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
翻开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仿佛推开了一扇斑驳的木门,门后是先生用文字精心保存的童年记忆。那些散落在时光深处的旧事,被他以中年人的目光重新拾起,如同在夕照中摩挲褪色的老照片,既有岁月沉淀的温厚,又带着锐利的思考锋芒。
最打动我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充满生机的乐园。先生笔下的泥墙根、何首乌藤、蟋蟀与覆盆子,都浸透着孩童特有的好奇与欢欣。当读到"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时,耳畔似乎真的响起了夏夜的虫鸣。这种对自然万物的细腻感知,恰是当代被电子产品包围的孩子们逐渐缺失的能力。
而《藤野先生》一文则展现了跨越国界的师生情谊。日本教授对异国学生的严谨与关怀,与鲁迅"时时记起他"的感念形成动人呼应。在当下教育日益功利化的环境中,这种纯粹的知识传承与人格影响,犹如一盏不灭的灯火,照亮了教育的本质。
合上书页,突然明白"朝花夕拾"的深意:不是简单的怀旧,而是以成熟心智重新审视成长轨迹。那些看似琐碎的童年片段,实则是构筑人格的基石。先生教会我们,在疾行的时代里,仍要保留回望的勇气与温度。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2
初读《朝花夕拾》,以为只是鲁迅先生的童年趣事集;再读时,却发现薄薄的纸页间竟藏着整个时代的体温。那些带着绍兴黄酒般醇厚气息的文字,既是个人记忆的窖藏,更是一部微观的社会史。
《阿长与山海经》中,保姆阿长用布满老茧的手递来绘图的《山海经》,这个细节让我眼眶发热。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一本粗糙的绘图本就能点燃孩童求知的火焰。反观当下被教辅资料淹没的孩子们,他们眼中是否还闪烁着同样的光亮?
《二十四孝图》的批判尤为深刻。先生揭露的"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扭曲的孝道,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当某些短视频平台刻意渲染极端孝行时,我们更需要这种清醒的思考:真正的伦理教育,不应以牺牲人性为代价。
最耐人寻味的是《父亲的病》。面对中医的玄虚与父亲的离世,少年鲁迅的困惑与痛苦,实则是新旧文化碰撞的缩影。这种对传统的反思态度,在文化自信建设的今天,依然值得辩证借鉴。
先生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朝花夕拾》正是他用记忆的星火,为我们照亮的一条认识自我与社会的蹊径。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3
在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纸质版的《朝花夕拾》总让我产生奇妙的触感联想——粗糙的毛边纸页,铅字微微凹陷的纹理,恰似鲁迅笔下那些带着生活质感的记忆切片。这部散文集最动人的,正是这种"肌肤记忆"般的真实。
《狗·猫·鼠》里对隐鼠的悼念,透露出罕见的柔软。当先生写道"这小东西忽然不见了,就像一滴水消失在沙漠里",我们能触摸到他未被世故磨灭的赤子之心。这种对微小生命的悲悯,在"云养宠"盛行的当下,反而显得格外珍贵。
《五猖会》的转折令人心碎。兴高采烈准备看赛会的孩童,突然被父亲勒令背诵《鉴略》。那个"太阳渐渐西斜"的下午,何尝不是现代教育困境的预言?当兴趣与强制相遇,留下的往往是终身的心理阴影。
但《无常》中的民间戏曲人物,又展现出民间智慧的活力。那些戴着纸糊高帽的鬼差,在鲁迅笔下竟比正人君子更富人情味。这种对民间文化的尊重与提炼,对于今天我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仍有启示意义。
掩卷沉思,突然懂得:所谓经典,就是能在不同时代生长出新的根系。先生捡拾的朝花,经过百年时光的酝酿,在我们手中绽放出新的芬芳。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4
作为医学生的我,读《朝花夕拾》时总忍不住在字里行间寻找先生学医的蛛丝马迹。这部看似与医学无关的散文集,实则蕴含着超越时代的医学人文思考。
《范爱农》中那个"眼球白多黑少"的倔强文人,其命运轨迹犹如一则完整的病例报告。从留学日本的意气风发,到归国后的落魄沉水,鲁迅用冷静的笔触记录下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生理与心理双重衰亡过程。这种对生命状态的观察记录方式,恰是当代医学教育强调的叙事医学雏形。
《父亲的病》堪称传统医学的反思录。当"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等玄妙药引被郑重其事地开出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旧医学的局限,更是人类面对疾病时的普遍焦虑。这种焦虑,在今天某些对偏方神药的盲目崇拜中仍能找到影子。
但《藤野先生》又展现了医学教育的理想形态。那位用红笔细心修改解剖图的教授,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为病家谋幸福"的职业操守。在医患关系紧张的今天,这种跨越国界的师德光芒,依然能温暖无数医学生的心灵。
或许,鲁迅最终弃医从文的抉择,正源于他认识到:有些病在肉体,更多病在灵魂。而《朝花夕拾》这部"精神诊疗笔记",至今仍在为我们诊断时代的症候。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5
某个雨夜重读《朝花夕拾》,窗外的雨声与书页间的雨痕竟奇妙地重合。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就发生在雨夜;《五猖会》里被父亲考问的午后,也飘着江南特有的绵绵细雨。这些潮湿的记忆碎片,让我突然领悟:这部作品其实是鲁迅用文字建造的"记忆防空洞"。
在《小引》中,先生坦言创作这些文章时正"流离"于厦门。1926年的政治高压下,回忆成为他精神的避难所。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并未沉溺于怀旧的温情,而是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清醒。《二十四孝图》中对封建礼教的剖析,《无常》中对民间智慧的挖掘,都显示出记忆重构的批判力量。
这种记忆处理方式,对当代人具有特殊启示。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习惯用手机随手记录生活,却很少真正"凝视"自己的经历。社交媒体的九宫格照片,往往代替了深度思考。而鲁迅告诉我们:真正的记忆需要发酵,需要与当下对话,需要在时光的陶罐里慢慢醇化。
特别喜欢《后记》中的比喻:"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先生选择的是"朝花夕拾"——让记忆经过日晒风吹,褪去浮艳,沉淀本质。在这个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这种"夕拾"的耐心与智慧。
合上书时,雨仍在下。但心里某个角落,已亮起一盏属于记忆的灯。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力量:它不仅能照亮过去,更能温暖现在,指引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