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案>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时间:2025-10-29 13:28:02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6篇)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1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么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 表述不清。知错能改。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④ 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 求闻之若此 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六、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① 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

② 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 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 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谣言止于智者

七、教学反思:

在起始年级重视习惯的'培养,包括使用字典、课前经典诵读等。整节课设计力求新颖、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整体感知环节切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整体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导正确价值观。抓住小组合作,用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课堂互动!

遗憾很多,有两条格外值得记取:过于重视文意和与现代生活的链接,依靠文意梳理,文言词汇未得到有效落实。写的环节,没能充分完成,延伸拓展部分应当删去,留下时间开展写作训练。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穿、溉、汲、及、闻、国、道、令;文言虚词:之、于。

2、了解《吕氏春秋》及吕不韦等相关文学常识。

3、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重点:

古文的翻译

教学难点:

寓意的理解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名家名言导入

著名作家言文井曾说过:“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寓言,认识一下这个“怪物”的真实面目吧。

二、作家作品介绍

1、《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它是由战国末期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及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

2、吕不韦,战国末期秦相,濮阳人。他由商入政,招致天下游士,食客三千,家僮万人,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贡献巨大。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翻译

学生诵读,结合课下注释进行翻译。

1、文言实词

①穿:挖掘、开凿。

②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

③居:住。

④及:待,等到。

⑤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⑥对:应答,回答。

2、文言虚词

①之

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②于

闻之于宋君。(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在)

3、译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经常派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告诉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这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这件事)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人问这件事,丁家人回答说:“(因不用外出汲水,而)空闲出一个劳力,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呀。”希求听到的是像这样的传闻,还不如没听到。

(二)探究结构,知晓文脉

1、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2、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3、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四、合作探究

(一)在这场闹剧中,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请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

1、丁氏:为这起谣言的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明确。

2、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将消息传播出去。

3、国人:乐于传播这种离奇的传闻,消息越传越广。

(二)因为哪儿词的理解不同,产生了误会?

“人”字理解不同。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中的“人”指的是劳动力;闻而传之者口中的“穿井得一人”“人”指的是活人。

(三)由这则寓言可以得出哪些道理?

1、语言表达要清晰准确,要防止歧义。

2、不要轻信传言,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不能以讹传讹。

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五、拓展延伸

1、相关故事

《东周列国志》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曾子很贤德,有一次,一个和他同名的人杀了人,一个人跑去告诉曾子母亲说,“曾子杀人了”,他母亲正在织布,听了这个人的话,头也不抬,一边织布一边说,“我儿子是不会杀人的”。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人也对曾子母亲说,“您儿子杀人了”,他母亲停下来织布,想了想说,“我儿子是不会做这种事的”,然后又低头继续织布。这时,又来了第三个人对曾子母亲说了同样的话“曾子杀人了!”,他母亲一下子从织布机旁站起来,跑出了家门。

2、相关成语

(1)以讹传讹:讹,缪误;指的是把本来就不正确的东西流传出去。

(2)三人成虎:三个人谎报集市有虎,听着就信以为真。比喻谎言多人重复,就好像是真的了。

(3)道听途说: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六、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1、丁氏:“吾穿井得一人”中的“人”指的是劳动力。

2、闻而传之者:“穿井得一人”中的“人”指的是活人。

3、道理:不可以讹传讹。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关寓言的文体常识。

2.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课件 ppt

课时 1

一、导入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

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寓言盛行,《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吕氏春秋》)。

二、新知探究

1.泛读课文,理解文意。(自学十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标注课文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国:国都。

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21cnjy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闻之于宋君(使......知道)

之:国人道之(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有闻而传之者(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④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

2.翻译课文: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3.课文探究(质疑)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

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4)作者写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5)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三、课堂检测

①及其家穿井( )

②不若无闻也( )

③问之于丁氏( )

④有闻而传之者( )

(2)翻译: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诉我们 :

四、本课小结: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要有调查研究、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五、布置作业:优化设计P88页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4

学习目标

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

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

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2.难点:

(1)翻译文言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阅读课文,思考理解与探究第二题。

2.试翻译课文。

3.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枭逢鸠》,讲了怎么样对待缺点和错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人》,这篇课文。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2.朗读课文。补充重点词语。

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常一人居外:居外。居外打水。

告人曰:告,告诉。

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

4.质疑: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略

5.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8.质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讨论并归纳:略

四、课堂小结

1.内容小结

《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有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有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经信,不能盲人,更不能以讹传讹。总之,这则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2.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安:古义:哪里子将安之

今义:平安

恶:古义:讨厌犹恶子之声

今义:坏的

(2)词性活用东,方位名词用为动词。

(3)一词多义。

之: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子将安之动词去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的人

闻之于君使听到

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

以故东迁因为

于:闻之于宋君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在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二、三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能概述故事内容。

2、齐读全文,抓总结性语句,明寓意。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言,培养健全人格。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实词“闻”的含义,了解寓意。

2、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寓言,培养健全人格。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

二、教学新课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诵读全文,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讲述故事内容。

生:宋国有一个叫丁氏的人穿井得一人,国人听说这件事并把它传开了,这件事情被宋君听见了,宋君便派人去询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是得到一个人的劳力,而不是在井中挖出一个人来。

师:板书,并复述。丁氏国人宋君

带着我们刚刚的理解来齐读一次课文。

对于这个故事,编者是怎么来评价的呢?

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像这样获得消息,还不如不知道。

师:作者是有态度的.,这样获得消息?是指哪样获得?

生:像国人一样:“国人闻而传之。”

师:对,这个“此”就是指像国人一样,听到什么就传什么,不加以丝毫的辨析。

越传越远,越传越离谱。我们可不要做那样的人。还好有一个人让我们明白了真相。这个人就是?

生:宋君。

师:原文怎么说?

生:“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师:丁氏对曰

生: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选自哪里吗?请看注释,我想知道最后两个字。

生:察传。

师:察传啊,就是要细查明辨传闻!宋君就做到了这一点。对待传闻要细查明辨。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得消息的渠道啊,多种多样。学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后,我们会怎么样去看待生活当中的“闻”呢?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大时代,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生活中的“闻”呢?(PPT)

生:不像国人那样,人云亦云。

生:不做以讹传讹的人。

生:说话听话要清楚明白,传话要用行动去检验,不管做什么人,都要做一个清白人。

师:总结,是啊,在现实生活中就像我们同学说的那样要做就做一个清白人,明事理的人。说话,不要有歧义,不传没有根据的话,不然就会掉到各种各样的“井”里去。要做像宋君那样的人,听说的消息,要验之以理、慎言慎行、去伪存真。

三、作业布置

请你课后搜集《三人成虎》这个小故事。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6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疏通交意,积累实词,理解寓意;习得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思、论中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轻信流言的坏处,不传播未经自己查实的话。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寓言内容,悟出寓意。

教学难点

指导体会学习课文中道理并得到启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讲述读过的寓言故事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有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讲述你喜欢的寓言故事,并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生讲述寓言故事及其蕴含的道理。

师: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通常以假托的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穿并得一人》这篇寓言故事,它又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

二、介绍出处和《吕氏春秋》(学生抢答)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题目是编者加的。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共26卷,分为8揽,12纪,共一百六十篇.

阳等诸家之说,内容通盖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外交、伦理、道德、修身等各个方面,同时涉及天文、历法、地理、乐律、术数等,成为一本体系庞大而复杂的学术著作,既有指导实践之用,又有知识教育之功,且蕴含着耐人深思的哲学意味,可谓先秦诸子百家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实践经验以及各种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的提取和浓缩。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展示1、我来读。

生1朗读课文,教师及同学点评。

四、再读课交,疏通文意,理解寓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借助小注释和工具书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翻译全文。

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出省略的词语。

去: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学生展示2:我会翻译。

生3翻译: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常--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

师生点评。

生3翻译: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师生点评。

生4翻译:宋君令人问之于打氏。丁氏对日:“得—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师生点评。

2、问题探究:学生展示3:我想说。

①丁家穿井后,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他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解答。

②传之者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学生解答。

③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讨论分析其原因。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小结:

A.丁氏表述不够清楚。

B.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C.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

④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学生小结:

A.说话一定要说清楚。

B.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更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五、探究寓意

1、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从哪里看出?(抓原文的.关键语句)否定、批评了什么样的人和行为?

2、除此之外,你还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生思考,自由发言,意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可补充丁氏、宋君的角度。

避免歧义,举例:没有语言环境时,如何解读“能穿多少穿多少”?

遇事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你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么?学了本文后,你认为可以怎么做?

现代信息技术发达,信息传播迅速,便捷,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一些接受到的消息?

小结:遇事可以多角度思考。

六、课堂小结。

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在今天,依然有它的智慧与价值,值得我们多阅读多积累。

七、作业

推荐《吕氏春秋》中的相关寓言篇目,看文言版本。

八、板书

穿井得一人

挖井?得人

以讹传讹?不可轻信谣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