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童年读后感200字(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童年读后感 篇1
读完高尔基的《童年》,仿佛触摸到了一颗在苦难中依然跳动着的炽热童心。阿廖沙在黑暗中的每一次微笑,都像穿透乌云的阳光,让人在窒息的压抑里嗅到希望的味道。那些被外祖父的鞭子抽碎的夜晚,反而让祖母故事里的星星更加明亮,这种残酷与温柔的交织,恰似生活本身的面貌。
最动人的是书中对"爱"的诠释——它从不在锦衣玉食时出现,而总藏在发霉面包掰开的瞬间,藏在偷偷塞进手心的浆果里。这种在贫瘠土壤里依然能开花的生命力,让当代浸泡在蜜罐里的孩子们看见: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被完美保护,而是学会在暴雨中歌唱。
童年读后感 篇2
合上《城南旧事》,英子那双澄澈的眼睛仍在记忆里闪烁。胡同里的驼铃声、椿树上的知了、西厢房的小油鸡,这些琐碎物件串联起的童年,像一帧帧褪色的照片,突然让忙碌的成年人想起:我们每个人都曾拥有过用整个心灵丈量世界的时光。
秀贞的故事像枚青橄榄,初读时只为命运叹息,回味时却尝到时代碾过的苦涩。当英子最终说出"爸爸的花儿落了",那个瞬间的成长疼痛穿越半个世纪,依然精准击中现代人的心脏。原来童年最珍贵的从不是无忧无虑,而是用天真当盾牌直面世界的勇气。
童年读后感 篇3
《草房子》里桑桑的童年,是油麻地金黄的芦苇荡,是鸽子羽毛掠过蓝天的弧线,更是疾病带来的那场关于生命的教育。曹文轩用诗意的笔触告诉我们:童年从不是童话城堡,而是带着泥土气息的真实田野,既有蜻蜓停在荷叶上的静谧,也有暴雨冲垮堤坝的震撼。
纸月出现又消失的身影,像童年里那些来不及道别的朋友;杜小康从骄傲到坚韧的转变,藏着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破茧时刻。当桑桑病愈后仰望星空,我突然明白:所谓成长,就是学会在失去中看见更辽阔的世界。
童年读后感 篇4
读《窗边的小豆豆》,巴学园的落叶校门仿佛在眼前沙沙作响。这个因淘气被退学的女孩,在小林校长的呵护下,展现出的不是被矫正的"乖",而是被点燃的生命热情。电车教室里的每个清晨都在诉说:教育本该是让每棵树苗都按照自己的姿态生长。
最难忘小豆豆与泰明爬树的情节,残疾孩子触摸到树梢时,整个童年都镀上了金边。当战争最终烧毁乐园,书中流淌的不是仇恨,而是对美好事物永恒的珍视。合上书页忽然懂得:真正的童年回忆,应该像黑柳彻子笔下这样,永远带着治愈未来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