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考试必考知识点
《前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以赤壁夜游为背景,融合写景、抒情与哲理,展现作者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并梳理考试高频考点。
原文
前赤壁赋
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乘船在赤壁下泛游。
清风缓缓吹拂,江面波澜不惊。我举起酒杯劝客共饮,吟诵《诗经》中描写明月的诗篇。
片刻后,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斗宿和牛宿间徘徊。
白露弥漫江面,水光与天相接。任凭小船飘荡,越过茫茫万顷江水。
浩荡之感如同乘风飞行,不知终点在何处;飘然之态似超脱尘世,如仙人飞升。
注释
既望:农历十六日。"望"指十五日,"既"表示过后。
属(zhǔ)客:劝客饮酒。属,倾注,引申为劝酒。
冯(píng)虚御风:典出《庄子·逍遥游》,意为凭藉虚空驾驭长风。
羽化:道教术语,指飞升成仙。此处比喻超然物外的境界。
创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政治失意中,他两次游历赤壁,写下前后《赤壁赋》。此篇通过月夜泛舟的意象,展现作者在逆境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路历程。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传统赋体主客问答形式,实则体现作者内心矛盾与和解。
2. 语言艺术:骈散结合,"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句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
3. 思想内核: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消解人生短暂的焦虑,彰显道家齐物思想。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构建了双重审美空间。现实层面,"清风徐来""月出东山"的赤壁夜景,通过视觉、触觉的多维描写呈现空明意境;哲学层面,"逝者如斯"的江水与"未尝往也"的月光形成时空对照,揭示变与不变的永恒命题。这种将具体景物抽象为哲学象征的手法,正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典型思维特征。
范文二
赋中"冯虚御风"的意象值得玩味。表面上写泛舟江面的飘然快意,实则暗喻作者精神世界的超越性追求。当苏轼说"哀吾生之须臾",并非简单慨叹生命短暂,而是在承认局限性的同时,通过"物与我皆无尽"的宇宙观获得解脱。这种"入世中的出世"态度,构成了中国文人面对逆境的重要精神资源。
考试重点整理
高频字词:属(zhǔ)客、冯(píng)虚、嫠(lí)妇、舳舻(zhúlú)
文学常识:苏轼"豪放词派"代表地位;赋体文"主客问答"的传统形式
核心意象:江水(时间永恒)、明月(超脱精神)、孤鹤(隐逸情怀)
哲学命题:"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物我无尽"的庄子思想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
(2)逝者如斯:__________
答案:
(1)任凭小船飘往
(2)流逝的江水
二、主旨理解
题目:"寄蜉蝣于天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以蜉蝣喻人生短暂,既有人生渺小的慨叹,又暗含融入自然的达观。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前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情感差异。
答案:赋体偏重哲理思考,体现超脱;词作侧重历史怀古,流露豪迈与惆怅。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修辞效果。
答案:对比手法强化生命短暂与自然永恒的张力,"哀""羡"二字揭示复杂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