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作文读后感(优秀4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作文读后感 篇1
读完这篇《月光下的村庄》,我仿佛被带回了童年夏夜的稻场。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铁蛋和爷爷坐在草垛旁数星星的场景,那些从搪瓷缸里飘出的茉莉茶香,透过纸页萦绕在我鼻尖。最触动我的是铁蛋偷偷把萤火虫装进玻璃瓶送给咳嗽的爷爷时,老人浑浊眼睛里闪动的光——那不仅是虫火,更是祖孙之间无需言说的爱。
这篇作文最难得的是用孩子的视角写出了生命的厚重。当铁蛋发现爷爷半夜起来给自己盖被子,却假装熟睡时,那种双向的守护令人动容。作者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通过"爷爷手掌的老茧刮疼了脸蛋""萤火虫明明灭灭像喘不上气"这样具象的细节,让亲情有了可触摸的温度。这让我想起自己总嫌弃外婆做的棉裤太厚,直到某个雪天发现她手指上密密麻麻的针眼。
好的作文就像一面镜子,既照见别人的故事,也映出自己的影子。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日常温情,在文字里重新变得鲜活。这篇作文教会我:最打动人心的从来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真诚的生命体验。就像月光下的村庄,朴素却永恒。
作文读后感 篇2
《书包里的春天》让我看见了一颗露珠般纯净的童心。当作者描写李小萌把折断的野花插在矿泉水瓶里,偷偷放在教室窗台时,我似乎听见了花开的声音。那些被成年人视为杂草的蒲公英、车前草,在她笔下都成了值得郑重对待的生命,这种对万物有灵的感知力,正是我们逐渐遗失的珍宝。
文中两个细节尤其令人回味:一是李小萌用作业本纸折成小伞给蚂蚁挡雨,二是她坚持把面包屑撒在固定的墙角等待流浪猫。这些看似幼稚的行为背后,藏着比成人世界更高级的文明——对弱小生命的共情与尊重。当全班同学笑她"傻气"时,班主任王老师那句"这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善良",宛如惊蛰时分的春雷。
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这篇作文像一缕带着青草香的微风。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成长不是世故,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保持对世界的温柔相待。那些被我们嘲笑过的天真,或许正是照亮现实的星光。
作文读后感 篇3
阅读《父亲的手风琴》,耳畔似乎响起苏联民歌《喀秋莎》的旋律。作者描写下岗后的父亲总在黄昏拉起手风琴,琴声"像晒透的棉被裹着阳光的味道"。这种将生活苦涩转化为艺术甜美的能力,让我想起《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一句话:"艺术是生活的镜像,在苦难中长出花朵。"
最震撼的是暴雨夜那幕:父亲发现儿子躲在阁楼偷学琴键指法后,默默在琴谱上标满拼音注释。两个倔强的男人谁也不说破,却在《三套车》的旋律中完成和解。作者用"琴箱开合像老旧的肺叶""皮带勒进父亲肩头的沟壑"等意象,让沉默的父爱有了具体的形状。
这篇作文让我明白:真正的传承不是物质的给予,而是精神基因的密码交接。当作者写道"我的孩子现在总把玩具琴往爷爷怀里塞",三代人的生命便在那排黑白琴键上完成了轮回。那些没有说出口的爱,都在琴声里得到了永恒。
作文读后感 篇4
《外婆的蓝印花布》像一册泛黄的相簿,缓缓翻开江南水乡的旧时光。作者描写外婆总把碎布头拼成坐垫,"那些菱形的蓝像被剪碎的雨天",寥寥数语就勾勒出老一辈人"惜物"的生活哲学。当现代人沉迷快时尚时,这种"物尽其用"的智慧尤其珍贵。
文中外婆给布老虎绣眼睛的段落令人泪目:老人颤抖的手怎么也穿不进针线,却坚持不用老花镜,"说戴上就闻不到太阳晒过的棉线香"。这种固执的坚持,何尝不是对传统手艺最后的守护?当作者发现外婆偷偷把她撕破的牛仔裤改造成笔袋时,两代人的价值观在细密的针脚中达成和解。
在这个机器刺绣泛滥的年代,手工的温度显得如此奢侈。这篇作文让我想起童年那条蓝印花布小被,它教会我的不仅是节俭的美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速朽的时代里,用心留住那些值得传承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