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600字(范文3篇)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600字(范文3篇)

时间:2025-09-12 19:38:01

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600字(范文3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1

第一次翻开《红星照耀中国》,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门。埃德加·斯诺用他冷静而饱含热忱的笔触,将我带到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在陕北窑洞的煤油灯下,我看见了毛泽东用铅笔在地图上勾画革命路线的专注神情,听见了红军战士穿着草鞋踏过雪原的脚步声。这些细节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的文字,而成了有温度的记忆。

最打动我的是书中普通红军战士的故事。那个为保护伤员自己冻掉脚趾的小卫生员,那些在长征路上用最后一口炒面喂给孩子的女兵,他们身上闪耀着人性最纯粹的光辉。斯诺写道:"这些人宁愿死在自由的山野,也不愿跪着活在枷锁中。"这种精神力量穿越八十余年时光,依然能灼痛当代人麻木的神经。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城市华灯初上。我突然意识到,此刻的万家灯火,正是当年窑洞里那簇星火的延续。当我们抱怨生活压力时,不妨想想那些在草根树皮充饥的日子里,依然讨论着中国未来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用青春丈量过的土地,如今已开满鲜花。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2

在电子屏幕统治眼球的时代,《红星照耀中国》像一剂清醒剂。斯诺用记者特有的敏锐,记录下1936年中国西北角的真实图景:毛泽东会为吃到一碗红烧肉开心得像孩子,朱德总把马让给伤员骑,红军大学里用子弹壳做墨水瓶......这些带着硝烟味的细节,让教科书里的英雄重新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

书中描写红军强渡大渡河的章节令我彻夜难眠。当22名勇士抓着铁索在枪林弹雨中攀爬时,他们不知道这场战役日后会被写入史诗,只知道身后的战友需要这条生路。这种不求回报的牺牲精神,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我们常把"不忘初心"挂在嘴边,却很少追问:自己的初心是否经得起铁索寒冰的考验?

当代青年或许再不用经历枪林弹雨,但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大渡河"。当我们在人生隘口犹豫时,想想那些在泸定桥头义无反顾的身影——他们用生命证明:有些火光,足以照亮整个民族的夜空。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篇3

重读《红星照耀中国》,突然在字里行间读懂了"人民"二字的千钧重量。斯诺笔下的陕北农民会冒着杀头危险给红军送粮,根据地的妇女们连夜赶制军鞋,孩子们把省下的板栗塞进战士口袋......这些画面让我想起疫情期间自发接送医护的快递小哥,想起河南暴雨中手拉手渡人的普通市民。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因为人民的力量永远鲜活。

书中记载的"红军三问"至今振聋发聩:问路要问老百姓,吃饭要帮老百姓干活,睡觉要帮老百姓挑水。这种深入骨髓的群众观念,恰是当下某些脱离基层的"盆景式调研"最好的镜鉴。当我们抱怨某些政策不接地气时,是否也该自问:我们可曾真正走进过人民的屋檐下?

暮色中合上这本泛黄的书,远处广场的电子屏正播放着航天捷报。从延安窑洞到星辰大海,那条用草鞋踏出的道路仍在延伸。或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让我们在回望篝火时,看清了脚下和远方的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