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读后感(推荐5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谁是最可爱的人》读后感 篇1
初读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仿佛有一双温暖的手轻轻拨动了心弦。那些在朝鲜战场上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的志愿军战士,他们的故事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镌刻在民族记忆里的光。当作者描写松骨峰战役中战士们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壮烈时,我忽然明白:可爱从不是柔软的形容词,而是烈火淬炼出的金子般品质。
最触动我的,是文中那个满身硝烟却坚持给母亲写信的小战士。他蘸着焦土在烟盒纸上写下的"妈妈别担心",让英雄的形象瞬间有了温度。这种在绝境中依然保持的赤子之心,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我们常说岁月静好,却常忘了静好背后曾有人以生命为代价撕开黑暗。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梧桐正落下今秋第一片黄叶。忽然觉得,所谓可爱,不过是平凡人在非常时刻展现出的非凡勇气。当我们在和平年代谈论"可爱",或许更该思考:如何让这份精神血脉在柴米油盐中继续流淌?
《谁是最可爱的人》读后感 篇2
重读这篇经典,发现魏巍笔下的"可爱"有着惊人的当代性。在物资匮乏的战场,战士们分吃一个苹果的细节,恰如一面镜子,照见当下物质丰裕时代的精神困境。那些被冻成"冰雕"仍保持战斗姿态的身影,诠释了比成功学更深刻的价值观——有些坚守,与得失无关。
特别难忘文中炊事员老王的故事。他在敌机轰炸时用身体护住行军锅,只因这是全连的饭碗。这种将职责看得比生命更重的朴素信仰,在今天这个强调个人价值的时代尤其珍贵。我们追逐着各种"人设",却常常丢失了最本真的角色担当。
深夜掩卷,想起疫情期间逆行而上的白衣天使。突然懂得,"可爱"从不是某个时代的专利,而是人类精神高原上永不融化的雪峰。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最可爱的人",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具备发现的眼睛。
《谁是最可爱的人》读后感 篇3
第三次读这篇文章,注意力却落在了那些未被命名的配角身上。那个为伤员吸痰的卫生员,那些传递弹药时被炸断双手仍坚持的运输兵……魏巍用文学显微镜放大了历史褶皱里的小人物,他们共同构成了"可爱"的集体肖像。
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当下具有特殊启示。当我们习惯用"颜值""流量"定义价值时,文中战士说的"荣誉属于全体同志"显得如此清冽。真正的可爱从不需聚光灯,就像上甘岭坑道里分食半壶水的战士们,伟大藏于寻常。
在这个容易 cynicism 的时代,这篇文章如一剂良药。它提醒我们:崇高从未远离,只是需要更用心的感知。或许,给快递小哥递杯水,对环卫工人道声谢,就是今天我们延续这份"可爱"的方式。
《谁是最可爱的人》读后感 篇4
从文学角度重读经典,发现魏巍的叙事艺术本身就是对"可爱"的诠释。他没有渲染血腥场面,而是聚焦战士口袋里的家书、雪地里的搪瓷碗。这种克制的笔法,让崇高变得可触可感——真正的英雄主义,永远带着生活的烟火气。
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爱"的辩证。战士们对祖国之爱如此炽热,对敌人却异常冷酷。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感,恰恰揭示了爱的本质:有所不为的底线,方能守护必须捍卫的珍贵。当年轻战士用胸膛堵住机枪眼时,他守护的不仅是阵地,更是对和平的全部想象。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这样的文本锚点。它像北斗星,提醒我们辨明什么是永恒的珍贵。那些穿越时空的"可爱",终将成为照亮民族未来的火种。
《谁是最可爱的人》读后感 篇5
这次带着孩子共读,发现经典的新维度。当五年级的儿子问"为什么吃雪算可爱"时,我突然意识到:这篇作品最伟大的力量,在于它完成了崇高精神的"翻译"工作,让最深刻的价值观变得童叟可解。
文中那个用身体接通电话线的通信兵,在儿子眼中成了"人体电线侠"。这种天真的理解反而接近本质:所谓英雄,不过是普通人把某件事做到了极致。就像疫情期间的快递员、暴雨中的救援者,他们延续的正是这种"平凡的神性"。
合上书本时,暮色已染透窗纱。孩子突然说:"妈妈,我们给楼下站岗的保安叔叔送热牛奶吧。"这一刻我恍然明白,经典的生命力就在于此——它能让七十年前的火种,温暖今天的寒夜,并继续传递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