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后感> 爱国读后感(推荐3篇)

爱国读后感(推荐3篇)

时间:2025-09-06 09:57:02

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整理了爱国读后感(推荐3篇),供大家参考,快来看看吧。

爱国读后感 篇1

读完《红岩》,指尖残留的纸页温度仿佛还带着战火硝烟的气息。江姐在狱中绣红旗的场景如同一帧永不褪色的胶片,在脑海中反复放映。那些细密的针脚里,缝进的不仅是对新中国的期盼,更是一个民族在至暗时刻对光明的倔强守望。

当读到“竹签钉进十指”的段落时,窗外的梧桐叶正沙沙作响。忽然惊觉,我们习以为常的平静清晨,是无数人用生命置换的奢侈品。书中革命者们在潮湿牢房里传递的《挺进报》,字迹模糊却力透纸背,恰似他们用骨血写就的信仰宣言——这份信仰不在云端,而在泥土里生根,在荆棘中开花。

合上书页时,暮色已浸透窗棂。远处广场上孩子们追逐着发光的风筝,那跃动的光点与书中描述的狱中篝火奇妙重叠。突然懂得,爱国从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我们脚下每寸土地的记忆,是接过历史火炬时掌心感受到的温度,更是将平凡日子过出光亮的日常修行。

爱国读后感 篇2

《可爱的中国》手稿展柜前,方志敏烈士清瘦的面容从泛黄纸页中浮现。他在囚室里写下的“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此刻正在玻璃展柜内外形成奇妙共振。展厅里戴着红领巾的孩童踮脚辨认字迹的模样,恰是烈士当年憧憬的“可爱的中国”最生动的注脚。

最触动心弦的是文中关于“母亲”的比喻。作者将积贫积弱的祖国比作憔悴的母亲,这个意象在高铁穿行青山绿水的今天愈发令人鼻酸。当我们站在脱贫攻坚成果展板前,看着昔日的“穷窝窝”变成“金凤凰”的对比照片,突然明白爱国就是让母亲不再流泪的具体行动——可以是实验室里的一个数据,讲台上的一堂课,甚至只是斑马线前礼让行人的一次刹车。

离开展馆时,初夏的阳光正将纪念碑的轮廓镀上金边。恍惚看见无数英烈站在光阴的彼岸,与我们隔空相望。他们用生命丈量的道路,终将由我们带着新的时代命题继续书写。这份接力,或许就是最朴素的爱国。

爱国读后感 篇3

翻开《青春之歌》,林道静在北平街头散发传单的身影,与当下大学生支教山区的新闻在时空中交错。八十余年过去,青春的热血依然滚烫,只是战场从烽火前线转移到了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的新阵地。书中那句“一个人可以被打倒,但信仰永远不会”的呐喊,在抗疫志愿者防护服的字迹里得到延续。

特别难忘杨沫描写北大红楼的那段文字。青砖墙上的爬山虎见证过多少代青年的觉醒,而今我们站在同样的位置,手机里存着“天问一号”传回的火星照片。这种跨越时空的对照让人顿悟:爱国从来不是复刻历史,而是让先辈们点燃的火种,照亮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

当合上这本泛黄的书时,地铁报站声正提醒“圆明园站到了”。遗址公园里残存的石柱与远处CBD的玻璃幕墙形成强烈对话。突然明白,真正的爱国不是沉湎于伤痛,而是带着历史的清醒,在新时代的答卷上写下不负先辈的答案——就像书中那群青年,他们爱的是苦难中的中国,而我们,要爱正在创造奇迹的中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