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尾巴》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尾巴》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比尾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字。认识1种笔画“撇折”,认识两个偏旁“八”和“鸟”。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好问话的语气。
3、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
信息资料
1、课件或挂图、生字卡片、小动物图片及相关尾巴图。
2、课前让学生收集小动物图片或者玩具,并了解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1、激趣:森林里动物王国的小动物可多啦,有小猴子、小白兔、小松鼠……今天,他们聚在一起要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瞧,比赛的牌子都挂出来了,(出示“比尾巴”字卡)你知道它们要举行什么比赛吗?(指名读,齐读,“巴”要读轻声。)这三个字你是在哪里认识的?怎样记住它们?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力量,是开发儿童智能的一把金钥匙。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增强了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和信心。) 2、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都喜欢哪些小动物?(指名回答)把你收集到的小动物图片或玩具,展示给大家,说说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先组内交流,再汇报。)我们把这些小动物聚在一起,举行“比尾巴”交流会怎么样?(板书课题) (“课的第一锤重音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趣味性的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脑、眼、口、手并用,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自由地探究、表达,陶冶了性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1、“比尾巴”大赛的项目都有哪些呢?(出示文中六个问句) 2、自由练读问句,指导认识问句,教师示范问句的读法。 3、指名读,开火车读这六个问句。(注意对朗读的评价) 4、评选结果怎样呢?请你打开书找一找吧。(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以问促读,有效地组织起学生的注意及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 5、汇报。(读出六个陈述句) 6、同座互相练读全文。读给小伙伴听,读得不准确的地方要互相帮助。 7、组内4个小伙伴合作读,互相评价,把课文读通顺。 (堂课中穿插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实现真正的自主实践,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1、课件出示生字,问:这些字你认识吗?认识哪个就读哪个,说说这些字曾经在哪里见过。 2、识新偏旁“八”和“鸟”。 3、拿出生字卡片组内交流识字方法。 4、请一名同学当小老师,其它同学提问题,考考他怎样识记这12个字。(调动学生的识字经验和积累,引导说出识记这些生字的方法。) 5、有哪些小动物参加了比赛?(贴动物图片或挂图)出示生字卡片: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开火车读词。 6、你能给这些字宝宝找到它的朋友吗?(指导把字卡贴在相应的动物上。) 7、出示:长、短、一把伞、弯、扁、最好看,指名领读这些词。问:这些小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特点呢?请你把这些词贴在相应的动物下面。 (鼓励学生主动识字、自主识字,并依托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利用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从而使生活成为识字的大舞台。) 出声朗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问题意识。) 1、出示生字:云、公、车,认读,组词。 2、指导观察,这三个字的笔画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学习新笔画:撇折,书空。)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学会思考,并且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3、这节课学习写“云、公”两个字,出示田字格中的字,说说怎样才能把这两个字写得好看。(同桌交流) 4、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观察所得范写。(“云”字第二笔横要比第一笔长,要托住第一笔的横,并落在横中线上;“公”上面的“八”开口度要适中。) 5、学生先描红,再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6、评议。(用投影展示学生作品,评出最作品,奖励一颗闪光的小星。) 1、游戏:捉小动物。森林里的小动物和我们一起上课来了,谁能捉住它并把它背后的词读出来就让它和你坐在一起学习。 2、游戏:找尾巴。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练读。(可以自己读,同座读,组内读,自由找伙伴读,边读边互相评议……) 2、教师引读,学生引读,对读。 3、二人拍手读,一人问一人回答读。 4、小组比赛读,男女生赛读,二人赛读。(赛后要评出优胜者) 5、组内推荐最佳能手,开展比赛读。 (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感受读的乐趣,在个性化的朗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1、边想象课文内容和小动物的可爱样子边练习背诵。 2、加上动作边背诵边表演。 (把学生带入情境,拉近他们与动物的距离,在表演和感悟中增强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1、小动物们真贪玩,把尾巴都玩丢了。出示课后“读读画画”图,看看都是谁丢了尾巴?(指名说),你能给他们找到尾巴吗?(指一名同学到黑板上贴,其它同学在下面画。) 2、评议,比比谁画得好,画得准。再说说这些动物尾巴的特点。 1、在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小动物,它们的尾巴各不相同,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它们的尾巴有什么特点?(小组内出示剪下的动物和尾巴的图片,交换拼图,并用“__的尾巴___”的句式说话。) 2、模仿书中的句式编儿歌。 3、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小动物,同学们可以到书中查找资料,也可以上网,搜索动物尾巴的奥秘,在电视上看《人与自然》这个栏目,或者到动物园去参观,把你看到的讲给同学老师和家长听。 (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概括事物特征的能力,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运用于实践中,增加课堂信息量。) 1、出示田字格中的字“车”,书空,你都在哪里见过这个字? 2、组内讨论:怎样写好“车”字。(教师参与其中) 3、学生汇报后教师范写。(最后一笔“丨”要写在竖中线上。) 4、先描红再自由练写,找出自己最满意的字在小组内展评。 (指导学生写好每一个字,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如何起笔、收笔及笔顺规则,把写字教学抓牢抓实,让学生体验到汉字的形体美,教会学生欣赏汉字的美,增强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世界上大约生活着150余万种动物。动物身上大都长有一条尾巴,动物的尾巴形状各异,妙用多种。鸟的尾巴上,长着又长又宽的羽毛,这些羽毛展开时好像扇子,能够灵活转动,便于掌握飞行方向。鸟尾在飞行时起着舵的作用。鱼把尾巴当作游泳器。有些动物的尾巴能起着“第三条腿”的作用,借以平衡身体;有的动物把尾巴当作平衡器;有的动物把尾巴当作武器;有的动物把尾巴当作仓库;有的动物把尾巴当作交际工具…… 谁的尾巴尖?谁的尾巴圆?谁的尾巴翘? 乌龟的尾巴尖,兔子的尾巴圆,小狗的尾巴翘。 谁的尾巴变?谁的尾巴像剪刀?谁的尾巴细又长? 孔雀的尾巴变,燕子的尾巴像剪刀,蛇的尾巴细又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词,会认2个偏旁和1种笔画。 2.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问号、句号。学会朗读问句,懂得回答问题要完整,先问的先答,后问的后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小动物,关爱生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问句、答句,理解“长”“短”“弯”“扁”等字的意思。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1.课件出示“森林王国”。 2.师:同学们,这里是美丽的森林王国。有一天啊,许多小动物们起床一看,吓了一大跳。呀!它们的尾巴不见了!熊二分析呀,是光头强悄悄把它们的尾巴用一种叫“高科技”的新鲜玩意儿偷走了。那咱们去光头强那儿看一看! 3.课件出示光头强的房子,里面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尾巴。 4.师:呀!果然是光头强这个强盗偷走了小动物们的尾巴。聪明的你,能够帮小动物们找回尾巴吗? 5.让小朋友们将小动物们和尾巴一一对应,对应上了的动物会笑哦! 1.请大家翻开书,自由练习朗读并把这课的生字圈出来,读一读。 2.现在,请小朋友交流:你读懂了些什么?(全班学生边说边互相补充。) 1.看拼音读词语。(课件出示重点词语)。 2.出示课件,学习生字。 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并组词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1.课件出示“森林王国”里的情景。 2.师: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尾巴之后啊,别提多高兴了。金花松鼠呀提议大家来一个“比尾巴大赛”。咱们也去凑凑热闹吧! 过渡: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动物们比尾巴的`情景吧。请大家先自由读一读课文。 1.认识“”,重点指导问句的读法。 2.师生对读,三问三答。男女生对读。 3.表演读第1、2小节。 师:谁愿意当小猴子、兔子和小松鼠(让学生自由举手分角色朗读) 4.请同桌对读第3、4小节,读准字音。(让学生自由举手读,师生评议) 5.质疑问难:为什么说孔雀的尾巴最好看? (1)出示图片:看看这6种动物,比比谁的尾巴最好看。孔雀的尾巴有很多漂亮的花纹,这些花纹像什么(眼睛) (2)用“最”说话。自由举手说话。 6.指导朗读第3、4小节。 三、读读画画,认识动物尾巴 1.师:同学们,你们最喜欢什么动物呢?吉吉国王可说了,比尾巴大赛可不是白看的。它们呢,也不要门票,但是呢,小朋友们必须每人画一张画,把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的尾巴画下来。你们可以做到吗? 2.让学生自由画画,鼓励学生涂颜色。 [教学板书] 比尾巴 猴子——长公鸡——弯 兔子——短鸭子——扁 松鼠——像一把伞孔雀——最好看切入举偶
对话平台
初读
识字
质疑
写字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导入
熟读
背诵
练习
拓展
写字
伴教锦囊
动物的尾巴
阅读在线
《比尾巴》教案 篇2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动动脑筋,自主识字
一、续编故事,导入新课
二、精读课文,细品文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