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消息,据媒体报道,近日,国防科技大学激光陀螺创新团队罗晖教授、肖光宗副教授课题组联合景辉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研制出声子激光频率梳,为水下声学探测、生物医学成像等声学传感应用提供了一把高精度的新型声尺。该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在线发表于《科学进展》杂志。
作为对照,光尺即光频梳技术,早已广泛应用于光学测量领域。2005年,科学家约翰·霍尔和特奥多尔·汉斯因光频梳在精密光谱、光学原子钟等领域的贡献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如今,光频梳已深刻改变光通信、光学测距等多个技术方向,但在固态、液态介质中,其性能受到限制。
近年来,研究人员虽已实现基于热声子的声子频梳,但其梳齿之间缺乏相干性,导致测量精度受限。罗晖教授形象地指出:这就像使用一把刻度模糊、不停晃动的尺子,难以实现精确测量。因此,如何产生具有相干梳齿的声子频梳,成为该领域的关键挑战。
声子激光被认为是突破该难题的有效路径。作为力学领域的激光,声子激光能够产生高度一致的相干声子,从而为构建相干的频率梳提供基础。然而,声子激光频率梳的实现在技术上长期未能突破。
2023年,该联合团队在《自然·物理学》发表论文,成功构建非线性声子激光,为相干声子频梳的生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但在实际构建中,仍面临梳齿数量有限、间距调控困难等问题。
在最新研究中,团队将弗洛凯工程引入非线性声子激光系统,通过周期性调制泵浦信号,有效调控并生成了多个相干梳齿,最终成功制备出声子激光频率梳。令人瞩目的是,该频率梳拥有40余个梳齿,相干性显著提升,梳齿间距也可灵活调节。
专家指出,这项突破性技术有望广泛应用于水下探测、生物医学成像及量子计量等领域,为声学精密测量提供全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