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后感> 读后感作文(优秀5篇)

读后感作文(优秀5篇)

时间:2025-09-06 20:19:02

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读后感作文(优秀5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活着》读后感 篇1

合上余华的《活着》,胸口仿佛压着一块浸透泪水的棉絮。福贵的一生像一场漫长的雨季,潮湿而沉重,却总在乌云缝隙里漏下一线天光。当所有亲人都先他而去,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成为他最后的听众时,我突然明白:活着不是与命运的对峙,而是对时间的温柔驯服。

小说最震撼的并非接踵而至的死亡,而是福贵在苦难中始终保持的叙事平静。他用给老牛编造亲人名字的方式,让记忆成为延续生命的仪式。这种民间智慧让我想起老家总爱讲古的外婆——苦难在反复言说中,会淬炼出珍珠般的光泽。

当现代人习惯用“躺平”消解压力时,福贵式的活着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就像被车轮碾过仍能发芽的野草,这种生命力不来自宏大的理想主义,而是对“今天还能看见太阳”的本能珍视。读书那晚,我阳台上那株濒死的绿萝突然抽出了新芽。

《小王子》读后感 篇2

圣埃克苏佩里的童话像一颗透明的水晶,每个棱面都折射着不同的光芒。第三遍重读时,我突然在“驯养”理论前怔住——原来所有亲密关系,都需要花费时间建立“仪式”。就像小王子每天定时来看玫瑰,这种看似无聊的重复,正是对抗宇宙孤独的魔法。

书中那些“奇怪的大人”何尝不是我们的镜像?沉迷数字的商人像极了地铁里刷短视频的乘客,地理学家则让人想起某些热衷贴标签的社交达人。当狐狸说“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时,窗外的桂花香突然变得格外清晰。

最动人的永远是结尾:小王子让蛇帮助他抛弃躯壳。这不是悲剧,而是爱的终极形态——当某个黄昏你听见银铃般的笑声,就会明白有些存在无需肉眼见证。合上书那刻,我给三年未联系的老友发了条消息。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篇3

路遥笔下的双水村,藏着中国当代史最生动的毛细血管。孙少平在工地夜读的剪影,像一盏穿越时光的矿灯,照亮了多少寒门学子的精神图腾。那些用铝饭盒蒸高粱饭的日子,反而催生出最纯粹的生命力。

田晓霞的死亡曾让我愤懑,直到在陕北采风时遇见一位老支书。他说:“庄稼人最懂四季——该抽穗时暴雨来了,也得接着长。”这大概就是书中“苦难哲学”的真谛: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收成。

如今重读少安办砖厂的章节,突然读懂“平凡”二字的重量。就像黄土高原上的沙棘树,他们的伟大正在于把根系深深扎进现实的裂缝,却始终仰望星空。这本书教会我:在鸡汤盛行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这种结实的浪漫主义。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篇4

卡勒德·胡赛尼用风筝线编织出最残酷的救赎之路。阿米尔与哈桑的故事像一面棱镜,将人性中的怯懦与勇敢折射得泾渭分明。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之所以动人,正因它诞生于背叛的废墟之上。

小说中最具冲击力的不是战争场面,而是阿米尔成年后重返喀布尔的细节:茶馆里用可乐瓶插着的塑料花,孤儿院里缺腿的椅子。这些日常意象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能展现创伤的渗透性——有些伤口会改变整个生态系统的土壤。

当阿米尔最终为索拉博追风筝时,天空飘落的不仅是风筝,更是一代人迟到的忏悔信。这个场景让我想起自己初中时旁观校园霸凌的往事。合上书后,我找到了当年那个转学生的联系方式。

《瓦尔登湖》读后感 篇5

梭罗的木屋像一枚扎在现代文明气球上的别针。1845年的实验在今天看来更具预言性——当我们被“双十一”购物车压得喘不过气时,他早在170年前就断言:“多数人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最启发我的不是隐居行为本身,而是他提出的“生活减法公式”。记录每一分开支的账簿,实则是丈量灵魂与物质距离的标尺。当他说“我到林中居住是因为我希望活得清醒”时,手机屏幕使用时间恰好跳出“日均7.8小时”的提示。

今春在郊外湿地散步时,突然理解梭罗为何要详细记录冰裂声。这种博物学式的专注,本质上是对抗信息焦虑的冥想。现在我的书桌上总摆着从湖边捡回的鹅卵石,它们比任何减压玩具都更能让我想起“简化”的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