活思维、抒发感受、展示个性,这一做法既务实有效,又返朴归真。
三、对话——心有灵犀一点通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小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也经历了许多事,体味了不少情,而这正是语文教学必须加以关注和利用的资源。理想课堂应是师生间平等交流、共同探究和相互启发的过程,师生一起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
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人的一生也有“四季”:我,就像春天的叶子,嫩嫩的;爸爸就像夏天的叶子,壮壮的;爷爷就像秋天的叶子,黄黄的……(全场掌声)
师:说得真是太好了!
生:由“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这句话,我想到“落‘叶’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树’”。
师:噢,你为什么会想到这句话?这是不是哪一句古诗改装过来的?
生:是的,因为我曾经背诵过“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我觉得,不管是“护花”还是“护树”,道理都是一样的!
师:这就叫活学活用!孙老师送给你一片枫叶,这片枫叶是我从北京香山上摘来的!(该生双手接过叶子,连声称谢)
生:中国是一棵大树,把56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地球也是一棵大树,把每一个国家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国家在地球上也都有自己的位置。
师:好!你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把书本与现实结合起来了,这叫活读书!大家掌声鼓励!
师:(总结)叶美,因为有树;树美,因为有叶。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大树一定美;如果每一个同学都很美,那么,这个班级一定美;如果每一个人都很棒,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有希望!
……
【点评】:在对话的课堂上,教师把学生看作心上的朋友,学生就将教师视为眼中的亲人,教学过程就能成为师生间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以情生情的奔涌。“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追求的就是用生命点燃生命,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
【感想】
曾有专家赞赏孙老师的教学是“追寻魔力的对话”,从他的极具个性、极具魅力的教学之中,似乎可令我们有如下的思考和启发:
1、亲历实践。当学生“零距离”触摸、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个人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制约他对文本的读解并打上鲜明的个性印记。
2、个性放飞。“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种个性化活动,教师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齐划一的。
3、情感碰撞。阅读也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建构、互相拥有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由语文所带给他们的快意!
孙老师的课堂教学,其“设计”并不细腻和华丽,但课堂流程却如此富有诗意!细究之下不难发现,正是由于孙老师精准地掌控了“生成”、“对话”、“情感”等优课“枢纽”,才引领学生一起进入到了曼妙绝伦的境界。这样的课堂对学生而言,绝不仅仅只是充盈诗意的解读,更称得上是飞扬脉动!
浙江省绍兴县湖塘街道宾舍小学叶刚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设计优秀 篇2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广东深圳的特级教师孙建锋在执教《做一片美的叶子》一课时,以学生的“亲历实践”替换教师的“繁讲冗析”,用师生间充满魔力的心灵对话打造出了美仑美奂的诗情新课堂。下面,笔者想撷取课中“几片美的叶子”,化作永恒的字符,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启课——未成曲调先有情
前苏联文豪高尔基在谈到他的创作经历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声调,都是它给予的。”其实,课堂教学的启课导入也同样必须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韵致。请看孙老师的独家创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
生:喜欢!
师:那好,现在我想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画一片美的叶子!可以上黑板来画,也可以在下面画。愿意到黑板上来画的同学请自己上来!
(几个学生兴致盎然地上台作画,其余学生在座位上画。)
师:(极富诗意地为学生作画配上独白)一只只嫩生生的小手,在黑板上自由“舞蹈”,一个个“舞蹈造型”——一片片叶子布满黑板,这仅仅是一片片叶子在展现?不,这是一扇扇心门在洞开,这是一颗颗心灵在舒展,这是一朵朵心花在怒放!每一片叶子都很美!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板书课题“做一片美的叶子”)
师:《做一片美的叶子》是篇充满智慧的散文。读了以后,它会让你见以前所未见,闻以前所未闻,思以前所未思,得以前所未得;它会让你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它很有营养,绝对胜过“脑白金”!想不想好好读一读?
生:想!
【点评】: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精心打造的学习氛围。试想:星空月朗、凉风习习、地碧天蓝、襟怀若谷,这该是多么美妙的教学场景啊!身置此景,话语如涓涓流水,潺潺而出,心门似春之柴扉,轻轻洞开。如此,哪有心声不能聆听?哪能有心灵不能理喻?哪有心火不能点燃?哪有心花不能怒放?
二、研读——不动笔墨不读书
弗西斯·格瑞莱特在《培养阅读技巧》中说:“阅读是读者积极活动的过程,读者带入这一过程的东西,往往比他从读物中所找到的东西更多更重要。”的确,有没有把阅读主动权、时间支配权和空间活动权不折不扣地交还给学生,应是验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真正得到落实的`最重要的依据。
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学们,同一篇文章,大家可能各有各的阅读体会。下面,请你们仔细地默读课文,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好,让你有了哪些体会,就请你随手写下来,以供交流。好吗?
生:好!
(学生自主研读课文,不时在书上作些批注,教师巡视指点,与学生共同思考,六分钟后。)
师:现在,请你们自由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孙老师愿意聆听你们的声音,分享你们的喜悦!
生:书上有这样一句话:“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我觉得这个比喻有颜色、有形状、有动作,令人耳目一新。
师:是的,这句话写得的确非常好!因为它写出了树的无尽的活力,体现了树的色彩美、形态美、动态美和生命美。
生:老师,我和他一样,也非常喜欢这个比喻句,请让我背大家听一听:“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师:背得真好!我听出来了,你确实很喜欢这句话。
生:书上说:“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读了这句话,我很受启发:同一棵树上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同一个班级找不到相同的学生。
师:请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然后在下面画个破折号,再写上你的姓名。这就是你的格言哪!
【点评】:古人曾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因为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孙老师让学生批注课文,虽然使课堂“一时寂静”,却能让学生通过批注而激活思维、抒发感受、展示个性,这一做法既务实有效,又返朴归真。
三、对话——心有灵犀一点通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小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也经历了许多事,体味了不少情,而这正是语文教学必须加以关注和利用的资源。理想课堂应是师生间平等交流、共同探究和相互启发的过程,师生一起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
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人的一生也有“四季”:我,就像春天的叶子,嫩嫩的;爸爸就像夏天的叶子,壮壮的;爷爷就像秋天的叶子,黄黄的……(全场掌声)
师:说得真是太好了!
生:由“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这句话,我想到“落‘叶’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树’”。
师:噢,你为什么会想到这句话?这是不是哪一句古诗改装过来的?
生:是的,因为我曾经背诵过“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我觉得,不管是“护花”还是“护树”,道理都是一样的!
师:这就叫活学活用!孙老师送给你一片枫叶,这片枫叶是我从北京香山上摘来的!(该生双手接过叶子,连声称谢)
生:中国是一棵大树,把56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地球也是一棵大树,把每一个国家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国家在地球上也都有自己的位置。
师:好!你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把书本与现实结合起来了,这叫活读书!大家掌声鼓励!
师:(总结)叶美,因为有树;树美,因为有叶。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大树一定美;如果每一个同学都很美,那么,这个班级一定美;如果每一个人都很棒,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有希望!
……
【点评】:在对话的课堂上,教师把学生看作心上的朋友,学生就将教师视为眼中的亲人,教学过程就能成为师生间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以情生情的奔涌。“教育就是爱,爱就是教育。”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追求的就是用生命点燃生命,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塑造灵魂!
【感想】
曾有专家赞赏孙老师的教学是“追寻魔力的对话”,从他的极具个性、极具魅力的教学之中,似乎可令我们有如下的思考和启发:
1、亲历实践。当学生“零距离”触摸、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个人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制约他对文本的读解并打上鲜明的个性印记。
2、个性放飞。“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种个性化活动,教师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齐划一的。
3、情感碰撞。阅读也是文本与读者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建构、互相拥有的过程,需要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唯此,方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到由语文所带给他们的快意!
孙老师的课堂教学,其“设计”并不细腻和华丽,但课堂流程却如此富有诗意!细究之下不难发现,正是由于孙老师精准地掌控了“生成”、“对话”、“情感”等优课“枢纽”,才引领学生一起进入到了曼妙绝伦的境界。这样的课堂对学生而言,绝不仅仅只是充盈诗意的解读,更称得上是飞扬脉动!
浙江省绍兴县湖塘街道宾舍小学叶刚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设计优秀 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了人,想到人的生活,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那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文章语言清新、自然,深情地描绘了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能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带生字的新词词义。
3.通过朗读和看图欣赏叶子的外形之美,感悟叶子的内在之美,学习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生字新词,体会叶子的外在之美;理解“做一片美的叶子”的含义,感悟叶子的内在之美,透过语言文字,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教具准备:一片的树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引入课题
1.情境导入:
师:在生活中,我们会见到很多树,我们的注意力很可能被树上的花吸引了,我们不是经常赞美梨花、桃花吗?我们还可能关注树上的果实,津津有味地品尝过梨子、桃子、苹果。可我们忽略了树叶。的确,树叶太多了,太平凡了,可它们很美,作用很大呢!
2.实物展示激趣揭题:
(1).简单介绍自己所带的这片叶子。
(2).观察手中的树叶,小组讨论:叶子有长得完全相同的吗?
(3).教师:你们喜欢叶子吗?觉得叶子美吗?愿意做一片叶子吗?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题目是:做一片美的叶子。
3.大家看到这个题目,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学生自由讨论
(1)叶子美在哪里?
(2)怎样做一片美的叶子?
让我们学习课文来弄懂这两个问题
二、初读指导
1.听老师范读,揭示要求
(1)仔细听老师读,标出自然段序号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尝试理解
(3)按照“远望—近观—联想”把课文分三部分
2.检查自学效果,教师相机点拨。
(1)出示生字词
形态各异奉献乳汁整体位置输送茁壮葱翠
(2)点拨词语,可通过上下文、看插图理解词语
(3)指导书写
茁:注意“出”的笔顺是:竖折、竖、长竖、竖折、竖
输:“车”旁的笔顺是:横、撇折、竖、提
奉:半包围结构。
异:上“巳”不是“己”,也不是“已”。
置:上两竖,下三横
(4)师生讨论划层次
1、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远望:1-2自然段
近观:3-8自然段
联想:9-11自然段
三、作业:
1.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乳rǔlǔ整zhěng zěng
葱cāng chāng奉fèngfèn
2.比较下面各组字,并组词。
异()计()问()各()
导()汁()间()备()
第二课时
一、精讲课文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和同学们继续学习《做一片美的叶子》(生齐读)
上节课我们讨论留下了两个特别有价值的问题,哪两个?
(1)叶子美在哪里?(标出“美”)
(2)怎样做一片美的叶子?(标出“做”)
师:是啊,叶子美在哪里呢?读课文1-8小节,看看你们能不能发现叶子的美
生:学生自由读
师:谁发现了写出叶子美的句子?
生: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
师:找的真准!谁能把它读好了?
生:指名一位学生读
师:读的不错,谁能把这一小节连起来读一读?
生:指名一位学生读
师:(边欣赏叶子边读)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多美的叶子啊!我们把这一小节也读美了!
生:齐读
师:还有哪儿被发现了?
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底下的根。
师:真巧,老师也觉得这一句写得特别美,听老师读读看,好吗?
老师范读
师:多美的叶子啊!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的叶子呢?
生:我喜欢春天的叶子,它嫩绿,很有新意。
生:我喜欢夏天的叶子,叶子肥美,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把更多的营养奉献给大树。
师:是啊!叶子不仅肥美,而且给大树提供更多的营养,这一小节哪句话表扬了叶子?
生:绿叶为大树而生(板书:为大树而生)
师:还喜欢哪个季节呢?
生:冬天,树叶把一生奉献给了大树,自己做为大树的养料。
师:(边欣赏文中插图边读)叶子虽然落下了,还成为树的肥料,所以我们说,绿叶为大树而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
师:叶子很是了不起,不仅有我们看到的外表的美,还有为大树而生的默默奉献的美。这样的美你在课文哪些句子还发现了呢?
生: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师:很好!大树的叶子做着什么样的工作呢?
生:大树的叶子做着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光合作用:吸收阳光的能量,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并释放氧的过程,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氧气!
师:这个同学知识面很广,表扬一下!光合作用多么了不起!你们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生:指名一位学生读。
师:真不错,谁还想读?
指导朗读“相同的工作”“生命的乳汁”
生:齐读。
师:叶子真美!你还在哪自然段发现叶子的美?
生: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从这句话,我看出了叶子很团结!
生: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这赞美大树也是赞美叶子,没有叶子就没有大树的“茁壮”和“葱翠”。
师:是的,每一片叶子都很美,当它们聚集成一个整体时会更美,所以,“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它们把大树衬托地更美。课文7、8两小节告诉我们叶子和大树的关系。你能把这两小节读好吗?
生: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叶子美,美在它的形态各异,更美在它为大树而生的默默奉献的精神。当它们聚集成一个整体时会变的更美。
生:一生领读,齐读1-8小节。
师: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像叶子,那么怎样做一片美的叶子呢?请同学们自由读后三小节。
生:1.一生读第9小节,指导朗读,重读“茁壮”、“葱翠”。
2.一生读第10小节,重读“每”
3.一生读第11小节。
师:谁能联系生活,对此句的'理解?
生:说说各种职业的作用,如教师、医生、工人等
师:我们如何做一片美的叶子呢?
生:讨论,如“为社会做贡献”“献出自己的光和热”等
师:每一片叶子的美丽,每一片叶子无私奉献着自己,才能够让“大树站在太阳和土地之间”,这是多么有气势的美啊!
生:1.男生读
2.女生读
3.齐读
师:其实每一棵大树都很美,每一片叶子都很美。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现在你就是一片每的叶子,那你想对你的大树,对你身边的人说些什么呢?
生:分组讨论,如我想对大树说:“……。”我想对人们说:“……。”
师:我们所有美的叶子聚在一起,会让我们的大树变得更加美丽,就像我们的集体,同学们你们能为集体做出什么呢?
生:分组讨论,回答……
师: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叶子美在哪里,也知道如何做一片美的叶子。下面我们带着对树叶的崇敬之情自由读课文。
生:自由读。
师:我们回家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透过我们的做法去体会叶子的美,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做一片美的叶子。
二、作业
1.朗读课文
2.回家想一想,说一说,如何做一片美的叶子
三、板书
4.做一片美的叶子
外在美:形态各异
内在美:无私奉献(为社会作贡献)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设计优秀 篇4
教材分析:
《做一片美的叶子》苏教版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课文开头写了大树外形之美然后具体写了叶子的内在之美,最后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人,想到了人的生活,启迪人们要学习叶子那种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
指导思想:
1、充分利用《做一片美的叶子》的美育素材,实施审美教育。本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诗,也是一篇美文,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如美的语言、美的形象,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年龄等特点,运用多种教育手段,进行审美教育。如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受到美的熏陶,陶冶美的情操。在诵读中感受“叶子”的美时,要求学生能读中悟,悟中读,感知语言文字的深刻内涵,体验字里行间流露的美,领悟作者的真挚情感,同时在潜意识中,受到文章中美的词语所蕴涵的美的熏陶、感染,是他们不由自主地产生了由物美到人美的情感升华,从而也产生对美的向往和渴求。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教学语文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形态各异”。
3、通过朗读,欣赏叶子的外形之美,感悟叶子的内在之美,学习做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人。
教学点重难点:
1、理解叶子的外形美和内在美。
2、由物及人,即由叶子的奉献精神联系到人要学习叶子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方法:
读读——议议——想想——悟悟是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主线。
(1)自读感悟,感受情感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分析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利读、画、说的学习方法,积累生动形象的语言,自读自悟课文。教师加以巧妙点拨,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诵读体会,激发情感
通过联系以前学过的此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感受文章语句的优美,体会叶子形态美和内在美,感受叶子的奉献精神。并把这种感受,融入到自己的情感中,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练习发散,升华情感
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反复诵读,激活学生的思维,体会作者对叶子奉献精神赞美,文笔一转,由物及人,用心朗读,感受到人与树叶子的和谐之美是都在于忘我的奉献。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感悟——领会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重点指导“异”“奉”。
2.通过初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词语卡片;录音磁带;几片树叶。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2.观察老师手中的树叶,讨论:叶子有长得完全相同的吗
3.教师:你们喜欢叶子吗?觉得叶子美吗?愿意做一片叶子吗?
4.板书激趣:做一片美的叶子
二、初读课文
1.配乐范读课文,初知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重点指导生字“异、输、奉、置”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识记生字字形。
3、指导书写。重点分析生字“异、输、奉、置”。
4、出示词语。
形态各异、乳汁、奉献、整体、位置、输送、茁壮、肥美、飘零、回归、葱翠、嫩绿
5、自由读,说说哪些字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6、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
7、解释疑难词意,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8、读句子,指导长句有破折号的句子的读法。
(1)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2)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
(3)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天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
9、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四、感知全文
1、自由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教师相机强调“美,奉献,自己的位置,做一片美的叶子”等词句。
3、学生质疑,教师归纳。
五、课堂作业设计
1.听写生字、词语。
2.形近字比较组词
奉( ) 汁( ) 输( ) 异( )
奏( ) 计( ) 愉( ) 导( )
3.用“形态各异”说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 欣赏作者诗一般的语言,感悟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学习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教学重难点:
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懂得美的真正内涵。
教学准备:
1、请学生课前收集并了解有关叶子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等自然知识。
2、有关叶子的风景录像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异 奉 置 输
2、指名读优美的重点句子。
二、细读课文,欣赏美。
(一)欣赏叶子和大树的外形之美。(板书:外形之美)
1、播放展示叶子的风景录像片。
2、谈感受,突出“美”。
3、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语句也写出了叶子的“美”?
(1)找出有关词语,理解“形态各异”一词。
(2)读句子“……无数的叶子做着同样的工作”。
(3)再次欣赏录像片或一些优美的图片,活用文中的一些词语,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叶子和大树的美。
4、指导朗读。
(二) 感悟叶子和大树的关系,体会叶子的内在之美。
1、读题,师质疑。
大树和叶子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2、指名再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加以体会。
3、“叶子的工作”:叶子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简介蒸腾和光合作用)。
4、理解“每一棵大树都很美,每一片叶子都很美”这句话。(板书:内在之美)
三、由物及人,品味美。
1.齐读题:做一片美的叶子,体会叶子的精神。
2.给题目加主语(谁)做一片美的叶子?
3.怎样做才能做一片美的叶子?指名读文读句(9—11自然段)
4.“生活的大树”指的什么?
5.人和叶子有哪些地方相似?(先读文中的句子,再理解)
(各不相同,人们的工作不同,但都是为了生活更加美好,奉献,为他人服务。普通,平凡)
6、古往今来,哪些人使生活这棵大树更加茁壮、葱绿?
(爱迪生、李时珍、老师、医生、革命先烈、各行各业乐于奉献的人们)
7、以上的人为生活的大树茁壮、葱绿是什么精神?
四、升华主题,赞颂美。
1、齐读1—8自然段后,小组讨论,然后互相交流、探究。
2、思考题:
①每片树叶都为大树默默地奉献,为大树而生,而每个人,也都在为人类默默地工作着,为了什么?
②无论伟大,还是平凡,都是为人类的美好生活贡献力量,这是什么精神?
③我么应该怎样做?(让我们都来做“做一片美的叶子”,让生命之树常绿!为生活的大树而拼搏努力。)
3、教师释疑。
4、小组轮读9—11自然段,理解“我们的大树”指什么?(我们的社会、生活、祖国、甚至地球。)
五、总结全文
1、回顾全文,说说自己的感受。
2、以下面这首诗结束全文。
(绿叶无悔, 扑向那大地, 是报答泥土芬芳的轻盈;鲜花无悔, 凋落于风雨, 因为它有一段生命的美丽; 江河无悔, 奔向那海洋, 因为它投身到母亲的怀里; 万物无悔 , 追寻那太阳, 因为没有阳光就失去生机; 人生无悔,在泥泞中跋涉, 无悔终生都在苦苦地寻觅 忧也无悔, 怨也无悔, 只有无悔的人生才能奉献自己; 苦也无悔, 累也无悔, 只有奉献自己才是无悔的人生。)
六、课堂作业设计:
1、假如你是大树的上的那篇美丽的叶子,你会想写什么?你会对大树、人们说些什么?
2、填空:
无数片叶子虽然( ),但却( ),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 )。 绿叶为( )。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 )这些是叶子的( )精神。人应该像叶子一样要( )、( )。
七、板书设计:
4、做一片美的叶子
外在美:外观 形态各异(叶美)
内在美:精神 无私奉献(人美)
八、教学反思
1、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老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学习,从朗读、积累、理解与表达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有效方法,通过感情朗读,加深对课文理解;在这课中学生积累了抓住叶子外形特征写,体现叶子的美;使学会倾听,能够自主学习,学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对课文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教师观察后,做指导与肯定,提升情感认识和理解能力。
2、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1)是否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统一。
(2)自然地将学生的听、说、读、写和动脑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
(3)理解重点方法灵活多样,突破难点有窍门。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情感提升,使学生全面发展。
(5)紧紧抓住叶子形态美和内在美,体会叶子的奉献精神,让学生从叶子联想到人,那些人和叶子一样,具有奉献精神。
3、不足之处:
学生托物言志的写法不够了解,再加上学生的朗读水平还不高,对朗读的指导还需加强,以情动人的“品读”还不够,大胆放手的“自读”,读写结合的“创读”等还不够。
4、改进办法:
加强学生感情美读练习,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