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的一年级品德教学反思(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一年级品德教学反思 篇1
这节课的出发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长辈辛苦的付出,在体验亲情中──学会悦纳家人给予的爱。同时懂得作为家庭的一员,要为家庭添欢乐,家人爱我,我也要爱家人,要让家人快乐。因为只有在学生深刻体验了父爱、母爱、祖辈无私的爱时,才能升华为更广义的爱,才会去爱周围的人,并能怀有一颗宽容友善的心。 在教学方法上,我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从课本入手,最大程度地利用教材资源。因为新教改课程提供的材料比较丰富和贴近儿童生活,应该加以充分利用;二是要结合学生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更真实的感受,也只有在生活中他们才能培养责任心和良好的习惯。在教学手段上,我采用了教参的儿歌导入方法,先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为整节课铺垫一个好的教学氛围。但放弃了课堂表演和情景模拟的形式,而是用语言创设了一个虚拟而又真切的思想情境,这样既达到了教学效果,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还节约了课堂时间。大声朗读和重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强化了学生的认识。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有梯度地设计了活动环节,让学生在完成每个活动后都能在认识、情感等方面得到提升。让学生从习惯性地以自我为中心,到学会心中有他人(如记住家人生日);从不理解父母的做法到尝试理解家人(如:父母不答应买东西、父母催作业、饭菜不合口);从任性转变为学会克制,减少打滚、挑食、不高兴、哭闹等不良行为,逐渐形成理解、听话的良性行为习惯(不良情绪要克制);从身在爱中不知爱、忽略父母对自己的'爱,到开始认识到父母博大的爱,并常怀感恩之心(知道快乐源于爱);从一时兴起为家庭添欢乐,到经常有意识地给家人爱的反馈,并逐渐形成习惯(拓展活动:每天做一件让家人快乐的事情)。学生的这些进步不可能在一节课里完成,但这节课应该成为他们进步的开始。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比较活跃,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思考问题,这对培养他们对家庭的责任意识是有好处的。
一年级品德教学反思 篇2
品德与生活应密切联系生活,德来自于生活,生活中也必定有道德。
第一、课堂上,教师珍惜可生成的以及突然生成的教学资源,可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达到教学从知识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的目的。幼小的学生,他们稚嫩的心灵就像荷叶上的露珠,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小心翼翼的对待的。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它可以激励人们积极行动,从而大胆展示、大胆探索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
第二、了解学生内心所想,张扬个性。孩子总有独特的想法,他们的`那些在成人眼里的“错误”,总有自己的想法和动机,我们作为育人者一定要了解他们内心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展开个别教育的同时,也会因势利导的对其他学生产生教育作用,达到同受教育的机会。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选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启发、诱导教育他们。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并且在身心留有深刻的影响。
第三、抓住教育契机,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学生自控能力差,缺乏真正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学中教师抓住教育教学契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们既是对自己言行进行评价,及时自我调节,又能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中,从而有张扬自己的个性,而不是压抑自己。
一年级品德教学反思 篇3
《品德与生活》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门课程,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型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回顾以往的教学过程,感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尤其在教学时常会遇到这样的苦恼,学生不理解的内容,自己还教得特别累。拿到了新教材时,一开始还很茫然,不知如何去教。细看时觉得新教材与以往的思想品德教材相比,新教材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生活化、大众化,每一课的插图都很新颖,很有趣。慢慢地,我就感到新教材一定要用新的观念去理解它,要用新的方法去教学生。接下来我就谈一谈我用了新教材之后的一点感受。
《手拉手,交朋友》是小学一年级《品德与生活》中的一篇课文,一年级的儿童是刚从幼儿园进来的,此时的儿童是怀着渴望与不安的`心情跨进小学大门的,他们将面临许多的问题与挑战,其中首先要碰到的是如何熟悉环境,认识老师和同学,并和新老师、新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体验学校生活的愉悦。于是,我采用了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游戏,在“找朋友”的游戏中,小朋友一边唱儿歌,一边做游戏,在游戏中,让小朋友懂得班内每个小朋友都是自己的好朋友,同学之间应该和睦相处,见到老师和同学应该主动打招呼,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同时,我适时表扬守纪律的小朋友,提醒违纪的小朋友,从而让小朋友养成懂规则、守纪律的好习惯。在整个游戏中,我始终把自己放在与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上,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活动气氛热烈融洽,让儿童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愉快。
《我与春天在一起》这一活动教学时,我则是站在尊重学生学习独立性的立场上,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课前,我先让学生自身去感悟春天,让学生通过找找、看看、读读、写写、画画、唱唱跳跳、剪剪贴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带着独立学习的成果进课堂与师生交流、探讨、合作。学生们有的带来了找到的资料,有的带来了自己画的春天图画或剪贴的作品,有的边歌边舞。与此同时,学生们还说到了春的节气,春天里的节日,春天的草木花鸟,整堂课洋溢着浓浓的春的气息,显现着独立学习的魅力。
上完这些课,我反复琢磨,总结出几条小经验:第一,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做,教师也应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因为老师的参与,会让学生感到他们所做的事不是一件随意的小事,而是一件值得他们去重视、去认真体验的一件大事;老师的指导又使他们少走弯路,可借鉴我们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更快地享受成功。第二,对学生有创意的一些想法或做法,老师应给予赞赏,让他们的才能充分发挥,促使他们形成再研究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愿学”行为。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时,老师应尝试用“挫折教育”让学生品味人生,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失败,培养良好的“抗震”心理素质,为筑起他们的人生之塔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课后要反思。不论是老师或学生在每一次活动的结束时,都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所得与所失,让反思成为下一次课取得成功,进步的前奏。第四,让评价体系贯穿于活动全过程,并采取生生互评及师生共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为完善活动方案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品德与生活课的产生,确实向老师提出了挑战,我们要让它成为通往成功殿堂的又一途径,让它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和让学生喜欢的学科。而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要实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培养能力,养成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舞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
一年级品德教学反思 篇4
今年,我担任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这对于一直担任班主任、教了多年数学的我,确实是一种新的体验。
小学阶段高年级班级与低年级班级不一样,教授数学与教授品德与生活不一样。课堂上,高年级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认真完成数学作业。而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知道你又不是班主任,爱动爱说,课堂常规不好,组织教学费劲儿,教学时课堂用语应该使用儿童语言,我还不会说小孩话,这往往影响了教学效果。
针对这些情况,我虚心向一、二年级教师请教,学习低年级组织教学的`方法。采取下了措施:
1、加强常规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针对课堂常规较弱的一些班进行严格管理,对于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不良习惯进行纠正,从握笔、坐姿等基本开始。对学生课上回答问题进行训练,鼓励他们大胆发言,说话完整。
2、让孩子们喜欢思品课。
一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教材编得很好,非常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教材中的活动内容也很丰富。每节课我都精心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去了解、去认识生活、明晰道理。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仅学到知识,培养能力,还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也拉近了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现在,我的思品课好上多了,孩子们学得快乐,老师教得也轻松。但有时候的我,还是不知不觉说起大人话,忘记说小孩的话了。说实在的,要搞好低年级教学,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学习,争取教好思品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