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优选> 语文修辞手法-讳饰

语文修辞手法-讳饰

时间:2025-09-17 11:48:01

语文修辞手法-讳饰

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这种手法叫做讳饰,又叫避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修辞手法-讳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修辞手法-讳饰

讳饰介绍

隐讳和掩饰

运用讳饰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说明具体情景,增强表达各种思想情感的作用。

如我们生活中把少妇怀孕说成“有喜”,有些老同志把自己的死说成“去见马克思”等就是用了这一修辞。

例如

①凤姐儿低了半日头,说道:"这个就没有法儿了。你也该将一应的后事给他料理料理;冲一冲也好。"

尤氏道:"我也暗暗地叫人预备了。

就是〈那件东西〉,不得好木头,且慢慢地办着罢。"(曹雪芹《红楼梦》)

②"他,他在哪?"石牯结结巴巴地问。"在后头房里嘛。

怎么,你们以为他〈去了货〉

呀!"小老头笑着说:"他是有名的打不死呀!天没亮他就闯进店来了;当然罗,一身都挂得稀烂……"(叶蔚林《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

③有人劝这位老倌不立继,开导他说:"你有七亩好田,饱子饱药,〈百年之后〉还怕没的人〈送你还山〉?(周立波《山乡巨变》)

④他还不是为你们。他已经〈半截入土〉了,还不是为你们打算?(李准《不能走那条路》)

⑤成岗愉快地看着这个聪明伶俐的孩子:这孩子,太可爱了。"你在这里……〈呆〉了好久了?"成岗不愿对孩子说出那个可怕"关"字,改口说成"呆了好久"。"我从小就在这里……"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⑥今天早晨,杨德又拉王占彪去喝酒,杨德装着悲观的样子说:"老弟,这是咱兄弟们说知心话哩,眼看日本人不行了,将来有个〈山高水低〉,咱们可该怎呀?"王占彪也早有心思把他拉上,一块反正。

于是接上说:"是呀!咱们都是中国人,作这些丧良心事,弟兄们也都不愿意,趁早反正抗日立功吧!"(马峰、西戎《吕梁英雄传》)

⑦老妇人见阿弟瞪着细眼凝想,同时又搔头皮,知道有下文,愕然问:"他谈些什么?他看见他们〈那个〉的吗?(叶绍钧《夜》)

⑧春栓妈道:"唉,我还告诉你哪,这两天街上风言风语,说小白鞋〈双身〉啦……"(姜树茂《渔岛怒潮》)

上面

例①"那件东西"是指"棺材";

例②中"去了货"是指"死去了";

例③"百年之后"是说"死后","送你还山"是指"给你送葬";

例④"半截入土"就是"快要死了";

例⑤"呆"是说"关";

例⑥"山高水长"是指"不幸或意外的事情";

例⑦"那个"是指"枪毙";

例⑧"双身"是指"怀孕"。

运用讳饰

该回避的就避开本意不直说,该回避的就照直说;同样一个本意,必须回避掩盖时,用什么话来代替,要力求恰当。是否恰当,与上下文有关。

要与上下文所换代的实地情况相符,与上下文所流露的感情一致,才算用得恰当

讳饰分类

美饰

一、美饰就是因犯忌怕说而改用别的话加以装饰美化。如: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句中的“停止思想”、“安静的睡着”、“永远地睡着”,都是指“死”。

对于马克思的死,恩格斯不忍心直接说出,因而用了讳饰手法。

这样既把自己的心情委婉而含蓄地表达出来,又符合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心愿。

2、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百合花》)

句中的“彩号”即“重伤员”。用“彩号”二字替代,可见作者对人民子弟兵的热爱。

掩饰

二、掩饰就是遇到犯忌触讳的事改用一种模糊的说法去掩盖。如:

3、凑近一看,见她脸上流下来的血已经把她胸前的白衣染红了,眼睛已经闭上。我知道他不行了,才赶忙跳出门外。(《谁是最可爱的人》)

句中的“不行了”在这里的意思是“死了”,无法救活了,有了前文的交代——“她脸上流下来的血已经把她胸前的白衣染红了,眼睛已经闭上”,这个意思就可以理解了。

4、“祥林嫂?怎么了?”

“老了。”(《祝福》)

句中的“老了”即“死了”。因鲁府的忌讳颇多,那些不吉利的话不可直说。为了避讳,短工们把祥林嫂的死说成“老了”。

5、他的母亲端过一碟乌黑的圆东西,轻轻说:“吃下去罢——病就好了。”(《药》)

句中的“乌黑的圆东西”,指的是灶里烧过的“人血馒头”,即所谓治痨病的“药”,华大妈最怕说痨病,所以不是明白地说,而是用含混的话去掩盖。

可见,讳饰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现,只要说与听、写与读的人之间了解说写的对象就可以了。

我们在阅读时要细加体味。

拓展阅读:语文修辞手法有哪些?

修辞手法

一、比喻

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点上更加富有可接受性。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根据这三个方面出现情况,将比喻分为:

(一)明喻:用“像、如、仿佛”等喻词通俗明白地打比方。如:

(1)共产党像太阳。

当然,如果前后句子叫长,且意义明白,明喻也可以省略喻词。如:

(2)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头脑不用,功能就会萎缩。

(二)暗喻:用“是、成为”等喻词直接将本体当做喻体的方法。如:

(3)大王庄这个阵地成为一颗锐利的铁钉,牢牢地钉进了黄维兵团的脑门心。

(4)困难是弹簧,你软它就强。

(三)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指本体的方法。如:

(5)一旦把敌人消灭干净,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里“鲜红的太阳”喻指新生的社会制度。

二、比拟

直接将乙事物所具有的特征、属性加在甲事物对甲进行跨类式描写的修辞格。有本体、拟体两个部分组成,本体一般为名词性事物,拟体则多为谓词性成分。从语义特征上说,拟体本不能与本……

【备考点】

掌握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等修辞手法。

【应考点】

要掌握几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1、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的,人们容易理解的事物去给抽象的、深奥的、人们生疏的事物打比方。一个比喻句中有本体和喻体以及比喻词。

2、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写,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和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

3、夸张是把要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夸大或缩小,使其更鲜明,更突出。

4、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

5、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6、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排列起来,就是排比。

【链接考题】

1、共产党像太阳。(什么修辞手法)

(分析)“共产党”是本体,“太阳”是喻体,“像”是比喻词。这是典型的比喻句,把“共产党”比作“太阳”。比喻。

2、千万颗雨点落在水面上,好像一群小女孩在跳芭蕾舞。(什么修辞手法)

(分析)这句话是把“雨点”比喻成“小女孩”,而且还在“跳芭蕾舞”,所以运用了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3、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吗?(什么修辞手法)

(分析)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马跑得越快离楚国越远。反问。

4、是谁准确、及时地按住了大海的脉搏,使它紧随祖国前进的步伐一起跳?是他们,战斗在海洋台站的海洋工作者。(什么修辞手法)

(分析)这句是明知故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紧接着作了回答,故是设问。另外,大海是没有脉搏的,这儿把大海当作人写,故又运用了拟人。设问、拟人。

5、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什么修辞手法)

(分析)这个句子中故意把“五岭”说成是“细浪”、“五岭”当作“泥丸”,把事物往小处说,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扩大、缩小、超前)夸张

6、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分析)这个句子中连用了三个结构相同、意思密切联系的词组,并且有一个共同的提示语“互相”,所以是排比句。

一、设问和反问:

1、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例: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科学技术的力量。

2、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愿。

例如: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3、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砌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二、排比和对偶:

1、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证据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2、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必须对称,而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练习:

一.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例: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比喻)

①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反问)

②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拟人)

③渐渐的,天边的鱼肚白变成了淡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红晕一样。(比喻)

④工人叔叔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夸张)

⑤这是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志气。(设问)

二.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①树上的小鸟在唧唧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在诉说自己的小秘密。(拟人句)

②站在山头远远看去,村边那条清亮的小河像长长的锦缎。(比喻句)

三.按要求改写句子。

1.特务很狡猾。(改为比喻句)

特务狡猾得像狐狸一样。

2.河水哗哗地流着。(改为拟人句)

河水一边唱歌一边往前赶路。

3.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痛。

4.他十分愤怒。(改为夸张句)

他非常愤怒,仿佛可以一口气就可以吹倒一座大山

【备考点】

修辞手法

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作用: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用在议论文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最常用的还是生动形象。

借代: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作用: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夸张: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作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对偶:它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作用: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排比: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可增强语言的气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设问: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作用:引起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

反问: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打感叹号。

作用: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起强调作用

拟人:作用:使事物人格化,使语言富有神采反复:由二个相同的词语或句式构成反复

作用:主要起强调作用

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答题方式: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表达了…情感。

排比:表现了…,抒发了…,增强了…语势,加强了…感情。

反复,夸张:突出了(强调了)…(的情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设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思考…,使文章有起伏。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表达了…(的情感),使文章有起伏。

模式:(1).点明何种表现手法(2).表现了什么内容(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此句运用了…从而生动形象表现了..表达了…这一句采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论述了…(内容)。

【应考点】

要掌握几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1、比喻是用具体、浅显的,人们容易理解的事物去给抽象的、深奥的、人们生疏的事物打比方。一个比喻句中有本体和喻体以及比喻词。

2、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写,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和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

3、夸张是把要描写的事物有意地夸大或缩小,使其更鲜明,更突出。

4、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比肯定更强烈的情感。

5、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6、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义密切相关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句子排列起来,就是排比。

【链接考题】

1、共产党像太阳。(什么修辞手法)

2、千万颗雨点落在水面上,好像一群小女孩在跳芭蕾舞。(什么修辞手法)

3、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吗?(什么修辞手法)

4、是谁准确、及时地按住了大海的脉搏,使它紧随祖国前进的步伐一起跳?是他们,战斗在海洋台站的海洋工作者。(什么修辞手法)

5、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什么修辞手法)

6、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专项突破】

一、将句子补充完整。

1、春雨像( )一样细。(比喻句)

2、月亮( )躲进云朵里。(拟人)

3、蓝天、白云构成( )(比喻句)

4、高梁( )脸、稻子( )腰。(拟人句)

二、判断,是夸张句的在括号里划“√”,不是的在括号里划“×”。

1、桂花开了,十里飘香。( )

2、春雨贵如油。( )

3、公共汽车里挤得连根针也插不下。()

4、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 )

5、冬风生气地吹掉了老鸦的住宅。( )

三、照样子,写句子。

例1、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例2、鸬鹚像等待命令的士兵,整齐地排列在船舷上。

例3、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四、判断下列句子是否用了修辞手法,如果运用了,在括号里注明类型;没有运用则在括号里划“×”。

1、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

2、人群在欢跃,小草也从地下伸出头来向人们微笑。( )

3、旷野里一片黑暗,天地交融在一起,什么也看不见。( )

4、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你。( )

5、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

6、他是在介绍白杨吗?不是的,他是在表白自己。( )

7、清清的溪水,照着蓝天的影子、照着彩霞的影子、照着山上松树林的影子、照着行人来往的影子。( )

8、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富有感染力。)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其作用:赋予事物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使表达生动活泼。

3.借代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4.夸张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或超前。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突出所描绘事物或情境的特点,加深读者印象。

5.对偶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6.排比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作用: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

先问后答。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作用: 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作用: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9.反复

同样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作用:

强调内容,加深读者印象。

10.引用

⑴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时作用:

可以增强语言的权威性与说服力。

⑵引用名人轶事,笑话趣闻时作用:

增强语言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阅读兴趣。

11.对比

人或事物性质相反的两方面比较,也叫正反对比。作用:通过对比事物间的差异,以突出强调事物的特点。

常见论证方法及作用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答题格式: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答题格式:

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引用论证(注: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答题格式:

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答题格式:

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答题格式: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