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话题作文> 历史记录片《西安事变》观后感(通用13篇)

历史记录片《西安事变》观后感(通用13篇)

时间:2025-09-05 14:00:03

历史记录片《西安事变》观后感(通用13篇)

《西安事变》谈不上是鸿篇巨制,但却真实再现了那段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记录片《西安事变》观后感,欢迎欣赏与借鉴。

历史记录片《西安事变》观后感(通用13篇)

历史记录片《西安事变》观后感 1

京剧《西安事变》以传统戏曲直接表现现代题材“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曾多次在电影、电视、话剧等艺术形式中再现,登上京剧舞台尚属首次。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主创者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决定性作用,周恩来成为剧中重点,与张学良、杨虎城,以及蒋介石建起三方力量,共同推动剧情向前发展。在艺术呈现上,《西安事变》突破流派和行当限制,充分发挥剧种优势,进而塑造出血肉丰满、情感细腻的人物群像。

周恩来、张学良虽同由须生演绎,但流派不同,前者为马派须生朱强,后者为杨派须生于魁智。剧中杨虎城、蒋介石则归由花脸行当,前者是偏重做工的架子花脸胡斌,后者是偏重唱功的`铜锤花脸王越。梅派青衣李胜素的挎刀配演也为此剧增加了不少光彩。全剧既挖掘人物的思想与情感,又给予不同行当、流派的唱腔与表演以充分发挥的平台,从而让全剧可观可听。

历经“戏曲改革”和“样板戏”的探索,观众对戏曲现代戏的艺术标准要求颇高,戏曲自身在表现今人生活时也有颇多掣肘之处。在此背景下,《西安事变》不仅勇于继续戏曲现代戏的探索,而且直接表现重大历史题材,其创作精神值得肯定。当然,作为一出新戏,还需要在演出实践中继续打磨。

历史记录片《西安事变》观后感 2

西安事变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原来是日本侵略有预谋制造的,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侵略东北,他们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而这件事变的真相在战后才被揭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杀掉共产党。只是出于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电给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平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但是当时中国还有局部的抗战力量。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沦陷以后,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博仪,在长春建立起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从此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又出现了西安事变。

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

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民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的红军。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趁,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记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发奋。蒋介石被迫理解“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历史记录片《西安事变》观后感 3

今天,我看了妈妈推荐的一部电影《西安事变》。看完后,我被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个人的精神深深打动了。

西安事变是讲述了张学良将军在劝说司令无效的情况下,毅然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劫持了蒋司令,逼他抗日,并且最后在蒋司令同意抗日的情况下送他回南京,对此很多人不理解。对于这个问题他是这样解释的:“我本来就没给他面子,我和他一起回南京就是要给他面子,使他没有反悔的理由。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想到了世上能有多少人能像张将军一样深明大义,为了祖国,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文谏不行的情况下直接用兵谏他的上司,让他不得不抗日。因为他意识到了他的敌人是日军。所以他一直保持密切联系,并且不顾蒋司令的劝阻坚持抗日,总结起来,张学良少帅的特点就是敢作敢当,深明大义。他在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选择了民族利益。

以上是对张学良的认识,下面,我再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

我的`启发是明白了即使在很严峻的情况下也要坚持正确的做法,并且要果断,不要犹犹豫豫的。

总之,我看了这部电影,真是受益匪浅。

历史记录片《西安事变》观后感 4

中央8套电视剧《西安事变》晚间刚刚播完,给人以震撼,使人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静。这几天,中央8套在8—11点白天又在重播,意犹未尽,每一天不睡懒觉了,起来又在看,不觉使人浮想联翩……

西安事变的硝烟早已散尽,这段历史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但西安事变的历史意义巨大,我们不能忘记。若没有这次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后多少年。若没有这次事变,还会发生什么……

央视电视剧频道正在播出连续剧《西安事变》。总的来说,该剧依然秉承几十年来大陆主流观念对“西安事变”的评价,即认为该事件促成了国共合作全国抗日,“丰功伟绩,永载史册。”可是,该剧不像以前的一些有关影视剧那样把蒋介石丑化成不堪入目的“卖国贼”,也不再把“西安事变”完全归结为张学良受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感召”,这使它减少了一些与历史真相的隔膜。但另一方面,该剧仍然有意无意地隐去了一些至关重要的历史事实,比如共产国际在中共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转变中的关键作用,张学良、杨虎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决策最初是出自于一些长期隐藏在其军队中的中共党员和一些被称为“托派”的中共“左派反对派”,等等。所以,作为一部“历史剧”,它带给观众的“历史认识”仍然不免肤浅和偏颇。

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华北相继沦陷,红军三大主力长征后胜利会师。当时的形势是国难当头,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矛盾。但蒋介石倒行逆施,顽固抱住“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战政策不变,仍然调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东北军、西北军继续“进剿”陕北延安的红军。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东北军打回老家去的期望日渐渺茫,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张学良、杨虎城发动逼蒋抗日的兵谏“西安事变”。

以“大历史”观来看在“西安事变”历史舞台上表演的各方,其“历史逻辑”也清晰可见:蒋介石有着使中国真正统一的“雄伟抱负”,其在日强中弱的现实下是否真有“攘外”的决心暂且不说,但先“安内”以解除后顾之忧的策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只是他缺乏了一点儿审时度势的眼光;中共高举“抗日”大旗自然是出于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但在当时的情景下显然首先还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只可是其巧妙地将生存需要附着在了“国家大义”的口号之中;张学良,有“大少爷”的狂傲自大脾气,怀着杀父失地之恨,其亟欲以“抗日”洗刷“不抵抗将军”的.耻辱和想开创自我的“新局面”的冲动自然强烈,蒋介石想单纯以“亲如父子”的感情驾驭他显然是过于自信了。由此能够说,当年国、共、张三方在“西安事变”舞台上的表演都有其“合理性”,这“合理性”既包括他们从各自思想理念出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也包含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这些在必须程度上都是受“大历史”操纵的结果。

在剧中,胡军扮演的张学良英气、帅气、刚毅、果断、霸气,些许匪气,豪爽伟岸,尽显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又不失儿女情长,想象当年的张学良似乎就应当是这样。杨虎城老谋深算,沉稳睿智,可歌可泣,令人敬仰。蒋介石两面三刀、阴险狡诈。宋子文眼界开阔与大气沉稳,宋美玲外交风范与个人魅力,赵四小姐纯情温柔与坚贞不渝,陈诚聪明俊拔与唯命是从,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周恩来:“政治是无情的。”的确,张学良、蒋介石金兰之交,座上宾、阶下囚转瞬间,令人叹息和扼腕。张学良和杨虎城当时的悲壮和之后的命运又使人伤感,但我总以为,我们经过对“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客观研究,以史鉴今,从而对此刻和将来的社会发展方向有所思索,这却是十分必要的。

历史记录片《西安事变》观后感 5

央视八频道的《西安事变》电视剧看完了。剧中尽量真实地重现了以往影响中国命运的西安事变事件,也力图能更加细腻的刻画出影响了中国命运的历史人物民族英雄张学良。

张学良和杨虎城出于爱国救亡的拳拳赤子之心,决然发动了对蒋介石进行武力扣押实施兵谏的西安事变,在中共的帮忙下,迫使蒋介石最终停止了内战,从而拉开了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一致抗日的抗日救国序幕。

然而张杨两位将军的.命运去所以事件的发生而遭罹了重大的转折,张学良事后被蒋介石软禁达55年之久,而杨虎城则被暗杀。剧情最终是张学良置杨虎城等将领的极力劝阻于不顾,执意亲自护送蒋回南京。蒋回府后,私宴张学良,宋氏兄妹作陪,饭中,蒋极为大度的许诺张学良很快就能够回去领兵去收复东北,同时故作轻淡的让张学良写份本次事件扣押领袖的请罪书,张学良竟又一次置宋氏兄妹的暗示于不顾,不假思索,慨然挥笔。待送走张学良后,蒋立即摸起电话,命令军事审判委员会立刻开庭审判张学良。就此,张学良开始了被软禁55年的漫长囚徒生活,所有的领兵收复东北的梦想都化为了泡影。

其中剧中饶有兴味的是,当对张学良抱有极大同情心的宋氏兄妹质问蒋介石为何不守信诺时,蒋说的话很有意思:我不是没劝他不要来南京,可他非要来,我有什么办法又说:南京政府不是我一个人的政府,连我都因管教不严而想引咎辞职,只可是他们不允许而已。言下之意,张学良是活该自投罗网。这幕场景既反映了老于政治算谋的蒋介石的阴险,但更嘲弄性的讽刺了张学良政治上的幼稚和无知。

的确,抛开了正义和自我的实力去妄谈忠义,以书生意气和侠客精神想感动蒋介石,无疑于以肉饲虎、自投囹圄。其一生即有杯具,其又怪谁在剧中,就张学良最终的命运而言,真有虎头而蛇尾,令人扼腕惋叹又感到不值也!

里面有周恩来劝说张学良的一句话:政治是无情的。倒是能够警醒人们杯具之所在。

当然,评论只是对于电视剧中,至于历史原貌究底如何,张将军为什么会最终选取那样的结局,就不得而知了。

历史记录片《西安事变》观后感 6

刚看完《西安事变》这部电影,深深地被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爱国精神所折服,他们明明白以下犯上是不允许的,一旦兵谏不成功就意味着他们会面临着人头落地的危险,但他们为了整个中国,整个民族的存亡,宁可冒着生命的危险而去进行了兵谏,他们的爱国情怀是多么的深,中国哺育了他们两个,他们誓要保卫自我国家的领土,保护自我的.民族,保护自我的国家的尊严。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国精神啊,身为和他们相同种族的中国人的你我,难道不就应弘扬爱国精神吗

他们为了国家的存亡,最终却落得客死异乡的收场,但相比之下,使我想起了那个可恶的中国汉奸——川岛芳子,中国可恶的女汉奸,纵观她的一生,同样是中国人民,但她却丝毫不爱国,多次策划大阴谋,完全不把国家人民的生命当作一会事,多次卖国,真是令人发指。她的爱国精神去了哪里竟然为了利益而放下自我的祖国,试问这与杨虎城和张学良根本是天壤之别。身为现代主义的中国人,我们务必向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强烈爱国精神学习,大力宣传爱国精神,了解中国当年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史实,明白他们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弘扬爱国精神。

虽然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这天,也许不再需要学《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和杨虎城那样为中国而献身,可是我们有职责爱国,在“八荣八耻”当中也有提及到了“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所以弘扬爱国精神是现代社会中不可却少的,我们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也务必拥有爱国精神,也有职责去弘扬爱国精神,使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成为屹立在世界强大民族之林吧!

历史记录片《西安事变》观后感 7

观看了《西安事变》,内心被深深触动。

那个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以非凡的勇气和担当,毅然发动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们的壮举,展现了强烈的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怀。

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它让国共两党暂时放下分歧,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面前,个人的荣辱得失显得如此渺小。两位将军不顾自身安危,为了国家的未来,挺身而出,这种精神令人敬佩。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应该铭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的人们。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精神。在当今时代,我们也应该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西安事变是历史的一座丰碑,它时刻提醒着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让我们以史为鉴,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拼搏。

历史记录片《西安事变》观后感 8

假期观看了《西安事变》,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影片生动地展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以大无畏的勇气发动了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们的壮举,为中国的抗日事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看到两位将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心中充满了敬佩之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担当。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勇敢地站出来,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奋斗。

西安事变的发生,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它让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这场事变,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团结和力量。

观看这部影片,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命运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西安事变》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观看和思考的影片。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同时,也激励着我们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历史记录片《西安事变》观后感 9

暑假观看了《西安事变》,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这部影片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生动地呈现在眼前,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影片中,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以大无畏的勇气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们的壮举,展现了中国军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国的土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蒋介石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采取不抵抗政策,把枪口对准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决定发动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观看这部影片,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面前,个人的利益是微不足道的。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和荣誉,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同时,这部影片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西安事变》是一部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影片,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段历史,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历史记录片《西安事变》观后感 10

《西安事变》这部影片,生动地展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影片中,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毅然发动兵谏,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他们的勇气和担当令人敬佩。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国家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而蒋介石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这让许多爱国志士心急如焚。张、杨二位将军以民族大义为重,不顾个人安危,采取了这一震惊中外的行动。

他们的举动,让全国人民看到了抗日的希望。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一事件,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团结和抗争精神。

观看这部影片,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机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挺身而出,为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张、杨二位将军就是我们的`榜样,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担当。

同时,影片也让我感受到了和平的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看到过去的辉煌与苦难,也让我们更加明确未来的方向。《西安事变》这段历史,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

历史记录片《西安事变》观后感 11

假期里,我观看了《西安事变》这部影片,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以民族大义为重,毅然发动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们的勇气和担当令人敬佩。

影片中,我看到了无数爱国志士为了国家的未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也应该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西安事变也让我明白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退缩,要勇敢地站出来,为了正义和真理而奋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观看完《西安事变》,我深受触动,我将永远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和发扬爱国精神。

历史记录片《西安事变》观后感 12

站在后人的角度回望,我想张少帅在当时可以有很多很多的选择,都比下半生囚禁在荒凉之地的结局要好,因为出于对这段历史的着迷在大学期间近代史的一篇论文里面我还特地的写了西安事变这事。

尽管从大家有英雄主义、阴谋论、利益论等各种角度出发来探讨少帅的背景、实力、和利益关系、势必抗日的决心等等,但我个人还是觉得少帅是个英雄人物,他给了东北人民一个交代,给了国家一个交代,也给了自己的兄弟一个交代。

我想也许是我的视角不够全面,才会有对少帅和他背后的集体那样的崇拜,他还是太年轻了,在后人看来也许还有更加好的办法即可积极抗日又不至于赔上自己的半辈子,可是少帅就是这样逼着蒋先生再次直面日军。

也有人会说“谁风流谁狂”又怎么来的,如果不是他前期如此糊涂也不至于后来的`节节败退?这些历史我没考究,要批判或否定一个人一件事的总是有理由的。而我无比崇拜少帅很大原因在于他在重要的关头挺身而出,这就足够了。此生必定要去西安,必去瞻仰少帅!

历史记录片《西安事变》观后感 13

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把30多集的电视连续剧《西安事变》给看完了,真是感慨颇多啊!以前在历史书中看到有关西安事变的文字十分有限,而经过这次观看电视剧《西安事变》之后,对西安事变的整个经过有了一个详细,深入的了解。从这次事变中我更加对张学良的深明大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感到钦佩,而对蒋介石的`老奸巨滑,言而无信而所不耻。

也对爱国将士张学良将军的悲惨遭遇(被幽禁了55年)所同情,这样一名爱国将士竟然遭到如此待遇,真是太不公平了。虽然张学良将士已离我们而去了,可是他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我们永远都怀念这位爱国将士,民族英雄!相信他将名垂青史,千古流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