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原文及赏析
杜牧的《清明》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景象与行人愁绪,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感悟。读者可通过本文了解诗作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
原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
路上的行人神情凄迷,仿佛魂魄离散。
询问哪里有酒家可以歇脚,
牧童远远指向杏花深处的村庄。
注释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是传统节气,多雨潮湿。“纷纷”形容细雨连绵不断。
路上行人欲断魂:“断魂”指极度悲伤或恍惚的状态,表现行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借问酒家何处有:“借问”是谦辞,意为询问。诗人借酒消愁,暗含对现实的逃避。
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村”象征生机与希望,与前面的哀愁形成对比。
创作背景
杜牧晚年仕途失意,辗转各地。此诗作于唐武宗会昌年间,诗人途经江南时,目睹清明景象,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两句写景抒情,后两句叙事转折,形成由悲转喜的微妙变化。
2. 语言:用词简练,意象鲜明。“雨纷纷”“欲断魂”生动刻画了清明特有的氛围。
3. 思想:通过行人寻酒家的细节,表现对现实苦难的短暂逃避与对安宁的向往。
4. 艺术特色:以白描手法写景,含蓄深沉。末句“杏花村”的意象轻快明亮,与全诗形成反差。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清明》以寥寥二十八字勾勒出清明时节的独特意境。首句“雨纷纷”既写实又传神,细雨如丝,烘托出迷蒙哀愁的氛围。次句“欲断魂”将行人的内心世界具象化,悲伤之情溢于言表。后两句笔锋一转,牧童的指向为全诗增添一抹亮色,杏花村的出现暗示了希望与慰藉。杜牧通过对比手法,将哀愁与生机融为一体,展现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范文二
杜牧的《清明》不仅是写景之作,更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行人“欲断魂”的悲凉,折射出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而“借问酒家”的细节,则体现了古人在困境中寻求解脱的普遍心理。末句“杏花村”的意象清新明快,与前面的哀愁形成强烈反差,暗示苦难中仍有希望。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成为唐代七绝中的典范。
关于《清明》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与读音:
1. 断魂(duàn hún):形容极度悲伤或恍惚。
2. 借问(jiè wèn):谦辞,意为询问。
3. 杏花村(xìng huā cūn):象征生机与希望的村庄。
文学常识:
1.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2. 《清明》是七言绝句,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意象意境:
1. “雨纷纷”营造了迷蒙哀愁的氛围。
2. “杏花村”象征希望与慰藉,与前面的哀愁形成对比。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断魂:__________
(2)借问: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极度悲伤或恍惚
(2)谦辞,意为询问
二、主旨理解
题目:《清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通过清明时节的景象与行人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与对安宁的向往。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牧童遥指杏花村”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此句为全诗增添亮色,杏花村的出现暗示了希望与慰藉,与前面的哀愁形成对比,深化了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