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优秀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峨眉山月歌》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峨眉山月歌》优秀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峨眉山月歌》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今天,我们欣赏李白的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题。 ㈠初读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 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㈡了解背景 1、初次释题 2、为何写“峨眉山月”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㈢理解诗句 1、交流自学情况。 ⑴、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秋——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秋 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导性交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可设计填空 ㈣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那么,诗人感到?(惆怅迷惘) ⑶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 “暗生思月怀乡之情”、“思君/不见/下渝洲。” 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㈤诵读师生评读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习背诵。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默写《峨眉山月歌》。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四、发展性练习。
《峨眉山月歌》优秀教案篇2
教学要求:
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三、延伸
四、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