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BNB刷新历史记录、加密市场加速向去中心化转型之际,币安前CEO CZ与BNB Network Company的David Namdar展开了一场关于行业未来的深度对话,探讨区块链如何服务全球数十亿用户。
一、从 ERC-20 代币到多链生态:BNB 七年演进的 “不设限” 之路
2017 年,BNB 以以太坊上的 ERC-20 代币身份诞生,最初仅用于募资,谁也未曾想过,它会成长为如今横跨多条区块链的生态核心。
“最开始我们知道要开发一条公开、去中心化的区块链,但从没想过会形成完整生态。”CZ 坦言,过去七八年里,他多数精力投入在币安中心化交易所的运营与合规事务中,甚至因美国监管案件经历四个月牢狱之灾,“BNB 生态能发展起来,社区的力量远超预期”。
如今的 BNB 早已突破 “单一代币” 的定义:它是 BNB Smart Chain、Greenfield、opBNB 等多条区块链的原生资产,从基于 Tendermint 的架构,演进到 EVM 兼容、支持存储的二层网络,甚至正在研发能承载 AI 需求的下一代架构 —— 目标是实现 100 倍至 1000 倍的吞吐量提升,原生支持稳定币与 RWA。
David 对此深有共鸣:“BNB 是少数能持续迭代的链,它不绑定单一技术架构,而是让代币成为生态的‘灵魂’,底层技术随需求进化。” 这种 “不设限” 的演进思路,让 BNB 在加密周期中始终保持活力,甚至在部分阶段跑赢比特币,成为机构与个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二、行业热点深谈:稳定币、RWA 与 AI 的 “加密新三角”
对话中,两人围绕当前加密市场的三大核心热点 —— 稳定币、RWA 与 AI,展开了深入探讨,既点出机遇,也不回避挑战。
1. 稳定币:美元的 “区块链 ETF”,海外市场是关键
“Tether 可能是人类历史上人均最赚钱的公司 —— 年赚 130-150 亿美元,员工仅 200 人。”CZ 用一组数据点出稳定币赛道的潜力。在他看来,稳定币的核心价值不在美国本土(美国有成熟的 ACH 转账体系),而在海外市场 —— 它相当于 “美元的区块链 ETF”,帮助美元在全球范围内更高效流通,甚至强化美元的主导地位。
BNB 链上的稳定币生态正快速补位。此前 USDT、USDC 在 BNB 链上缺乏原生支持,而 USD1 等稳定币近期增长强劲,填补了这一空白。“稳定币会持续成为大赛道,但多样性是关键,不同项目会在收益、特性上形成差异化竞争。”CZ 补充道。
2. RWA:从稳定币起步,传统金融工具先 “代币化”
谈及 RWA(现实世界资产),CZ 认为 “一切都能被代币化,但过程没那么简单”。他更看好传统金融工具的率先落地:“货币市场基金、大宗商品(石油、玉米)比房地产更易代币化 —— 房地产流动性差,代币化后‘碎片持有’无法解决使用权与监管界定问题,而金融工具的交易逻辑更适配区块链。”
David 也认同这一观点:“过去周期里 RWA 多是‘启动与暂停’,现在终于到了拐点。但需注意,不是所有资产都适合代币化,监管清晰化是前提。” 两人一致认为,若将稳定币视作 RWA 的 “先行军”,该赛道已具备规模,未来会向更多传统资产渗透。
3. AI 与区块链:千亿级交易需求的 “最佳搭档”
“如果年轻 20 岁,我会去做 AI Agent 和隐私 DEX。”CZ 的这句话,道出了他对行业未来的判断。在他眼中,AI 会让人类的交互量提升 1000 倍至 100 万倍 —— 每个人将拥有成千上万的 AI 代理,处理转录、剪辑、变现等高频任务,而这些任务需要 “超高频、超低成本” 的交易支撑,区块链是唯一能承载这种需求的技术。
David 对此补充:“AI 代理无法完成 KYC,也无法在传统银行开户,区块链是唯一的解决方案。未来‘机器对机器’的通信需要链上留痕,审计时能追溯数据来源与协议达成过程,这是 AI 与区块链融合的核心价值。”
三、从 CEX 到 DEX:加密用户的 “进化路径” 与生态的 “终极形态”
“长远来看,DEX 一定会比 CEX 更大。”CZ 的这句话,点明了加密市场的迁移趋势。在他看来,CEX 是用户进入加密世界的 “垫脚石”——Web2 用户熟悉邮箱密码登录、客服支持的模式,但当用户掌握钱包管理能力,会更倾向于 DEX 的 “自由与控制权”。
但 DEX 的普及仍需突破 “易用性” 瓶颈。“普通用户面对链上的随机字符串、数字会困惑,我们需要把产品做得更友好,让‘去中心化’不再是‘极客专属’。”CZ 强调,生态的重要性远大于单一 CEX,这也是他如今将更多精力投入 BNB 去中心化生态的原因。
David 则从 “传统与加密的连接” 角度补充:“当前 90% 以上的财富仍在传统金融体系,数字资产金库(如 MicroStrategy 模式)是重要桥梁。BNB 作为独特资产,正通过这类模式进入企业资产负债表,让传统投资者间接获得敞口,进而带动更多人深入生态。”
四、未来 10-20 年:不以价格为目标,以 “帮助多少人” 为标尺
对话的最后,两人将目光投向更长远的未来。当被问及如何衡量 BNB 与加密生态的 “成功”,CZ 给出了一个温暖的答案:“不是 BNB 的价格超越谁,也不是生态规模比谁大,而是我们能帮助多少人 —— 尤其是非洲、东南亚等欠发达地区的用户,他们通过区块链获得金融服务,十年后会形成复利效应,这才是真正的价值。”
David 深表认同:“加密是‘最非零和’的游戏,好的参与者都在做大市场。下一个 10 亿、20 亿人只会生活在加密更重要的世界里,我们的目标是让他们无缝接入下一代金融科技。”
这场对话的底色,是两位 “老兵” 对加密行业的长期信仰 —— 不追逐短期波动,不纠结于竞争排名,而是回归技术的本质:用去中心化的力量,赋能更多人,构建更包容的金融体系。正如 BNB 的演进之路,加密行业的未来,也将在 “迭代、融合、赋能” 中持续生长。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应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理性看待加密货币投资,切勿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