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后感> 父亲的病读后感(精选3篇)

父亲的病读后感(精选3篇)

时间:2025-09-14 12:57:01

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父亲的病读后感(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父亲的病读后感 篇1

读完鲁迅先生的《父亲的病》,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酸楚。文章以冷峻的笔触描绘了旧社会庸医误人的悲剧,但更深层的,是鲁迅对父亲深沉而复杂的感情。那些看似平静的叙述背后,藏着儿子眼睁睁看着父亲被病痛吞噬却无能为力的痛苦。

最触动我的,是鲁迅笔下那个在病榻前奔走的少年。他四处求医,甚至典当衣物换取药引,却只能看着父亲的生命在所谓的"名医"手中一点点流逝。这种无力感,像一根刺,扎在每个曾目睹亲人病痛的人心里。我们总以为医学昌明的今天不会再重演这样的悲剧,可当面对某些绝症时,现代人何尝不是同样束手无策?

文章结尾处,父亲临终前的那声长叹,成了鲁迅永远的梦魇。这让我想起自己父亲生病时的场景——消毒水味弥漫的病房,仪器规律的滴答声,还有父亲强撑的笑容。亲情最残酷的考验,莫过于看着最亲近的人受苦却无法分担。鲁迅用文字完成了一场迟到多年的告别,而我们也该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每个平凡日子。

父亲的病读后感 篇2

重读《父亲的病》,忽然惊觉这篇不到四千字的短文,竟包含着如此丰富的生命启示。鲁迅用解剖刀般的文字,不仅剖开了旧中国医疗的愚昧,更揭示了人性在生死面前的真实样貌。

那些"原配蟋蟀""经霜三年的甘蔗"的药引,在今天的读者看来荒诞不经,却折射出人在绝境中的病急乱投医。我父亲去年做手术时,母亲也曾偷偷打听各种偏方,这种源于爱的非理性,古今并无二致。鲁迅笔下那位把责任推给前医的"名医",与现代某些推诿扯皮的医者何其相似?文章的伟大,正在于它超越了具体时代,直指永恒的人性。

最令人唏嘘的是,当少年鲁迅在当铺与药房间往返时,他尚未成为后来的文学巨匠,只是个普通的忧心忡忡的儿子。这种身份的重叠提醒我们:在疾病面前,所有社会身份都会褪色,留下的只有最本真的亲情。读完掩卷,我给父亲拨了个视频电话,突然觉得能听见他中气十足的唠叨,是件多么幸福的事。

父亲的病读后感 篇3

第三次读《父亲的病》,注意到一个以往忽略的细节:父亲临终前,少年鲁迅被长辈催促着大声呼唤。这个场景像一记重锤,让我想起自己未能对父亲说出口的感谢与歉意。

鲁迅的深刻在于,他不仅写疾病的生理痛苦,更写精神上的折磨。当"名医"开出天价诊金时,当迷信阻碍科学治疗时,病人家属承受的是双重的煎熬。我父亲化疗期间,有位医生直言"做好心理准备",那句话带来的绝望感,至今想起仍会手脚冰凉。但现代医学至少给了我们透明的知情权,这已是时代的进步。

文章结尾处,衍太太让少年鲁迅喊魂的描写,常被解读为对封建迷信的批判。但我更愿意理解为:那是活人对死亡最原始的恐惧与抵抗。如今我们不再相信喊魂,却依然会在亲人病床前说"坚持住",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喊魂?鲁迅教会我们的,或许是如何在理性与情感间寻找平衡,既不被愚昧蒙蔽,也不因科学而失去人性的温度。

三读文章,终于明白《父亲的病》之所以经典,不仅因其文学价值,更因每个读者都能在其中看见自己的影子。那些来不及说的爱,那些回不去的时光,还有那些在疾病面前突然清晰的亲情,都是鲁迅留给我们最珍贵的遗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