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的三字经读书心得(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三字经读书心得 篇1
《三字经》这代历史书,相信大家都看过吧,《三字经》可是一本悠久的古代书啊!它的每一个字,都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读完三字经后,还要透彻理解它们的意思,这样才能做到十全十美哦!
三字经的每一个,每一行字,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人生的'哲理。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那样,意思就是不能浪费光阴,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而十,十而白,百而千,千而万”的意思,就是要逐步做事,一步一步来。三字经历史悠久,是由一件件民间传说融入到一个个字中的。别看这小小的一个字,它里面可有一个个故事呢!像“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那样,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故事呢!
在以前,有一个女神。一天,她的儿子被冥王抓走了,冥王对她说,只要她的儿子不吃地狱里的东西,他就还给她,可是,他的儿子只是吃了一个果子。从此,冥王只能让他一年回去俩次,回去的时候,万物复苏,而没回去的时候,将寒冷无比。所以,导致出了春,夏,秋,冬,这四季。瞧,这个故事是多么有趣啊!《三字经》还有许多故事呢!如盖房子,孟子妈妈三次搬家……这些故事都是多么有趣啊!而且,故事的精华都包含在这几个小小的字里。这几个小小的字,却蕴含着这么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是好啊!
《三字经》不但要背,还要背里面的故事和意思,透彻理解它,才能懂得新知识,为我们的祖国做一份贡献。《三字经》真的是一本好书,曾是古代四大好书之一呢!为了对我们的祖国做一份贡献,为了我们的将来,为了能够弘扬国学,倡导文明,让我们一起,来理解这本独一无二的古代畅销书——《三字经》吧!
三字经读书心得 篇2
《三字经》是一本国学经典,它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富有丰富的哲学道理。
当我读了部分内容后被深深吸引了,它具有韵律之美,浅显简洁,对照比较,我为以前做的有些事感到惭愧。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不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让我懂得了小时候就应该好好学习,长大了才能有所作为;对上要尽力辅佐,对下要竭力帮助;当我们功成名就才能让父母感到荣光。
有件事情就是最好的`例子:一次,我期末考试数学考了一百分,语文也考了九十五分,当成绩公布下来后,全年级的同学相互转告。消息一传开,很多家长在爸爸妈妈面前都夸奖我,为此爸爸妈妈是多么的高兴啊!于是,我暗暗下定决心,现在努力学习,将来有个好工作,让爸爸妈妈享享福,让他们的幸福延续!
当我读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再次让我警醒,年少时不好好学习,到了老的时候,只留下了一头白发,又能得到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好比一个玉,如果能好好雕琢,能忍受被雕琢时的痛苦,我想必成大器,相反,那只是成为一个普通的石头。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现在的学习机会,好好学习。
这只是我读了《三字经》的一小部分所明白的道理,我想,这本好书将陪我左右,伴我成长,因为冰心奶奶说过: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诵读《三字经》吧。
三字经读书心得 篇3
最近正在读《三字经》,颇有心得,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五更时分辗转难测,披衣起早,写出心得。
《三字经》成书于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自问世以来,就作为儿童的识字教材,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它与《百家姓》、《千字文》合成“三百千”,被视作传承儒家思想和修身励志的启蒙教材;此经虽短,短短千余言,但是却能够流传至今,一直被世人传诵至今,它的生命力是什么,它的.魅力何在?
本书虽短,但是很有特点。从形式上看,三字一句,短小精悍,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品来意味深长,文化浓重。古代的儿童,入学的第一部书就是它。孩子们一边吟唱,一边摇头晃脑,韵味十足。
这部书不光形式上易于记诵,内容也很丰富。它以精悍的“关键词”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道德,做人典故融合在一起。《三字经》虽然是儿童启蒙教材,但是其讲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是难以改变的。它适合于任何年龄段的人去阅读它,理解它,去在生活中运用它。孩童时代的人读它记它,可能不知其意而背之,成年人读它记它,有着不同的意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讲的是: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天性都是善良的,习性却各有差异;假如不去教导他,习性就会发生变化,转变,所以要重视教育,持之以恒的教导。
我觉得,这本书中所讲的道理,95%还能够在现在社会中适用。作为教师,更要认真拜读拜读。“教书育人”,我认为育人比教书更重要,我准备利用寒假认真地学习本书,开学以后结合学校工作,把这些道理加以运用,我想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字经读书心得 篇4
星期六在家休息的日子,爸爸要求我把以前读过的《三字经》拿出来重读,并给我讲解了每一句的意思。上学前背《三字经》时,其中很多话句的意思我都不懂,现在上学了,经过爸爸的讲解,我能理解书中的一些含义,特别是关于古人学习方面的内容:“昔中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勤编,削竹筒,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这六段的`意思是这样的,大圣人孔子曾经把七岁的项橐当作老师,古代圣贤尚且能入此勤奋的学习;宋朝赵普读了一辈子的《论语》,做了宰相之后,扔勤奋学习;
汉朝路温舒把借来的书抄写在用蒲草编的席子上;公孙私削竹片来抄书,他没钱买书,却如此勤奋;孙普怕晚上读书打瞌睡,把头发系在房梁上,苏秦学习困倦时没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们都有老师,但能自觉学习;晋朝车胤晚上捉萤火虫当作灯光看书,
孙康依靠雪的反光看书,他们虽然贫穷,却没有因为点不起灯就停止学习,汉朝朱买臣一边砍柴一边读书,隋朝李密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他们尽管劳累,却不放弃学习。
读懂了这几段后,我非常感动,古人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的优越条件,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辛勤的老师教导我们,书本都是新的,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了漂亮的书包、文具,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是古人所没有的,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没有刻苦、努力的学习就辜负了父母、老师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吗,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认真读书,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