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后感>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观后感600字(优选4篇)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观后感600字(优选4篇)

时间:2025-09-04 10:00:03

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观后感600字(优选4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观后感 篇1

站在时光的长河边,凝视着天安门广场上铿锵的步伐,我仿佛听见了历史的回声。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不仅是一场军事盛典,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当国旗护卫队踏着169步正步走向升旗台时,每一步都像敲在心上的鼓点,唤醒着血脉中沉睡的记忆。

最震撼的莫过于老兵方阵的出场。那些佝偻着腰却挺直脊梁的身影,让我的眼眶瞬间湿润。他们胸前勋章的反光里,映照着松花江畔的烽火,太行山上的硝烟。有位老人颤抖着举起右手敬礼的刹那,观众席爆发的掌声持续了整整三分钟——这是当代中国人对历史的集体鞠躬。

新式装备的展示令人心潮澎湃。东风导弹方阵如移动的长城,歼-20战机划破长空的啸叫,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和平从来不是乞求来的,而是用实力捍卫的。但更触动我的是受阅官兵的眼神,那里面没有炫耀,只有沉甸甸的责任感,仿佛在说:"请先烈们放心,这盛世如您所愿。"

当七万只和平鸽振翅高飞时,我突然明白这场阅兵的真谛。它不是在展示肌肉,而是在传递接力棒——从浴血奋战的先辈手中,接过建设美好未来的使命。回家的路上,孩子仰着脸问我:"爸爸,为什么那些爷爷在哭?"我把他举过头顶,让他看清晚霞中飘扬的国旗:"因为他们的青春,化成了这抹红。"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观后感 篇2

阅兵式直播结束许久,我仍坐在电视机前不愿换台,生怕一转身,那些震撼的画面就会随着信号消失。这场跨越八十年的对话,让我重新理解了"铭记"二字的重量。

分列式开始前的默哀环节最令人动容。长安街突然静得能听见落叶的声音,所有观众自发起身。在这六十秒里,我分明看见无数透明的身影站在受阅方队旁边——他们是没能等到胜利的战士,是长眠地下的无名英雄。此刻的寂静,比任何礼炮都更有力量。

女兵方阵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阅兵的刚硬印象。她们踩着精准的75厘米步幅,头戴蓝色贝雷帽,像移动的浪花席卷过观礼台。这让我想起抗战期间的女学生军,当年她们用柔弱肩膀扛起救亡图存的大旗,如今她们的传人正用同样的坚毅守护和平。

夜幕降临时,天安门城楼亮起"1945-2025"的金色灯带。光影交错间,我忽然读懂这场阅兵的深意:它不仅是向历史致敬,更是对未来宣誓。当孩子们把"勿忘国耻"的标语叠成纸飞机放飞,我知道记忆的种子已经播撒在新一代的心田。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观后感 篇3

作为生在和平年代的"90后",我原以为抗战只是教科书里的黑白照片。直到看见阅兵式上那面布满弹孔的军旗缓缓展开,才发现历史从未走远,它只是换了个方式活在当下。

抗战老兵乘坐的敞篷车经过时发生了意外动人的一幕。有位百岁老人突然挣扎着要站起来,医护人员连忙劝阻,他却固执地指着自己的耳朵。原来他是想听清年轻官兵喊的口号声。当"为人民服务"的声浪传来时,老人浑浊的眼里闪出星光,轻轻跟着哼起了《太行山上》。

装备方队中让我驻足的并非最先进的坦克导弹,而是那辆复原的"功臣号"老式卡车。它锈迹斑斑的车厢里,似乎还坐着当年奔赴前线的青年。现代战车与它并行的画面,构成最生动的传承图谱——昨天我们用小米加步枪保卫家园,今天我们用自主研发的利器守护和平。

归途地铁上,邻座女孩手机里正播放阅兵视频。她突然抬头问我:"姐姐,你说先辈们能看见今天的中国吗?"车窗外的霓虹掠过她的脸庞,我指着夜空微笑:"你看那轮明月,它照亮过卢沟桥的石狮,也正照亮着我们的高铁。"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观后感 篇4

当最后一个空中梯队掠过天际线,我合上笔记本,发现记录的已不是观礼细节,而是不断涌出的思绪碎片。这场阅兵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空隧道。

三军仪仗队护送国旗入场时,有个细节令人回味。护旗手在转弯处刻意放慢脚步,让旗帜始终完全舒展。这让我想起父亲讲述的故事:抗战时期,炊事员老马总把唯一的棉被盖在伤员身上,自己却说"旗杆不能倒"。八十年来,这种"护旗精神"从未改变,只是载体从血肉之躯变成了钢铁意志。

群众游行环节中,大学生方阵举着的不是标语牌,而是用手机组成的动态星空。当"光明在前"四个字在万块屏幕上流动时,传统与现代完成了一次完美融合。这提醒我们:纪念历史不是为了停留在过去,而是为了让记忆在新时代焕发新光。

散场时遇见位收集矿泉水瓶的老人,他胸前别着"抗战烈士后代"的徽章。帮我拾起掉落节目单时,他笑着说:"当年我父亲背着大刀片打鬼子,就盼着后代能活在不用弯腰捡饭粒的年月。"夕阳给他的白发镀上金边,我突然懂得,这场阅兵最珍贵的展品,正是我们平凡的每一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