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教案(精选9篇)
(七)作业设置: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诫子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熟读并背诵课文。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导入。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
2、正音正字。
fú yín zào
夫君子之行 淫慢 险躁
3、全班齐读。
(三)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熟读并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3、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四)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参见:教材P81注释① 《学法大视野》“作家名片”
(五)熟读课文
1、分组朗读。
2、全班齐读。
(六)翻译课文
学生在书上作注解,自主翻译。
补充注释:
行:品行,行为操守。
修身:涵养德行。
宁静:静心专一。
成学:使学业有成。
遂成:最终,终于。
(七)积累文言词汇
1、师生一起概括重要文言词语:行、俭、淡泊、宁静、致、广、成、淫慢、险躁、驰
2、学生齐读。
3、指名说出这些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然后全班复述。
(八)概括主题,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品行。
1、齐读课文。
2、师生一起概括主题。
本文作者通过恳切的言词,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躁”。
3、启发学生谈自己接受父母教育的经历和体会。
4、概括课文和学生经历,指出“淡泊”和“修身”对人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行。
(九)总结本节课内容,强调文言词汇的积累和课文主题。
(十)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做《学法大视野》。
《诫子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而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理解内容,感悟主旨,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借助工具书译文,在诵读中品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教诲,指导自己的言行。
重点与难点:诵读,感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
:屏幕呈现“走进国学经典感受古文魅力”,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二、上课环节: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同学们,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已经学了《<论语>十二章》,其中阐述学习和思考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是?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的是? 同学们都能异口同声地回答,看来大家学得都不错。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诫子书》。(板书课题、作者) (二)文章朗读我投入 1.自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 2.选读文章:选一生读,另一生点评后再读,其他生点评。 3.听读文章:(录音)注意划分节奏。 4.跟读文章:(视频)注意语气语调。 5.荐读文章:推荐男女生各一名来朗读后点评。 6.齐读文章:师生共读。 (三)作者资料我清楚 1.生先说说自己知道的诸葛亮。(电视剧《三国演义》) 2.师呈现: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我们称颂诸葛亮,除了历史上的丰功伟绩,主要还由于他具有高尚的品行,道德文章,高风亮节,为后世楷模。 (四)作品意图我知道 1.生答。 解题:“诫子书”是告诫儿子的信。那么诸葛亮的儿子是?作者要告诫儿子什么呢?(学生回答过程中穿插相关语句的翻译) 这是一千多年前,作者对儿子的告诫,那我们现在读来还有意义吗?请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在诸葛亮的告诫下,诸葛瞻后来成为了怎样一个人呢?请看——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诸葛亮之子,蜀汉大臣。精通书法绘画,记忆力强,才思敏捷,是三国时期屈指可数的人才。自幼受到家教的陶冶,品学兼优,深得蜀人喜爱。后邓艾伐蜀,他与长子诸葛尚率军迎战,战败以身殉国。他死得十分壮烈,实践了儒家“文死谏,武死战”的格言,成就为一个忠烈人物。 2.师呈现: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行(做人)和学(学习)两方面来告诫儿子,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五)经典文章我背诵 如此经典,怎能不诵?生课堂诵读:自由诵、选生来诵、师生齐诵。 (六)课堂结束语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诸葛亮的《诫子书》,相信这篇古文对于现在的我们意义依旧深远,希望同学们课后能继续徜徉在国学经典里,收获知识、分享快乐、指导人生。下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在上课之前呢,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的爸爸妈妈重视对你们的教育吗?的确,一朵花的盛开离不开温暖的阳光,一棵树的葱郁离不开甘甜的雨露,而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咱们中华民族历来都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古人们往往通过书信寄语孩子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因此留下了大量有名的家训和家书。其中有一封1700多年前的家书,仅仅86个字,读来却发人深省,是历代学子们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诫子书》。(板书课题:诫子书) 有没有同学结合书上的注释告诉老师,诫子书是什么意思呢?告诫劝勉儿子的书信。是谁写给孩子的呢?(板书作者:诸葛亮) 师:关于诸葛亮,相信同学们都不是很陌生了。请大家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说一说你了解的诸葛亮。生:……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大家一起为他们点个赞。老师也帮你们整理了一些。 诸葛亮:名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 师:诸葛亮是杜甫笔下的忠魂,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智绝,是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其实他还是一位教子有方的父亲。47岁才老来得子的诸葛亮对儿子是疼爱有加,多么想陪在孩子身边看着他慢慢长大,但自古家国不两全。诸葛亮深知刘备白帝城托孤的重任,他得亲自北伐辅佐后主刘禅;他也深知北伐是凶多吉少,于是在第六次北伐也就是临终之前,54岁的诸葛亮给当时年仅8岁的孩子留下了这封信。同学们,咱们来读一读课文。 师:先听我读,听的时候注意字音和停顿。举手抢答,每答对一道题就给小组加一颗星。 师:听了我的朗读,接下来我要考考大家了,这些字你会读吗?(三次抢答) 1、听老师范读,扫清字音障碍 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1.夫:淡泊:2.淫慢:险躁:3.遂:穷庐: 师:同学们,我们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写。要注意淡泊的泊,不要写成了厚薄的薄。淫慢的慢是竖心旁,不要写成了三点水,它是懈怠的意思。险躁的躁是浮躁的意思,跟脾气有关,比如急躁、暴躁,急得跺脚了。好,咱们解决了字音字形,一起来读读课文吧!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划分停顿 师:同学们,读准字音是不够的,还得注意停顿。这篇课文到底应该怎么划分节奏呢?看老师的划分是否正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生:不对 师:听到很多同学都说不对,有没有哪位勇敢的同学告诉老师,到底应该怎么划分呢? 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师:我的划分为什么不对呢? 生:淡泊、宁静是完整的意思,不能分开。 师:很不错!下面这几个句子又该怎么划呢?我来找位同学划一划。停顿的地方多停一会儿。 生: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师:最后这个句子,同学们一起来划分,停顿的地方多停一会儿。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生再读课文 师:同学们,像这样的'经典,在朗读的时候除了要读准字音、停顿,还得读出文章的韵味,训诫的理味,家书的情味。比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没有同学愿意读一读?读你自己喜欢的句子也可以。(没有人举手,那同学们推荐一个?) 生读。 师:这位同学很有勇气,也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如果稍微再慢一点就更好了。来,同学们,咱们一起伴着音乐把全文读一读,争取读出韵味、理味、情味。 师:同学们,要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还得疏通文意。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比如这个句子: 示例: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解释:语气有才德的行为宁静介词修养身心节俭培养品德 助词的人操守专一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师:昨天老师已经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再给你们3分钟的时间,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尝试翻译课文。 翻译下列句子: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师:恭喜获得星星的小组,其它小组可要努力啦!现在我们疏通了文意,大家敢不敢根据翻译,分组背诵课文?给你们3分钟的时间,开始—— 师:准备好了没?我要点兵点将啦!可要使出你们的洪荒之力!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最后两组,同学们一起把眼睛闭着背一次。 师:大家觉得自己背得怎么样?我觉得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百分之九十的同学都能完整背诵,真了不起,杨老师决定要给你们“出彩”! 师:这封家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孩子的,当时诸葛亮54岁,诸葛瞻8岁。在这封信里,诸葛亮到底劝诫了儿子什么?仅仅86个字,又有怎样的思想意义竟然成为历代学子们修身立志的名篇呢?咱们一起来探究探究。 你觉得诸葛亮在劝诫儿子什么?(板书)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 2.把握文章主旨,积累名言警句。 3.熟读成诵,聆听先哲教导,立志成才。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词句,理解主旨,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赏析名言警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解题:《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2.播放影视课文:《诫子书》,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检测课前预习完成情况。 (2)注意词句停顿,教师展示课件,标划课文断句。 3.学生自由朗读。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4.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 5.学生齐读全文。 6.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重点难点句的翻译。教师要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BCD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A的简洁精警),如: 课件展示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本文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的?作者从那两方面对观点进行论述的? 同学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要从原文中找依据。 点拨:弄清楚了中心论点和论证内容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探究的结果。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贴文本,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全文围绕一个“静”字展开,接着从治学和修身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提出要惜时,贡献社会。 1.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点拨: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好这个问题,才能充分了解诸葛亮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对后辈的劝勉之意。通过疑难共解、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锻炼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 (1)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2.朗读,积累词句: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点拨: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是要求在上一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课文中有所领悟,有所借鉴,在品德培养、学业立志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要启发我们谈论的角度不要拘泥,最好结合自身的特点,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说出深度。要让充分发言,谈收获,谈心得,谈所悟,谈感慨,谈反思,要学会思考,学会自省。 课堂小结: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这篇文章重在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名言警句以自励。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熟读关于修身、惜时、立志等古今名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 示例: (1)澹泊篇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2)立志篇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3)惜时篇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诫子书 诸葛亮 提出论点 正反两方面论证:治学(静)、修身(躁) 得出结论:劝诫惜时,有所作为。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教法、学法设想: 1、探究式学习方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读诗猜人,看看谁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历史上哪位名人?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 同学们猜的很对,这就是写的三国时期蜀国宰相孔明诸葛亮的。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 夫(fú) 澹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2)停顿 3、先看PPT根据断句注意节奏自读课文,再集体朗读课文。 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的?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1、自译与质疑想结合。 2、补充注释: 以:介词,表目的,用来; 广才:使……广博成学:成就 励精:振奋年与时驰:年华 意与日去:意志;岁月 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 3、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 有才德的人的操守品行,通过宁静专一来修养自己的身心,通过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内心恬淡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获得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使学习有所成就。 1、探究文章的结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是哪一句?(中心论点) 3、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4、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吗(道理或事实均可)? 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5、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淡泊宁静: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学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6、“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两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和“静”是否有关系? 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身劳力。 7、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主旨)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珍惜时间,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作者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愿望。 8、举例说明本文的句式特点。 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样的句子文中还有许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 (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 “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 “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非学无以广才 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 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 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险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 非志无以成学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 “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 “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 “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无志,则与动物何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课堂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 1、解释重点词语: ⑴夫(fú):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⑵行:操守、品德。 ⑶澹泊:也写做“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名利。 ⑷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⑸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⑹广才:增长才干。 ⑺淫慢:放纵懈怠。 ⑻励精:振奋精神。 ⑼险躁:轻薄浮躁。 ⑽治性:修养性情。 ⑾驰:消失、逝去。 ⑿日:时间。 ⒀遂:于是。 ⒁接世:对社会有贡献/接触社会。(有“用世”的意思。) ⒂穷庐:破房子。 ⒃将复何及:怎么还来得及。 ⒄才须学也。才:才干 ⒅意与日去。意:意志 《又诫子书》 夫酒之设,合理致情,适体归性,礼终而退,此和之至也。主意未殚,宾有余倦,可以至醉,无致迷乱。 宴席上的酒的设置,在于合符礼节、表达情意,适应身体和性格的需要,礼节尽到了就该退席,这就达到和谐的顶点了。主人的情意还未尽,客人也还有余量,可以饮到酒醉,但也不能醉到丧失理智而胡行乱来。 谈的是饮酒应尽兴而不乱性。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阻碍前进的因素,使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深深地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除去埋怨和悔恨,这样即使因受到挫折而滞留,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达不到目的。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凡夫俗子之列,甚至免不了成为庸俗的低微没有出息之辈。 诸葛亮几千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意义吗?对你有何启发?(同学们各抒己见)《诫子书》教案 篇4
一、导入
二、解题
三、我要积累
四、我会朗读
五、我能翻译
六、我会背诵
七、我来探究
《诫子书》教案 篇5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三、局部探究
四、总结拓展
五、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诫子书》教案 篇6
一、导入新课
二、走进孔明
三、放声朗读
四、用心解读
五、问题探究
六、名句赏析
七、自然成诵
八、综合练习
九、课外拓展
十、思考
十一、作业布置
十二、课后作业
:抄写原文、课下注释,并翻译全文。背诵并默写这篇文章。
《诫子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课时安排: 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夫(fú) 澹泊(dàn)(bó) 淫(yín)慢 遂(suì) 庐(lú) (2)停顿 3、集体朗读课文。 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师强调重点词 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如: (1)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2、背默课文。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3、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四、研读赏析课文
五、背诵积累。
六、谈感受,说启发。
七、布置作业
《诫子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1、猜猜这些故事都与谁有关? 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你认识我吗?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尊称其“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诫子书》诫:告诫,劝勉。子:儿子。书:书信。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是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一)听录音,找出错误的字音。 夫君子之行(fú) 淡泊(dànbó) 淫慢(yín) 遂成枯落(suì) (二)全班配乐朗读 要求:自主学习: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一)你会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吗? (1)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确志向) (2)非宁静无以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3)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4)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振奋精神) (5)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浮躁) (6)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二)你会翻译这些句子吗?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屏除杂念和干扰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勤俭节约来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不内心恬淡就不能使自己明确志向,不安定清静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真知必须在宁静中得到,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那一句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你认为这个观点中哪一个字是最重要的? “静”字(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提示:可以说说亲朋好友对你的劝诫,书信、短信、微信均可。 积累与诸葛亮有关的名句 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其一》陆游 小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一生无意于功名利禄却名垂千古,希望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坚守自己内心的宁静,不忘初心,笃志前行。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赏析精彩妙点,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殷殷教子之情,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魄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 把握文章主旨,赏析精彩妙点。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一课时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我国古今有著名的家训,家书。如: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 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著名的《诫子书》,即告儿子的一封家书。题目表明文章的内容是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这是他自己学习修养经验的结晶,修身治家之道的概括。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 课件出示: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山东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世称诸葛武侯。著有《诸葛亮集》。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学生听录音,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3.找单个学生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 幻灯出示: (1)字的读音 夫(fú) 淫(yín)慢 险躁(zào) 遂(suì) 穷庐(lú) (2)语句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 通过范读、自由阅读、齐读、指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来指导熟读,理解文章内容。 5.翻译课文 (1)自主学习 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有疑问的圈画出来。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 (3)师点拨,抽背重点字、词、句释义。 (4)全班讨论,共同翻译全文,把握重点词语,逐句翻译。 (幻灯逐句出示,找学生先解释重点词语,再翻译句子) 再读课文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2、作者认为怎样才具有“君子之行”?怎样才“不能治性”? 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险躁“ 3、作者认为具有“君子之行”需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课文从那几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正(静)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反(躁)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4、你是如何看待“夫学须静也”这句话的? 明确:学习需要淡泊宁静。淡泊宁静是学习的最佳境界,只有静下来,不受外界的干扰,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5、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志无以成学”有明确的志向是成就学业的前提,“志”与“学”中“志”是很重要的,只有有了明确的方向,才能最终成就学业。 6、反复诵读课文,找出例句,体会语言的韵律美 例句: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多运用对偶句、双重否定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诸葛亮几千年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 明确:一个人必须从小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立志成学,加强思想修养,刻苦自励。做人与学习,做人居于首位,而做人的关键是“静”。所谓“静”,就是面对灯红酒绿,面对权力、金钱等诱惑,不能因不拘小节而以身试法。要时刻坚守道德防线,时刻绷紧法纪之弦,自省、自警、自励,恪尽职守,率先垂范,管住自己,管住身边人,维护自身形象。因而当今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通过这节课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能够真正地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一、激趣导入
二、题解
三、你读我读,读熟课文
四、再读再品,疏通文意
五、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六、你谈我谈,畅所欲言如果你是诸葛亮的儿子,你听懂了父亲的哪些叮咛?
七、你谈我谈,分享家书
八、你读我读,积累名句
《诫子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由题入文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四、合作探究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