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优选> (精)的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精)的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时间:2025-10-17 09:10:01

(精)的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在日常的学习中,看到知识点,都是先收藏再说吧!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掌握知识点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学习。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的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的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的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

1、国债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2、本息:本金与利息的总和叫做本息。

3、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应纳税额。

4、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5、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例如:李/老师把20xx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按4.14%计算,到期时,李/老师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

解题思路:要求“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应该用本金的20xx元加上利息的。

解题步骤:第一步:根据“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算利息

利息:20xx×4.14%×5=414元

第二步:本金+利息:20xx+414=2414元。

例如:李/老师把20xx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五年,年利率按4.14%计算,到期时,李/老师的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如果利息按20%来上税)

解题思路:要求“本金和利息共有多少元”应该用本金的20xx元加上利息的。

解题步骤:第一步:根据“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算利息

利息:20xx×4.14%×5=414元

第二步:算税后利息:414×(1—20%)=331.2元

本金+利息:20xx+331.2=233.2元。

的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2

一、选择

1、用圆规画圆,圆规两脚的距离就是所画圆额(__)

A、圆心B、半径C、直径

2、圆中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__)

A、一定是圆的半径B、一定是圆的直径C、无法确定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见的下水井盖一般都制成(__)。

A、正方形B、长方形C、圆形

4、在同一个圆中最长的一条线段是(__)。

A、半径B、直径C、直线

5、画一个直径为5厘米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__)

A、5厘米B、10厘米C、2.5厘米

二、判断并改错。

1、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__)

2、圆的半径越长,这个圆就越大。(__)

3、画图时,圆规两脚尖之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__)

4、圆沿一条直线滚动时,圆心在一条直线上运动。(__)

5、两个圆的大小一样,它们的半径一定相等。(__)

6、一条直径可以分成两条半径,两条半径也就是一条直径。(__)

7、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平面图形中的直线图形。(__)

8、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个圆。(__)

9、经过圆心的线段一定是直径。(__)

10、圆心相同的圆,大小也相等。(__)

三、按要求画图。

1、画一个半径为1厘米的圆。

2、以点O为圆心,分别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

3、用你喜欢的方法画一个半圆,并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4、在下面长方形和正方形中各画一个的圆。r=(__)d=(__)

四、填空。

1、图中已学过的图形有(__)、(__)、(__)、(__)。

2、正方形的周长是(__),小圆的直径是(__),半径是(__)。

3、直角梯形的高与上底都是(__),下底是(__),面积是(__)。

4、大三角形的底边长是(__),高是(__),面积是(__)。

五、解决问题

1、在边长为12米的正方形中剪直径为3厘米的圆,你最多能剪多少个?

2、芳芳家的餐桌面是圆形的,她妈妈要给餐桌配一块正方形桌布,量得桌面直径是1.5米,桌子高1.2米,要使正方形桌布的四角刚好接触地面,正方形桌布的对角线应是多少米?

的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3

1、比和除法、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个数,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2、根据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可以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

3、路程一定,速度比和时间比成反比。(如:路程相同,速度比是4:5,时间比则为5:4)

工作总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

(如:工作总量相同,工作时间比是3:2,工作效率比则是2:3)

的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4

一、圆的特征

1、圆是平面内封闭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2、圆的特征:外形美观,易滚动。

3、圆心:圆中心的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圆多次对折之后,折痕的相交于圆的中心即圆心。圆心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且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半径确定圆的大小。

直径d: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直径,且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同圆或等圆内直径是半径的2倍:d=2r或r=d÷2

4、等圆:半径相等的圆叫做等圆,等圆通过平移可以完全重合。

同心圆:圆心重合、半径不等的两个圆叫做同心圆。

5、圆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有一条对称轴的图形:半圆、扇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角

有二条对称轴的图形:长方形

有三条对称轴的图形:等边三角形

有四条对称轴的图形:正方形

有无条对称轴的图形:圆,圆环

6、画圆

(1)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圆的半径。

(2)画圆步骤:定圆心、定半径、旋转一周。

二、圆的周长

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叫做圆的周长,周长用字母C表示。

1、圆周率: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即:圆周率π= =周长÷直径≈3.14

所以,圆的周长(c)=直径(d)×圆周率(π) ——周长公式:c=πd, c=2πr

注:圆周率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3.14是近似值。

2、任意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π倍。

3、周长的变化的规律:半径扩大多少倍直径也扩大多少倍,周长扩大的倍数与半径、直径扩大的倍数相同。

如果r1∶r2∶r3=d1∶d2∶d3=c1∶c2∶c3

4、半圆周长=圆周长一半+直径= 2πr÷2+2r=πr+d

三、圆的面积s

1、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如图把一个圆沿直径等分成若干份,剪开拼成长方形,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像越接近长方形。

圆的半径=长方形的宽

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长

长方形面积=长×宽

所以:圆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的周长的一半(πr)×圆的半径(r)

S圆= πr × r

S圆= πr×r = πr2

2、几种图形,在面积相等的情况下,圆的周长最短,而长方形的周长最长;反之,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圆的面积则最大,而长方形的面积则最小。

周长相同时,圆面积最大,利用这一特点,篮子、盘子做成圆形。

3、圆面积的变化的规律:半径扩大多少倍直径、周长也同时扩大多少倍,圆面积扩大的倍数是半径、直径扩大的倍数的平方倍。

如果: r1∶r2∶r3=d1∶d2∶d3=c1∶c2∶c3=2∶3∶4

则:S1∶S2∶S3=4∶9∶16

4、环形面积=大圆面积-小圆面积=πR2 - πr2 =π(R2 - r2)

扇形面积= πr2× (n表示扇形圆心角的度数)

5、跑道:每条跑道的周长等于两半圆跑道合成的圆的周长加上两条直跑道的和。因为两条直跑道长度相等,所以,起跑线不同,相邻两条跑道起跑线也不同,间隔的距离是:2×π×跑道宽度。

注:一个圆的半径增加a厘米,周长就增加2πa厘米

一个圆的直径增加b厘米,周长就增加πb厘米

6、任意一个正方形的内切圆即最大圆的直径是正方形的边长,它们的面积比是4∶π

7、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比是2:1,半径与直径的比是1:2;周长与直径的比是π:1,直径与周长的比是1:π;周长与半径的比是2π:1,半径与周长的.比是1:2π。

8、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长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直径等于长方形的宽。

9、常用数据

112 =121 12 2 =144 13 2 =169 14 2 =196

15 2 =225 162 =256 17 2 =289 18 2 =324

19 2 =361 20 2 =400 212 =441 22 2 =484 252 =625 302 =900 π=3.14 2π=6.28 3π=9.42 4π=12.56 5π=15.7

10、常用公式

已知直径求周长:3.14×直径

已知半径求周长:2×3.14×半径

已知周长求直径:周长÷3.14

已知周长求半径:周长÷3.14÷2

已知半径求面积:3.14×半径2

已知直径求面积:直径÷2=半径3.14×半径2

已知周长求面积:周长÷3.14=直径直径÷2=半径3.14×半径2

数学观察物体知识点

1、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时,从固定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2、正面、侧面、后面都是相对的,它是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观察、想象、猜测,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4、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直径=半径×2 d=2r半径=直径÷2 r= 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

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1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 ×2公式:S=(a×b+a×c+b×c)×2

12、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 = abh

13、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公式:S=6a2

14、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 = abh

的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5

一、分数除法的意义:

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分数除法计算法则:

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1、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的倒数。

2、除法转化成乘法时,被除数一定不能变,“÷”变成“×”,除数变成它的倒数。

3、分数除法算式中出现小数、带分数时要先化成分数、假分数再计算。

4、被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

①除以大于1的数,商小于被除数:a÷b=c当b>1时,c

a (a≠0 b≠0)

③除以等于1的`数,商等于被除数:a÷b=c当b=1时,c=a

三、分数除法混合运算

1、混合运算用梯等式计算,等号写在第一个数字的左下角。

2、运算顺序:

①连除: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或者先把所有除法转化成乘法再计算;或者依据“除以几个数,等于乘上这几个数的积”的简便方法计算。加、减法为一级运算,乘、除法为二级运算。

②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再算括号外面。

(a±b)÷c=a÷c±b÷c

小学生数学应用题理解能力差怎么办

培养孩子理解应用题意的能力

孩子对于一些应用题目的表述,不能正确的理解其中的意思,也是正常的。应用题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小学生害怕的学习内容。家长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生活实际与实物场景的方法,克服难点,诱发学习兴趣。

课堂紧跟老师

课堂时间的把握,我们都知道,老师是我们学到知识的最佳途径之一。只要自己课堂上面把握好时间,那么自己的数学成绩自然而然地就会提高。上课的时候,千万不能马虎大意。这一点是非常的重要,自己平时一定要牢记。

三步纠错法

很多孩子在做错题的时候,都只是简单改正,没有去思考背后的原因。因此,如果孩子做错题,要引导他们进行三步纠错法,从而从根源上解决错题。

当孩子做错题的时候,要引导他们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错在哪里?

2、错的原因是什么?

3、当符合什么条件时,错误才能变成正确?

数学图形的变换知识点

1、轴对称图形: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两边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成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①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②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③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3、物体旋转时应抓住三点:①旋转中心;②旋转方向;③旋转角度。旋转只改变物体的位置,不改变物体的形状、大小。

的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6

一、分数除法的意义:

分数除法是分数乘法的逆运算,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分数除法计算法则: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

1.被除数÷除数=被除数x除数的倒数。

2.除法转化成乘法时,被除数一定不能变“÷”变成“x”除数变成它的倒数。

3.分数除法算式中出现小数、带分数时要先化成分数、假分数再计算。

4.被除数与商的变化规律:

①除以大于1的数,商小于被除数:a÷b=c,当b大于1时,c大于a(a≠0b≠0)

②除以等于1的数,商等于被除数:a÷b=c,当b=1时,c=a

的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7

1、在同圆或等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2、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经过圆心的任意一条直线或直径所在的直线)

3、长方形、正方形和圆都是对称图形,都有对称轴。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4、只有1一条对称轴的图形有:角、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扇形、半圆。

只有2条对称轴的图形是:长方形

只有3条对称轴的.图形是:等边三角形

只有4条对称轴的图形是:正方形;

有无数条对称轴的图形是:圆、圆环。

的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8

1、一个圆,半径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直径和周长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而面积扩大或缩小的倍数是这倍数的平方倍。例如:

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扩大3倍,那么直径和周长就都扩大3倍,而面积扩大9倍。

2、两个圆:半径比=直径比=周长比;而面积比等于这比的平方。例如:

两个圆的.半径比是2∶3,那么这两个圆的直径比和周长比都是2∶3,而面积比是4∶9

3、任意一个正方形与它内切圆的面积之比都是一个固定值,即:4∶π

4、当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相等时,圆面积,正方形居中,长方形面积最小。反之,面积相同时,长方形的周长最长,正方形居中,圆周长最短。

的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9

一、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百分数不能带单位。

注意:百分数是专门用来表示一种特殊的倍比关系的,表示两个数的比。

1、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1)联系:都可以用来表示两个量的倍比关系。

(2)区别:意义不同:百分数只表示倍比关系,不表示具体数量,所以不能带单位。分数不仅表示倍比关系,还能带单位表示具体数量。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分数的分子只可以是整数。

注意: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所涉及问题基本和分数问题相同,分母是100的分数并不是百分数,必须把分母写成“%”才是百分数,所以“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这句话是错误的。“%”的两个0要小写,不要与百分数前面的数混淆。一般来讲,出勤率、成活率、合格率、正确率能达到100%,出米率、出油率达不到100%,完成率、增长了百分之几等可以超过100%。一般出粉率在70%、80%,出油率在30%、40%。

2、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

(1)百分数化小数: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去掉“%”。

(2)小数化百分数: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添上“%”。

(3)百分数化分数: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化简成最简分数。

(4)分数化百分数:分子除以分母得到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然后化成百分数。

(5)小数化分数:把小数成分母是10、100、1000等的分数再化简。

(6)分数化小数:分子除以分母。

二、百分数应用题

1、求常见的百分率,如:达标率、及格率、成活率、发芽率、出勤率等求百分率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2、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实际生活中,人们常用增加了百分之几、减少了百分之几、节约了百分之几等来表示增加、或减少的幅度。

求甲比乙多百分之几:(甲-乙)÷乙

求乙比甲少百分之几:(甲-乙)÷甲

3、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单位“1”)×百分率

4、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部分量÷百分率=一个数(单位“1”)

5、折扣、打折的意义: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折扣、成数=几分之几、百分之几、小数

八折=八成=十分之八=百分之八十=0.8

八五折=八成五=十分之八点五=百分之八十五=0.85

五折=五成=十分之五=百分之五十=0.5=半价

6、利率

(1)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2)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3)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利息-利息的应纳税额=利息-利息×5%

注:国债和教育储蓄的利息不纳税

7、百分数应用题型分类

(1)求甲是乙的百分之几——(甲÷乙)×100%=百分之几

(2)求甲比乙多百分之几——(甲-乙)÷乙×100%

(3)求甲比乙少百分之几——(乙-甲)÷乙×100%

数学分数乘法知识点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3.一个数与分数相乘,可以看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4.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为了计算简便,可以先约分再乘。)注意: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5.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ac+bc=(a+b)×c

6.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7.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带分数的倒数小于1。

注意:倒数必须是成对的两个数,单独的一个数不能称做倒数。

8.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真分数,所得的积小于它本身。

9.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假分数,所得的积等于或大于它本身。

10.一个数(0除外)乘以一个带分数,所得的积大于它本身。

11.分数应用题一般解题步骤。

(1)找出含有分率的关键句。

(2)找出单位“1”的量(以后称为“标准量”)找单位“1”:在分率句中分率的前面;或“是”、“占”、“比”、“相当于”的后面

(3)画出线段图,标准量与比较量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画一条线段即可,标准量与比较量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画两条线段即可。

(4)根据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式:标准量×对应分率=比较量。

求一个数的几倍:一个数×几倍;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几几。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复习

1.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特性是相同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3.轴对称的性质

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以下性质:

(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类似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对称轴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4.轴对称图形的作用

(1)可以通过对称轴的一边从而画出另一边;

(2)可以通过画对称轴得出的两个图形全等。

5.因数

整数B能整除整数A,A叫作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或约数。在自然数的范围内例:在算式6÷2=3中,2、3就是6的因数。

6.自然数的因数(举例)

6的因数有:1和6,2和3。

10的因数有:1和10,2和5。

15的因数有:1和15,3和5。

25的因数有:1和25,5。

7.因数的分类

除法里,如果被除数除以除数,所得的商都是自然数而没有余数,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我们将一个合数分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样的几个质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8.倍数:对于整数m,能被n整除(n/m),那么m就是n的倍数。如15能够被3或5整除,因此15是3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也就是说一个数的倍数的集合为无限集。注意:不能把一个数单独叫做倍数,只能说谁是谁的倍数。

9.完全数:完全数又称完美数或完备数,是一些特殊的自然数。它所有的真因子(即除了自身以外的约数)的和(即因子函数),恰好等于它本身。

10.偶数:整数中,能够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

的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0

1、比可以表示两个相同量的关系,即倍数关系。也可以表示两个不同量的比,得到一个新量。例:路程÷速度=时间。

2、区分比和比值

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可以写成比的形式,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比值:相当于商,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分数,也可以是小数。

3、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4、比和除法、分数的联系:

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

的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1

第六单元 百分数

1、百分数的定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比率关系,不表示具体的数量,无单位名称。

例如:25%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25%。

2、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分子后面加上“%”来表示。分子部分可为小数、整数,可以大于100,小于100或等于100。

3、小数与百分数互化的规则: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加向右)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去向左)

4、百分数与分数互化的规则:

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5、常用的分数、小数及百分数的互化

21=0.5=50% 41=0.25=25%

43=0.75=75% 51=0.2=20%

52=0.4=40% 53=0.6=60%

54=0.8=80% 81=0.125=12.5%

83=0.375=37.5% 85=0.625=62.5%

87=0.875=87.5% 101=0.1=10%

161=0.0625=6.25% 201=0.05=5%

251=0.04=4% 401=0.025=2.5%

501=0.02=2% 1001=0.01=1%

6、百分率公式:求百分率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算式要加×100%,包括浓度、利润率)

7、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另一个数是单位“1”)

实际生活中,人们常用增加了百分之几、减少了百分之几、节约了百分之几等来表示增加、或减少的幅度。

求甲比乙多百分之几 (甲-乙)÷乙

求乙比甲少百分之几 (甲-乙)÷甲

8、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单位“1”) ×百分率

9、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

部分量÷百分率=一个数(单位“1”)

10、浓度问题

溶质(盐)的重量+溶剂(水)的重量=溶液(盐水)的重量

溶质(盐)的重量÷溶液(盐水)的重量×100%=浓度

溶液(盐水)的重量×浓度=溶质(盐)的重量

溶质(盐)的重量÷浓度=溶液(盐水)的重量

最常用的是用方程解浓度问题

比如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混合,最常用的数量关系是

甲溶液质量×甲的浓度+乙溶液质量×乙的浓度

=总溶液质量×总的浓度

11、折扣:商品的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八折”的含义是:现价是原价的80%;“八五折”的含义是:现价是原价的85%

公式:现价 = 原价 × 折数(通常写成百分数形式)利润 = 售价 - 成本

利润率 = 成本利润×100%

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十分之几的数,叫做成数。例如,今年的粮食产量比去年增产“二成”。“二成”即是十分之二,也就是今年的粮食产量比去年增加了20%。

12、纳税:纳税是根据国家各种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安全。纳税的种类:将纳税主要分为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等几类。

13、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应纳税额。

14、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15、应纳税额的计算: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

例如: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

16、储蓄的意义: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17、存款的类型: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零存整取等方式。

18、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19、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本息:本金与利息的总和叫做本息。

20、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5%(根据题目要求数据计算)的税率纳税。国债的利息不纳税。

21、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22、银行存款税后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5%)

23、银行存款利息的税金=利息×5% 或 =本金×利率×时间×5%

第七单元 统计

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可以清楚直观地反映各部份数量同总量之间的关系。

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但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

补充一: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周长=边长×4 面积=边长×边长

2、长方形:周长=(长+宽)×2 长=周长÷2-宽

面积=长×宽 长=面积÷宽

3、三角形:面积=底×高÷2

三角形高=面积 ×2÷底

三角形底=面积 ×2÷高

4、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底=面积÷高

5、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高=面积 ×2÷(上底+下底)

上底=面积 ×2÷高-下底

6、圆形

(1)周长=直径×圆周率(π)=2×圆周率π×半径

(2)面积=半径×半径×圆周率(π)

7、正方体 表面积=棱长×棱长×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8、长方体 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体积=长×宽×高

补充二:其他应用题基本数量关系式

平均数问题: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

年龄问题:年龄差永远不变

的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2

分数乘法

(一)分数乘法意义: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分数乘整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整数,不能是分数。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一个数乘分数”指的是第二个因数必须是分数,不能是整数。(第一个因数是什么都可以)

(二)分数乘法计算法则:

1、分数乘整数的运算法则是: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

(1)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可先约分再计算。(整数和分母约分)

(2)约分是用整数和下面的分母约掉最大公因数。(整数千万不能与分母相乘,计算结果必须是最简分数)。

2、分数乘分数的运算法则是: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

(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1)如果分数乘法算式中含有带分数,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计算。

(2)分数化简的方法是: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在乘的过程中约分,是把分子、分母中,两个可以约分的数先划去,再分别在它们的上、下方写出约分后的数。(约分后分子和分母必须不再含有公因数,这样计算后的结果才是最简单分数)。

(4)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三)积与因数的关系: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a×b=c,当b >1时,c>a。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这个数。a×b=c,当b<1时,c>a。

一个数(0除外)乘等于1的数,积等于这个数。a×b=c,当b =1时,c=a 。

在进行因数与积的大小比较时,要注意因数为0时的特殊情况。

(四)分数乘法混合运算

1、分数乘法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五)倒数的意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倒数是两个数的关系,它们互相依存,不能单独存在。单独一个数不能称为倒数。(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倒数)

2、判断两个数是否互为倒数的唯一标准是:两数相乘的积是否为“1”。例如:a×b=1则a、b互为倒数。

3、求倒数的方法:

①求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②求整数的倒数:整数分之1。

③求带分数的倒数:先化成假分数,再求倒数。

④求小数的倒数:先化成分数再求倒数。

4、1的倒数是它本身,因为1×1=1,0没有倒数,因为任何数乘0积都是0,且0不能作分母。

5、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也大于它本身,假分数的倒数小于或等于1。带分数的倒数小于1。

(六)分数乘法应用题——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

已知单位“1”的'量,求单位“1”的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单位“1”的量与分数相乘。

2、巧找单位“1”的量:在含有分数(分率)的语句中,分率前面的量就是单位“1”对应的量,或者“占”“是”“比”字后面的量是单位“1”。

3、什么是速度?

速度是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

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单位时间指的是1小时1分钟1秒等这样的大小为1的时间单位,每分钟、每小时、每秒钟等。

4、求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

多:(甲-乙)÷乙; 少:(乙-甲)÷乙。

的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3

第一部分填空题

1、分数、除法、比、百分数的关系考查

比如:4÷5=( ):25=( )%=( )折

这样的题型对于成绩差的孩子还是很成问题的,每节课开始的几分钟都会让学生练习一道。首先要理解分数、除法、比的关系,然后要会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解决这样的题让学生找出完全已知的一个数,根据这个数填个各空,根据题目中的最简分数来填每一个题。

2、分数、百分数、小数的大小比较。

这样的题目我是让学生根据题中数字的特点都化成统一类型的数字,比如都化成百分数,或者都化成小数或者都化成百分数,从而比较数的大小,但是要提醒孩子写到卷面上的一定是题目中的数字,而不是自己化好的数,统一数的类型是我们解决这类型题目的手段,但一定要切记最后回归原来的数。

3、求百分数

在复习中我们把求百分数的题目分成三种题型联系,分别是:(1)百分数意义的考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除法计算;(2)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百分之几或者少百分之几,把被比较量看作单位“1”,问题问的是多(少)的部分占单位“1”的百分之几,对于这样的题首先找到两个量的差,差除以单位“1”;(3)各种率的计算,对于这样的题目,首先想公式,这样的题目把总量看作单位“1”。

4、比例尺的应用

比例尺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关于比例尺这一单元的题目考查的是三个题型分别是求比例尺,注意数值比例尺的前项和后项的单位一定要一致,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互化,化单位很关键;求实际距离,对于求实际距离的题目,如果题目中已知是数值比例尺,我们为了计算的方便,将数值比例尺的后项厘米化成以米或者千米为单位的数,具体看题目。求图上距离。其实比例尺的.题目,无论哪种题型,列比例解决问题可以事半功倍。

5、按比例分配

比和比例这一单元,学生除了要知道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还要知道比的基本性质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并会应用性质解决题目。

6、折扣、税收、储蓄

关于买衣服的折扣问题,孩子要知道原价看作单位“1”,在原价的基础上打折扣,孩子要理清打折扣后衣服比原来便宜了多少,“全场优惠10%”对于这样的题目,孩子理解有困难, 这是对于商家而言,商家让利10%,衣服按照原价的90%出售。税收的问题把营业额看作单位“1”;储蓄的问题好好利用公式利息=本金*年利率*存期。

7、自主设计一个问题

这样的题属于开放性的题目,要求学生平时多练习生活。多思考。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判断题、选择题

1、关于扇形的概念的考查,扇形与圆的关系

2、百分数的小概念,比如百分数没有单位,不表示量。

3、比例尺的概念考查

4、圆的面积和周长的公式应用,注意面积是面积单位,周长是长度单位。

5、陈述的理由的题目在平时要锻炼孩子做题时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6、判断是否得成比例的方法,也就是比例的概念的考查。

第四部分计算

1、求比值(化简比)

这样题目,平时要练习的题型多样化,分数:分数,小数:小数;分数:小数;

总之,要知道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整数,是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结果,但是除不尽的情况一定要写成最简分数形式,不能取近似值。

在化最简整数比时,平时一定注意最后结果写成最简的形式,比的形式,整数的形式。

2、求未知数X

这样的题目“解”字在先,方程的考查,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3、能简便的要简便

各种运算定律的灵活运用,在题目中出现百分数的题,首先把题目中的百分数根据题中数字的特点化成分数或者小数,再观察式子的特点,想运算定律。

第五部分操作题

1、阴影部分面积

学生掌握一个思想,首先看阴影部分的图形规则吗,如果不规则,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整个大图形的面积-空白图形的面积。包括圆环的面积都是应用的这个思想。

2、圆规画圆

看清楚已知的是直径还是半径,知道圆规两脚间岔开的距离是圆的半径,注意画好后标注好圆心和半径或者是直径。

3、按比例尺作图

数清楚已知图形的格子数目是解题关键

第六部分解决问题

1、折扣问题,求百分数的问题。前面有分析

2、百分数的应用中关于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的问题

3、找准单位“1”是关键。

4、探索乐园中对于推理能力的考查

5、扇形统计图的应用

理解圆表示的就是整体“1”,每个扇形表示的是部分占整体的百分之几

两种题型:(1)已知部分量求整体;(2)已知整体求部分量。

的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4

位置与方向

1、什么是数对?

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数对的作用: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经度和纬度就是这个原理。

2、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1)、先找观测点;

(2)、再定方向(看方向夹角的度数);

(3)、最后确定距离(看比例尺)。

描绘路线图的关键是选好观测点,建立方向标,确定方向和路程。

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两地的位置具有相对性在叙述两地的位置关系时,观测点不同,叙述的方向正好相反,而度数和距离正好相等。

相对位置:东--西;南--北;南偏东--北偏西。

小学数学小数乘小数知识点

知识点一:

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

知识点二:

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输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在点小数点。

知识点三:

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1、把因数的位置交换相乘

2、用计算器来验算

小学数学0的相关知识点

数学0的含义

1、没有任何东西

2、数轴的前点(原点)

3、可以表示分界

4、可以表示起点

5、可以起到占位作用

0是奇数还是偶数

0是一个特殊的偶数(20xx年国际数学协会规定零为偶数;我国20xx年也规偶数定零为偶数)。它既是正偶数与负偶数的分界线,又是正奇数与负奇数的分水岭。

小学规定0为最小的偶数,但是在初中学习了负数,出现了负偶数时,0就不是最小的偶数了。

哥德巴赫猜想说明任何大于二的偶数都可以写为两个质数之和,但尚未有人能证明这个猜想。

0的相关知识点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0没有倒数,0的相反数是0,0的绝对值是0,0的平方根是0,0的立方根是0,0乘任何数都等于0,除0之外任何数的0次方等于1。0不能作为分母出现,0的所有倍数都是0。0不能作为除数。

的六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15

一、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

在平面上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观测点,然后要找准方向和角度(方位角),最后要确定距离。

二、在平面图上标出物体位置的方法:

1、观测点和方位角;

2、从观测点沿着所确定的方向画一条射线;

3、根据单位长度的线段所表示的地面相对距离把实际距离换算为图上长度;

4、用直尺画出图上长度,并标出被观测点的位置及名称。

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三、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描述两个物体或地点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如“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约30°的方向上”。角度不变,方向正好相反。南偏东对应北偏西(不能说成西偏北)

因为东西、南北正好相对,所以东偏南的相对位置是西偏北。

四、描述路线图的方法

先按行走路线确定观测点,再确定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即每走一步,都要说清从哪里出发,向什么方向走多远的距离。每走一步,都换一个新的`观测点。

五、绘制路线图的方法

1、确定方向标和单位长度

2、确定起点的位置

3、根据描述,从起点出发,找好方向和距离,一段一段地画。除第一段(以起点为观测点)外,其余每段都要以前一段的终点为观测点。

4、以谁为观测点,就以谁为中心画出"十"字方向标,然后判断下一点的方向和距离。

每画一段路都要重新确定观测点、方向和距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