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的《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忘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重难点
1.重点:背诵三、四自然段
2.难点:感受王勃登上滕王阁观看到的美景与他写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2、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督:监督别人要用眼睛,所以下面是个目。 宴:上中下结构,写得应紧凑些。 序:田野的野右半部分,不能多撇。
二、初读课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少年王勃》,谁能说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板书:有才气)
2、其实全文处处都能体现出王勃是一个有才气的人,请大家默读课文,仔细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一个奇才?
(一)交流以上问题: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很有才气?
1、学习第一节:
出示: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说明王勃的才气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了。
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节:
出示: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a、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这样的一个场合,都督会请些什么样的人?
b、这么多有才学的人为什么都不敢答应呢?这说明了什么?
指导朗读
3、学习第四节:
出示: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王勃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写的文章令都督都拍案叫绝,认为是难得的一个人才。由此可以看出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才智过人。从都督惊讶的语气中也可体会到他是一个奇才。
指导朗读。
4、学习第五节
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千古传诵”说明王勃写的文章影响广泛深远,不愧为是一个奇才。
指导朗读。
(二)王勃胸有成竹的`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他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呢?
1、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画的是怎样的情景?
王勃用那一句诗把看到的美景写下来的?
2、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谁愿意读一读?
3、你知道这句诗的意思么?文章有一节描述的就是这句诗的景色,谁能找出来读一读?(出示第三节)
4、你知道“落霞与孤鹜齐飞”描写的什么样的景色?
你能找到“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什么意思的句子么?
5、老师读诗句,学生读意思。
6、王勃看到的景象很美,写得更美,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师范读,教读书方法,边读边想,生个别读,注意情感)
7、然后再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注意断句和节奏)
8、指导背诵。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一.创设情境,激情质疑,突出“奇才”
1.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少年,他的名字叫——王勃,跟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课题——9少年王勃。
2.同学们,王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3.师小结指导学法:同学们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读出了少年王勃的许多优点,真好!那么,作者最想表现的是王勃的哪个优点呢?请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夸夸王勃。
4.板书:“奇才!真是奇才!”这是阎都督夸奖王勃的话,你们看:这个句子连用了两个感叹号,可见这位都督当时的心情特别激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奇才!真是奇才!”
5.有谁注意到了课文中都督说话时的动作?你能加上动作夸一夸吗?
6.拍着桌子叫好,这就是成语拍案叫绝。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都督这情不自禁的拍案叫绝!
5.见多识广的阎都督竟然对一个年仅14岁的少年这样连声称赞、甚至拍案叫绝,是什么原因呢?
二.诗文吟诵,图文对照,品读“奇才”
(一)诗
1.板书: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指导“鹜”的书写)
2.看着黑板你能再把这句诗来读一读吗?【师:恩,你把这里边一个难读的字“鹜”给读正确了,而且还注意了停顿,很好。谁也想来读一读。】
3.让我们一起来正确流利地读一读这句诗吧
4.这句诗短短14个字,却写出了4种各有特色的景物:落霞、孤鹜、秋水、长天。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诗句,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6.短短14个字却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让我们带着刚才的感受一起吟诵这句诗吧!
(二)文
1.同学们,当时正是重阳佳节,滕王阁边的赣江上好一派迷人的秋景,你看!【出示图片、文字渐入】“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2.这景色美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3.这段话美在哪儿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你愿意把这壮美的(绚丽的、宁静的)秋景用朗读送给大家吗?
5.评价:多么迷人的景色呀,连小野鸭也陶醉啦!/多么绚丽的美景啊!那灿烂的云霞仿佛依偎着辽阔的天空,久久不愿离去。
6.让我们再次来欣赏这赣江秋景吧!【齐读】
7.少年王勃用凝练的字词、奇妙的想象将这赣江美景浓缩成了一句千古传诵的名诗。出示【齐读】
8.在王勃的《腾王阁序》里像这样的名句还有很多。
9.难怪,当那位都督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指板书:“奇才!真是奇才!”
插叙:原本这位都督的女婿,也是一位学士,事先准备了一篇文章,打算在这次宴会上展示一下的,让别人写也只是客套话,这么短的时间,写出一篇好文章,确实很难,哪想,少年王勃不但写成了,还写得特别好,难怪都督要----拍案叫绝。王勃让都督从很生气到很欣赏,的确靠的自己的才气。
今天是诗文将我们联系在了一起,我们通过诗领略到了少年王勃的丰采,我也通过诗再一次感受了教学的'快乐。最后再以王勃的一句话来结束本课吧。多媒体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我们有一颗真诚的心,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有好朋友。
三.关注人物,捕捉细节,深化“奇才”
1.读课文2--4自然段,课文还有哪些词句可以体现王勃真是个奇才?一边读课文一边划出有关的句子。
2.生交流
(一)王勃边看边想,……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1.同学们,这段话中的胸有成竹是一个成语,它指什么意思呢?【板书:胸有成竹】你能读好它吗?【评价:你读出了王勃的满怀信心】
2.为了做到写诗的时候胸有成竹,王勃是怎样做的?
(1)【红显:边看边想】他是怎样看的,他又在想什么呢?
(2)正是因为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所以他才做到了——胸有成竹。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像王勃学习。
3.这段话中还有两个成语——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板书】你能从这两个词读懂什么吗?
4.你知道吗?王勃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写下的这篇《腾王阁序》洋洋洒洒共有700多字啊!
5.读了文章,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6.这段话中通过神情,动作,语言的描写,将奇才王勃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7.700多字的《腾王阁序》,一挥而就,一气呵成,奇才,真是奇才!
(二)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谁也不敢答应。
1.同学们,王勃为什么要写《腾王阁序》呢?
2.都督的客人都是些什么人?面对都督的这个要求客人们是怎么表现的?
3.为什么这些文人墨客都不敢答应呢?
4.可是王勃是怎样做的?你还记得吗?
5.在济济一堂的滕王阁宴会上,自信满满的王勃显得多么醒目呀!难怪,都督要为他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齐读】
6.当那些知难而退的宾客们,读到王勃写的《腾王阁序》时,他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7.也许有后悔,也许有嫉妒,但我相信更多的一定是对奇才王勃的赞叹。都督夸奖王勃的话也正是他们最想说的一句话:“奇才!真是奇才!”
四.
1.最后,老师有一个问题留给大家:为什么王勃这么小的年纪就成为了文学界的奇才呢?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藤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藤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
课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第二、三、四自然段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藤王阁序》。第五自然段点明《藤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婺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藤王阁景象视频、图片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理清层次,学习生字,教学第一自然段。
一、导入新课
1、长江发源于青海,沿途经过十多个省市后流入东海,其中有个省简称为“赣”,谁能说出它的全名?聪明的同学们可以猜想江西境内的长江我们可以称它为什么?(赣江)
2、在江西南昌市赣江边,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藤王阁,(出示图片)唐初始建,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了。曾多次被毁重建,但因为一个少年的文章《藤王阁序》而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就是王勃,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板书课题,出示王勃图片)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14岁的王勃受阎都督之邀,写出了千古传颂的《滕王阁序》。
板书课题:9、少年王勃
注意多音字“少年 shao”
3、看课题,你最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引出:“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中心话题。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二、初读课文
1、让我们来读课文了解王勃。
2、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
3、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尤其是比较长的句子)、读通课文。
4、检查自读情况:
A、用各种方式读一读:
南昌 藤王阁 都督 宴会 文章 野鸭 披着 灿烂 读 《藤王阁序》 才气 秋景
庆贺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千古传诵
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及时正音。说说每一段的意思。
C、再次默读全文。
5、尝试分段,理清课文层次:
一(1)主要讲了藤王阁整修一新,王勃应邀参加宴会。
二(2—4)主要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藤王阁序》。
三(5)点明《藤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7、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段
1、指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地点:南昌
原因:藤王阁整修一新,都督邀请王勃参加宴会。
3、你还知道王勃的哪些事情?
4、结合刚才所介绍王勃的事例,想象都督邀请情景。
5、齐读。
四、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学生各自用自己的办法识记生字。
2、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督:监督别人要用眼睛,所以下面是个目。
宴:上中下结构,写得应紧凑些。
序:田野的野右半部分,不能多撇。
3、学生描红。
五、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抄词,组词
督—都;宴—焰;章—张;披—批;序—野
3、搜集像王勃一样才思敏捷的人物故事。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3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少年王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一、情景导入,揭题《少年王勃》,寻找话题,整体初读课文
1、播放情境flash短片。
2、知道这个动画片说的是谁吗?板书课题:9、少年王勃
注意多音字“少年 shao”
3、看课题,你最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引出:“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中心话题。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二、精读全文,中心话题:王勃是什么样的人?
㈠ 谁能说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
(板书:“有才气”或者“奇才”)
〖预设一】:“有才气”或者“奇才”,这可能是很多学生的认为。
〖预设二】:也许,学生还会读出:他是个孝顺的人,是个谦虚的人,勇敢的人,是善于观察和肯思考的人……
㈡ 相机教学,精读全文。
1、围绕“很有才气”精读课文:
⑴其实全文处处都能体现出王勃是一个有才气的人,请大家默读课文,仔细找一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一个奇才?
⑵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写王勃很有才气的句子,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⑶交流以上问题,相机精读全文: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很有才气?
①“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王勃是山西人,听说,可见名气很远,王勃的才气早已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了)
②“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为什么大家不敢答应?(都督邀请的可都是一些名士呀。)
别人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时候,王勃在干什么?“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凝望————认真地观察,换成看可以吗?只是在看在观察吗?———边看边想,在思考,认真观察并认真思考,这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我们同学们写作文也要这样。)
我想请同学们把这段话再用心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一下写好一篇文章的过程。
【媒体出示:“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③“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文思如泉————才华横溢,笔走如飞————写作速度非常快,就像事先写好背出来的一样。
是事先准备好的吗?(路过南昌、探望父亲)
④“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拍案叫绝”的意思。
插叙:原本这位都督的女婿,也是一位学士,事先准备了一篇文章,打算在这次宴会上展示一下的,让别人写也只是客套话,这么短的时间,写出一篇好文章,确实很难,哪想,少年王勃不但写成了,还写得特别好,难怪都督要————拍案叫绝。王勃让都督从很生气到很欣赏,的确靠的自己的才气。
⑤“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千古传诵”的意思。
⑥引导补充:课题“少年”———王勃当时只有14岁。
小结:课文中许多地方反映了王勃是个很有才气的人,—————奇在年少,奇在写的速度快,奇在勇敢,奇在博学多才。
三、学习三四自然段,体会诗句描写的美景
1、滕王阁自古就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更是因奇才少年王勃写下一篇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 而享有盛誉,其中,有一诗句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知道是哪一句吗?
【媒体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学生齐读。
2、你们怎么结合课文来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生:(课文第三小节就是诗句的意思,让该生读)
【媒体出示:“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教学要点:
①“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就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就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意思。
②野鸭————孤鹜 突出:一只 “齐飞”————缓缓地飞翔、轻轻地飘荡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你们真不简单!多么迷人的江上秋景,让我们和王勃一起来欣赏,谁能把这迷人的秋景读出来吗?
指名读,赛读与评点,学生齐读。
教师带读:“远处,———————。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灿烂的.云霞在天边—————————————”
激励: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这可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啊!
4、多美的景色呀,我们一起来吟诵诗句。学生齐读。
5、此时此刻,欣赏着这迷人的秋景,吟诵着千古佳句,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6、知道老师最想做什么吗?这么美的情景,难道不想把它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之中吗?所以,老师最想做的是,请你们用最短的时间把他背下来。
四、小结:
1、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相机拓展,引导课外探究。
①古今中外,像王勃这样的少年奇才,历史上还有很多,你知道那些?
②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等拓展。
相机播放孙道临诵读《滕王阁序》的视频
2、结束语:
王勃在写这篇名文的时候非常年轻,所以课文的题目叫《少年王勃》。老师相信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一定会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也衷心希望我们班能出现像少年王勃那样有才华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