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优选> 化学说课稿汇编五篇

化学说课稿汇编五篇

时间:2025-09-30 09:24:01

化学说课稿汇编五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化学说课稿汇编五篇

化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化学课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求学生简要而系统的掌握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烃是一切有机物的主体,而甲烷作为烷烃的第一个最简单的分子,学生对他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因此本节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有机物的学习方法有重要的作用。

2.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及大纲要求,参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理解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使学生了解甲烷的结构式和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B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如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等。并从感性的实验现象加深对理性概念的理解。

▲能力目标 通过对物质立体构形的理解使学生逐渐培养形象思维的能力

▲思想目标 对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教育。

3.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甲烷的取代反应是烷烃的特征反应,使学生弄清取代反应的确切含义。甲烷的化学性质牢牢掌握,其他可触类旁通。

难点:甲烷的分子结构。通常这一时期的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还很差。甲烷的取代反应与无机化学中的置换反应相区别。

二、教学方法

以实验和日常生活实际为基础,导出有机物的基本性质。从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化学方程式,实验现象分析产物,比较说明置换与取代的本质。并且比较浅显的阐述其反应历程即链的引发、链的增长、链的终止。通过对甲烷分子模型的认识,初步让学生有个立体化学的概念。

三、教学程序

▲ 引入新课,创设情境

使学生的思维很快进入课堂状态。导入语可以说:有机化学同学们在初中时就有所接触,再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有机物,穿的衣服,吃的食物,用的煤气、石油等。向同学提出问题,请同学初步的讨论有机物的一些性质,

▲ 讲授新知识

拿出甲烷的分子模型,并说明他是烷烃的最简单分子是日常生活中的沼气。请同学指出甲烷的空间模型是什么形状的,指出各个球各代表什么,有多少个键,而后进一步用实验现象导出甲烷的取代反应,分析其与置换的差别。

▲ 练习反馈

练习是巩固新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能力,同时可以发现学生理解方面的问题,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弥补。

▲ 小结

小结是目的的是画龙点睛,回归主题,提炼主干,使学生对内容一目了然。

化学说课稿 篇2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⑴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⑵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服务于人类的桥,是有机化学研究的中心,是化学工作者改造世界、创造未来最重要的手段。

有机合成高三化学说课稿有机合成是有机物性质的应用,要求学生在前两章及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基础之上熟练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衍生关系以及重要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等基础知识,同时对本节第一课时有机合成的过程要有初步掌握。本节课教学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逆合成分析法设计有机化合物合成路线的基本技能,旨在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合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顺利学习本模块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代及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合成的有机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有的认知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学生学习心理的期待群体中的个体差异。

三、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有机物的性质及转化关系,学习逆合成基本原则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有机物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②通过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有机物的合成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新物质的不断合成是有机化学具有特殊的科学魅力,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的教育。

②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③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化学主人翁的身份体会化学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设计流程与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二)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标准

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内容与层次,化学教学内容的具体特征,高二学生的年龄与思维发展情况,我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征,化学学科的特征(研究方法、基本思想、逻辑结构),教师的教学优势能力及我校化学教学的技术条件。

(三)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四)教学方法

1、问题解决法2、情境激学法

(五)重、难点突破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课后反思

1、教师变“教学”为“导学”。

2、教育是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过程。

3、教学注重务实、创新、高效、学思结合。

4、教师学会了等待就学会了尊重。

七、板书设计

第四节有机合成

一、逆合成分析法

目标化合物→中间体……→中间体→基础原料

二、实践探索:长效缓释阿司匹林的逆合成分析

三、有机合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绿色性(环保、循环、原子经济性)

2、科学性(原理正确)

3、可行性(条件温和、操作安全、容易分离)

4、简约性(流程简、步骤少)

5、经济型(原料易得、成本低、产率高)

化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1、课标的要求,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溶解平衡,知道转化的本质。

2、地位和作用: 在学生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水解平衡后,再介绍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可以更全面的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相关理论,更好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原理。沉淀溶解平衡的过程分析,体现了化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在教学功能上这一节起着延伸、拓展和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的作用。

3、教学内容: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作为一种平衡体系,遵从平衡移动原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尽管很小,但不会等于零,如Ag2S,难溶≠不溶。以辩证思维为特征,以溶解与沉淀这两个互逆的过程为研究对象,论证物质溶解的决对性和物质溶解限度大小的相对性,并且在论证物质的“溶”与“不溶”之间更使水溶液中各种微观粒子的相互作用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最终得出结论:沉淀的生成,沉淀的溶解,沉淀的转化实质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移动的过程。

4、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水解平衡,对平衡及平衡移动的基本知识,探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我采用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并重,以思考与交流为主线,注重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

5、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溶解平衡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了解溶度积的意义;

【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推理出新的知识。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自然科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

二 、说重点难点

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难点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建立。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通过问题转化→思维方式转化→知识迁移→归纳总结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过程,采用讲授法、问题探究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教学法。师生双方相互配合,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并重,以思考与交流为主线,注重学习过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

学法:主要采用“问题情景-实验探究-质疑讨论-分析推理-整合运用”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新课引入 ,通过补充实验,回顾溶解平衡的相关知识,为后面将“有难溶物生成的离子反应”转化为“难溶电解质溶解的问题”来研究作铺垫。

1、实验1:展示室温下NaCl的饱和溶液;并大屏幕显示(1)如何证明是饱和溶液?(2)有何特点?(3)预使该溶液中NaCl析出的方法?;学生讨论回答。

2、实验2:取4mlNaCl的饱和溶液,滴加1-2滴浓HCl可观察到大量白色沉淀。设置疑问,引发思考:沉淀是什么?沉淀产生说明什么?

3、小结:实验和讨论共同证明溶解在溶液中的Na+和Cl-依然存在相互作用,仍然有机会重新结合,甚至形成NaCl“沉淀”析出。(1)这与溶液中有难溶电解质生成的离子反应有极大的相似性。(2)证明NaCl溶解过程是可逆的,在NaCl的饱和溶液中确实存在溶解平衡。

4、引入课题:可溶性电解质的溶解存在溶解平衡,那么难溶电解质在水中是否也存在溶解平衡呢?学生回答:尽管难溶电解质难溶于水,但在水中也会建立动态平衡。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的复习探究将学生的思维步步引向,深入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6分钟)

第二环节:思维模式转化,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作用在于让学生应用已学知识积极思考,有利于其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突破难点。

1、多媒体播放:[思考与交流1]和资料。采用思考、讨论交流的方式提出探究性问题

1)问题一:对“溶”与“不溶”的理解?

2 问题二:Ag+和Cl-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是否能真正进行到底?

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1)溶解度可以很小很小,但仍有度。“溶”与“不溶”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2)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不能真正进行到底。说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能够完全也是相对的。(3)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能够发生,在于生成物的溶解度小。尽管AgCl溶解度很小,但并不是绝对不溶。溶液中三种有关反应的粒子共存。

Ag+(aq) + Cl- (aq) = AgCl(s)

这样可以将生成沉淀的反应转化成固体AgCl溶解的问题,从固体溶解平衡的角度,AgCl在溶液中存在两个过程,一方面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少量Ag+和Cl-脱离AgCl表面溶于水中,另一方面,溶液中的Ag+和Cl-受AgCl表面正负离子吸引回到AgCl表面析出。

AgCl(s) = Ag+(aq) + Cl- (aq)

沉淀、溶解之间的动态平衡的存在决定了Ag+和Cl-的反应不能完全进行到底。

设计意图:问题转化,当需要深入了解事物的变化原因时,常需要摆脱习惯的定势思维模式,学会变换观察问题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和思考。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10分钟)

第三环节:归纳总结,畅谈收获。用平衡理论研究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形成重点知识网络。

学生分组总结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相关知识:

1、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溶解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沉淀的速率,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通过学生讨论:回顾比较与电离平衡的联系与区别,分清几种平衡的研究对象和平衡过程,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表达式:

AgCl(s) = Ag+(aq) + Cl- (aq)

学生练习BaSO4 , Mg(OH)2等溶解平衡表达式。

3、特征:“逆”,“等”,“动”,“定”,“变”。

4、影响因素:

(1)内因:电解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遵循平衡移动原理

a、浓度: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b、温度:升温,多数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5、溶解平衡常数——溶度积(Ksp)学生阅读【科学视野】,复习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表达式、意义。

(1)表达式: Ksp =C(Ag+)、C(Cl-)

(2)Ksp 的意义:Ksp的大小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离子浓度改变可使平衡移动,但Ksp不变。相同温度时,Ksp越大,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越大。

(3)Ksp的应用

课堂总结: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作为一种平衡体系,遵从平衡移动原理。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得出来的要比教师讲出来的好的多,完成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相关知识,这是一个不小的收获。达到了探究的效果,并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20分钟)

第四环节: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通过课后 1、2、5、题的练习,加深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理论的认识,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6分钟)

第五环节:科堂小结;布置作业;课外研讨,迁移创新。

查找资料:沉淀反应在生产,科研,环保等领域的应用。这一环节主要是课堂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本部分内容大约需要3分钟)

五 、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以板书主要写出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相关理论知识。(见附表)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要抓住平衡的思想来授课。之前学过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有了这样的基础,应该说对沉淀的溶解平衡,学生感到容易理解,但还是应该对于沉淀的溶解平衡的特点讲解清楚。教学资源利用合理。

七、说教学评价

这部分内容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多,通过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推理,计算的能力。符合新课程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的思想。也符合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八、板书设计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一、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定义:在一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溶解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沉淀的速率,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表达式:

AgCl(s) = Ag+(aq) + Cl- (aq)

3、特征:“逆”,“等”,“动”,“定”,“变”。

4、影响因素:

(1)内因:电解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遵循平衡移动原理

a、浓度: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b、温度:升温,多数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5、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常数——溶度积(Ksp)

(1)表达式: Ksp = C(Ag+)、C(Cl-)

(2)Ksp 的意义:Ksp的大小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离子浓度改变可使平衡移动,但Ksp不变。相同温度时,Ksp越大,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越大。

(3)Ksp的应用

化学说课稿 篇4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两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通过教学,我做了以下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对学生原有知识、能力的认知不够,对初中学生已接触过的知识重复再现。例如:金属与酸的反应。我设计了盐酸与镁、铝、铁、铜分组探究实验,希望能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而这个知识点初中已经出现过,因此学生探究起来,好像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而是对初中知识的实验验证。

化学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教学中我大胆创设情境,使学生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如: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而我戴的戒指是真还是假的呢。请你学完本节课后设计方案鉴别我戴的黄金戒指的'真假,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因此化学教学,要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上的反思

我把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确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对此知识只不过是知识的再现。因此我觉得教学的重难点把握是否正确非常的重要。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①语言功底:通过这次展示课我发现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教师非常重要,教师的语言逻辑性要非常严密,推导流畅,过度自然。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②板书的设计: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

③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实验操作的引导: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同时注意尽量简单避免玩花俏以防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实验之前,正确引导学生实验,同时提醒学生实验的安全以及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异同,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同时与成功的实验进行比较,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的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实验。但在课后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学生的参与:由于本课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在学生之间交流时,提醒学生学会倾听。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让化学知识回归于生活:提供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如:A“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当黄金,进行欺骗活动,你会不会上当受骗?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平时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①测密度②测导电性③用牙咬(硬度)④测导电性⑤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⑥?⑦?B“酸菜鲜鱼汤”是某家饭店的招菜,店老板反应盛汤的的铝锅很不耐用,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请你分析一下这主要是为什么?

四、对教学小结的反思

我主要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培养自主生成知识的能力。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课堂小结,不仅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归纳、总结、概括和升华,而且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记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广阔性和整体性。

以上是我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反思,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谢谢!

化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选自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第二章第二节,是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就全章内容来看,既是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延伸,也是第三节化学平衡的研究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材处理:

○1为了加强学生自主探究,一改教材边实验边理论的方式,采用先理论猜想后实验验证的科学发现的次序,使实验的开放性更强,方案均由学生设计。

○2为了使现象对比更明显,增加caco3和不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实验。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的知识:

○1必修2中,学生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

○2在本册绪言中学习了碰撞理论相关知识。

2、已具备的能力:

○1学生初步具备简单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能够合作完成实验探究;

○2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质疑和表达能力。

3、可能遇到困难:

○1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困惑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尤其是压强对速率的影响;

○2对实验方案的选择和评价,缺乏多角度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初步运用碰撞理论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系旧知-提出问题-理论猜想-实验验证-现实应用”的科学发现方法来学习化学反应速率;

○2通过设计方案-动手实验-交流讨论-自评互评,掌握对比法、控制变量法、定性实验方案选择原则等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联系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选择与评价;压强及催化剂对化学速率的影响。

四、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教具法、视频动画法

学习方法:探究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对比评价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动画导入-讨论猜想-学生拼图-深入讲解-实验探究-自评互评-应用思考

在任务驱使下,经过讨论,学生拼图思维容量很大,能带给学生一次认知飞跃,而实验验证将迎来认知上的又一次飞跃,自评互评则把整堂课推向高潮,现实应用则使学生产生言犹未尽的感觉,把进一步探究留到了课后。整个过程重现了“联系旧知-提出问题-理论猜想-实验验证-现实应用”的科学发现方法。

【导入】通过动画演示,复习活化分子、有效碰撞等旧知识,思考讨论:

化学反应速率与单位体积反应物分子总数、活化分子百分数、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有效碰撞次数之间的逻辑关系?

【任务一】碰撞理论。

请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完成拼图。

进而思考:影响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它们(碰撞几率、内能、反应路径、搅拌、接触面积、浓度、压强、电弧、温度、超声波、放射线、光辐射、强磁场、催化剂)之间的.逻辑关系?组织讨论并通过完成拼图展示讨论成果。

教学中预先准备好一些因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动画讲解,针对学生出现问题的因素,有选择地进行动画演示。例如上课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催化剂的影响不是太清楚,就播放了动画。又针对压强影响的多样性,我播放了压强的的影响,并借助图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启发学生得出压强对速率

影响的关键所在。

【任务二】实验探究

任务:用实验法探究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如何影响反应速率。

试剂:大理石,1mol/L盐酸,0.01mol/LKmno4,热水,冰水,0.1mol/LH2c2o4,0.2mol/LH2c2o4,0.1mol/L盐酸,0.1mol/LNa2s2o3,5%H2o2,0.1mol/Lcuso4,0.1mol/Lfecl3溶液,mno2粉末

分组实验:组织各小组“明确任务—了解试剂—设计方案—小组分工—进行探究—交流汇报(强调从所控制的变量、方案、依据的现象、结论、微观解释五个方面进行汇报)-自评互评”。如此开放的实验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往往能得到多种设计方案,教师再加以恰当引导,引发认知冲突,为实验方案的选择与评价提供了平台。

例如:探究浓度影响时,有小组提出用硫代硫酸钠和盐酸反应,先后用0.1mol/L的盐酸和1mol/L的盐酸,对比生成沉淀所需的时间。

立即就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两组同时操作,更省时间,对比性也更强。

这时我对同时操作予以了肯定,并启发学生思考:两只试管现象差异大吗?对比真的很明显吗?从节约时间和现象对比考虑,还有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案?

这时有人提出,他们小组选择用大理石和浓度不同的盐酸反应,控制的变量也是盐酸的浓度。

又有小组又提出质疑:变量唯一吗?如何控制两组实验大理石颗粒大小一致?应该选用Kmno4和H2c2o4……

有小组反驳:Kmno4和H2c2o4反应速率太慢,浪费时间,现象对比也不如大理石和盐酸的明显……

这样,学生在争辩中,掌握了知识的同时,收获了对比法、控制变量法和定性实验方案选择等科学方法。

【练习】设置目的:第一题针对实验结论,第二题针对碰撞理论,第三题节选自今年新课标高考题,检验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

【结课】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

以当地景观本溪水洞结课,有关人士建议限制日游客数量的原因何在?速率的影响因素在生产生活中还有那些重要应用?作为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