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后感> 雷锋的故事读后感(优秀4篇)

雷锋的故事读后感(优秀4篇)

时间:2025-09-14 12:19:01

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雷锋的故事读后感(优秀4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雷锋的故事读后感 篇1

读完《雷锋的故事》,仿佛有一束温暖的光穿透岁月的尘埃,照进心底。那个总把“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挂在嘴边的青年,用22年的短暂生命诠释了什么是永恒的精神丰碑。书中记载他冒雨送大娘回家时,山路泥泞却始终紧握老人颤抖的手;描写他悄悄为战友缝补衣物后,像完成秘密任务般露出满足的微笑。这些细节让我忽然明白:伟大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由无数个“微不足道”的瞬间堆砌而成。

最触动我的是雷锋的“螺丝钉哲学”。当他在日记里写下“一个人的作用对于革命事业来说,就如一架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时,那种甘于平凡的清醒与坚守令人肃然。在这个追逐聚光灯的时代,我们太容易把“做大事”当作人生标尺,却忘了支撑社会运转的恰恰是无数默默转动的“螺丝钉”。合上书页,窗外的梧桐树正沙沙作响,仿佛在提醒我:真正的生命价值,不在于被多少人看见,而在于我们曾温暖过多少需要帮助的角落。

雷锋的故事读后感 篇2

《雷锋的故事》里藏着一种超越时空的青春密码。当读到这个年轻的汽车兵省下津贴为灾区捐款,却在盛夏舍不得买一瓶汽水时,我触摸到了纯粹信仰的温度。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他像移动的火种,用搪瓷缸里结冰的毛巾给发烧的战友降温,用省下的饭票帮助饥饿的陌生人。这些故事没有华丽的修辞,却让我的眼眶反复湿润——原来最打动人心的叙事,永远是最朴素的真实。

书中特别提到雷锋的“三件宝”:补丁摞补丁的袜子、写着“节约箱”的木头匣子、记录思想火花的日记本。这三件物品构成的精神坐标系,恰好映照出当下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病灶。当我们习惯用新品替换旧物时,可曾想过“够用就好”的生活智慧?掩卷沉思,突然发现雷锋给予当代青年的最大启示,或许不是如何成为英雄,而是如何在物欲横流中保持心灵的澄澈透明。

雷锋的故事读后感 篇3

在《雷锋的故事》字里行间,我总能看到一个奔跑的身影。他奔跑着去帮建筑工地运砖,奔跑着去火车站扶老人提行李,甚至奔跑着去邮局汇出最后一笔捐款。这种永不停歇的“奔跑状态”,构成了雷锋生命最动人的韵律。相较于当下流行的“躺平文化”,这种永远向着需要帮助者冲刺的姿态,像一记清亮的晨钟,唤醒内心沉睡的善意。

书中记载的一个细节尤其耐人寻味:雷锋生前拍摄的多数照片里,他都在帮助别人时被抓拍,几乎没有刻意摆拍的单人照。这让我想起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话:“幸福在于灵魂按照美德而行动。”当我们把镜头从自我聚焦转向他人需求时,生命自然会显现出最本真的光彩。合上书,我默默在手机备忘录里写下:明天要比今天多帮助一个人——这或许就是阅读最美好的闭环。

雷锋的故事读后感 篇4

《雷锋的故事》最震撼我的,是其展现出的精神生长力。从孤儿到战士,从文盲到《毛泽东选集》的批注者,这个只读过小学的年轻人,在日记里留下了七万多字的思想火花。当读到他在驾驶室用膝盖当桌子写读书笔记,在熄灯后借着手电筒光抄写名言时,我突然理解了什么是“精神的自我锻造”。在这个知识触手可得的时代,我们缺少的或许正是这种如饥似渴的学习虔诚。

全书结尾处提到雷锋牺牲前还在辅导战友识字,这个画面成为永恒的隐喻:真正的生命不会因肉体消逝而终止。就像他种下的松苗如今已亭亭如盖,他播撒的精神种子也在更多人心里生根发芽。当我合上这本泛黄的书册,突然发现书架上那盆绿萝不知何时已蔓出新枝——这或许就是传承最生动的注脚:有些精神,总会在时光里自然生长,代代不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