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通用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准单位“1”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演示 教学意图
一、基础训练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对分数应用题做一下全面的复习。大家想一下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专项训练: 课件:练习:已知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式。 在每道题后追问:从信息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并作评价:说一说你们找单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们以信息中的第6题为例,谁来说说,应该怎样画线段图呢?根据线段图教师问:线段图画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还剩的吨数应该怎样做? 常规性基本训练,复习找单位“1” 训练:为新知识做铺垫。 师:谁来说说,根据线段图应该这么列式呢? 出示线段图 【教学课件演示】 注重线段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乘法数量关系式。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师:用我们刚才复习的方法做。(学生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把这4道题分分类,并要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有能力的就独立完成。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时要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类题目应当怎样解答。 尝试练习,然后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分数和比联系在一起会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出示:文艺书和科技书本数的比是1∶4。谁来说说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教学课件演示】 培养学生审题要仔细,弄清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数应用题分类的依据是。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通过两题对比,突出较复杂应用题的难点,帮助学产生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第68页的内容。 1.使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圆的面积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难点: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 实物投影,各种图形的纸片。 一导入 1.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2.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小结: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给我们一种研究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方法,即把所学的图形进行分割、拼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今天,我们还要用转化的思想研究圆的面积。 二教学实施 1.明确圆的面积的概念。 (1)老师出示一个圆,提问:谁能联系我们学过的图形的面积说一说圆的面积是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归纳:圆所围成的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2)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3)展示由“曲”变“直”的渐变图。 引导学生逐层观察圆周曲线的变化情况,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圆周曲线就越来越直,当我们继续分下去……圆周曲线就变成一条近似的直线段了,用这样的小块拼摆的图形就更近似于我们学过的图形。 2.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圆的面积公式。 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圆等分成16份,圆周部分近似看作线段,其中的一份是个近似的三角形, (1)指导学生动手摆学具,并思考几个问题: 你摆的是什么图形? 你摆的图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所摆图形的各部分相当于圆的什么? 你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 (2)学生动手摆学具,然后发言。 拼成长方形: 老师说明: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长方形。 出示教材第67页上面的图加以说明。 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各部分有什么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圆的半径是r,长方形的长是πr,宽是r。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 圆的面积=πr×r=πr2 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3.利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出示例1:圆形草坪的直径是20m,每平方米草皮8元。铺满草坪需要多少钱? 指名读题,让学生试做,提醒学生不用写公式,直接列算式就可以。 板书:20÷2=10(m) 3.14×102 =3.14×100 =314(m2) 314×8=2512(元) 答:铺满草坪需要2512元。 老师强调指出:列出算式后,要先算平方,再与π相乘。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直接写出得数。 22= 32= 42= 52= 62= 72= 82= 92= 102= 0.22=0.72= 0.92= 2.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3.一块圆形铁板的半径是3分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4.一个圆桌桌面的直径是1.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四思维训练 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分米)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1.491625364964811000.040.490.81 2.12.56平方分米28.26平方分米1256平方厘米28.26平方米 3.28.26平方分米 4.1.1304平方米 思维训练 3.44平方分米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 ↓↓ 圆的面积=πr×r=πr2 20÷2=10(m) 3.14×102 =3.14×100 =314(m2) 314×8=2512(元) 答:铺满草坪需要2512元。 备课参考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部分内容是在初步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以及学过几种常见直线几何图形的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面积,到学习曲线图形的面积,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方法,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学生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不仅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的知识打下基础。学生已经有了平面几何图形的经验,知道运用转化的思想研究新的图形的面积,在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实践。在操作中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从中找到圆的面积与半径、直径的关系。 课堂设计说明 1.通过实际情境,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计算圆面积的必要性。 2.教学时,强调知识迁移的过程。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是学生知识迁移的基础,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能勾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又能启发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组织学生观察猜想。 先观察再猜想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又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探索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并能用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3、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帮忙解决问题的意识。 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二、根据看线段图列式
三、基础练习
四、对比练习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
第一课时
圆的面积
教学要求
教学过程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对于按比例分配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过程 1、课前调查 奶茶中牛奶和红茶的比是2∶9。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什么? 牛奶是红茶的2/9,红茶是牛奶的9/2,红茶是奶茶的/9/11,牛奶是奶茶的2/11。 2、实际操作 要配置220毫升奶茶,需要多少牛奶和多少红茶? 学生讨论,研究不同算法。 解法一:220/(2+9)=20ml,20*2=40ml,20*9=180ml 解法二:2+9=11220*(9/11)=180ml220*(2/11)=40ml 讨论出几种就是集中不强求,比较后找出自己认为的最简单的解法。 学生配置奶茶,共同品尝。 1、教学例2 书上例2,列式计算 2、生活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比的应用。(板书:比的应用)接下来希望大家能够学以致用,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活动三: 1、请帮忙配糖: 一种什锦糖是由奶糖、水果糖和酥糖按3:5:2混合成的,要配制这样的什锦糖50千克,需要奶糖、水果糖、酥糖各多少千克?(鼓励求异思维) 3、帮刘爷爷收电费 刘爷爷管收四家电费,四家合用一个总电表,四月份供付电费83.2元,按每家分电表的度数分摊电费,每家各应收多少钱? 住户王家张家赵家李家 分电表度数40382953 3、陆老师和高老师合租一套房,高老师住30平方米的房间,陆老师住20平方米的房间,客厅厨房等公用部分的面积是30平方米,每月房租1000元,房租怎样分配才合理? 4、总结全课 比的应用广泛,在工业、农业、医药......用途很广,同学们今后要留心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已经学了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再来学会化简比的方法。 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比。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难点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2、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习题准备 老师活动: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商不变的性质 1.谁能直接说出6025的商? 2.你是怎么想的.? 3.根据是什么? (二)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根据是什么?内容是什么? (三)求比值 二、讲授新课 我们以前学过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联想这两个性质,想一想:在比中又有什么样的规律? (一)比的基本性质 1、出示8∶4和2∶1这两个比。 2.教师提问 这两个比有什么共同点吗? 这两个比有什么不同点吗?你是怎么想的? (1)教师板书: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 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2)教师强调:同时相同0除外几个关键词 (二)化简比 1.练习引入 学校有8个篮球,12个排球,篮球和排球个数的比是多少? (1)篮球和排球的个数比是8∶12 (2)篮球和排球的个数比是2∶3 讨论:篮球和排球的个数比是写成8∶12好,还是写成2∶3好? 2.最简单的整数比 最简单的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如2∶3就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3.化简比 例1.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1)14∶21=(147)∶(217)=2∶3讨论:化简整数比的方法是什么? (2)∶=(18)∶(18)=3∶4 (3)1.25∶2=(1.25100)∶(2100)=125∶200=5∶8 1.25∶2=(1.254)∶(24)=5∶8(更好) 讨论:怎样把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4.小结化简比的方法 (1)都化成整数比 (2)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直到前、后项互质为止. (三)区别化简比和求比值 1.练习 化简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比值:求出商。 25∶100 4.2∶1.4 例如:25∶100化简比的结果是,读作1比4,求比值的结果是,读作四分之 三、巩固练习 (一)化简比 (二)选择 (三)思考题 六一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1.2倍,男、女生人数的比是(),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怎样化简比? 四、课堂作业:《伴你成长》 学生活动; 口答。 约分: 通分: 3∶28∶47∶2127∶95∶2516∶424∶52∶1 (比值都相等) (前项和后项都不同) 我们可以说8∶4和2∶1相等吗? (1)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的性质) 8∶4=84=(84)(44)=21=2∶1 (2)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分数基本性质) 8∶4=2∶1 3.学生尝试概括比的基本性质(演示比的基本性质) 讨论:分数比怎么化简?为什么要乘上18?乘上9可以吗? 2.讨论:化简比和求比值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化简比的结果还是一个比,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求比值的结果是一个数. 6∶10∶0.3∶0.4 12∶21∶20.25∶1 1.1千米∶20千米=() (1)1∶20(2)1000∶20(3)5∶1 2.做同一种零件,甲2小时做7个,乙3小时做10个,甲、乙二人的工效比是() (1)20∶21(2)21∶20(3)7∶10 教学反思:化简比中小数与小数的比学生掌握的不够。 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一、二学段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也学习了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在空间的具体位置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是第一、二学段学习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教材从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着手,通过说一说张亮的座位,引出第几组与第几个的话题。接着,再从第几组第几个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这一从学生的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符合学生的`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通过具体的情境,理解数对对确定位置的作用,并能根据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一、活动一:活动引入,认识数对 1、明确列、行排列规则 (1)学生按座位卡找座位。 位置卡 第 -列,第 -排 学生可能出现 A、找不到座位。 B、两人找到了同一个座位。 (2)请同学说说找座位的方法,明确排与列的数法。 我们把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引导生按列报数;横排叫做行,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引导生按行报数。 (3)重新找自己的座位。 (4)班长坐在第几列第几行?(同时板书) 2、体会学习数对的必要,认识数对 (1)用学生自己喜欢的简便的方法表示班长的位置,可以是数字,也可以是符号。(学生板演表示的多种形式) 这么多的方法都对不对呢?你有什么意见? (2)在数学上就有一种“统一的方法”可以既清楚又简便的表示位置。 班长的位置3列2排就可以用(3,2)来表示。 (3)你在教室里的位置是第几列第几行?用数对怎样表示?小组交流。 小结:根据两个数组成的数对,能很快确定教室里每个人的位置。 生活中有没有运用数对解决的问题呢? 3、生活中应用数对 (1)根据位置写数对 ①出示哈尔滨旅游景点的分布图。 你能表示出各个景点在图中的位置吗? ②独立书写,全班交流。 (2)根据数对找位置 ①出示残缺的太阳岛景点分布图。 你能帮忙把地图补充完整吗? ②学生操作后交流。 得出:表示同一行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表示同一列中景点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一个数能准确说出一个地点的位置吗?数对中的两个数能帮助我们很快在平面图上找到某个具体的地点。 二、活动二:学生小结 学习了确定位置,你有什么收获? 三、活动三:课外引申——数对在国际象棋中的运用。 1、课件出现国际象棋棋盘和棋子 (1)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是一个正方形,等分为六十四方格。这些方格有深浅两种颜色,交替排列。国际象棋的八条直线分别用a、b、c、d、e、f、g、h表示,八条横线分别用1、2、3、4、5、6、7、8表示。每个方格便有了自己的名字。国际象棋的棋子有黑白两色,各有一个王、一个后、两个车、两个象、两个马和八个兵。 (2)如果白王所处的位置用国际象棋专用的方法记录为g2,你知道是用什么方法记录棋的位置的吗? (3)课件出现三枚棋子在棋盘上的不同位置,问:其他棋各在什么位置? (4)如果有一枚棋走一步记录为C6—C2,你知道是哪枚棋从什么位置走到什么位置上吗? 四、活动四:游戏——摆子连线 比赛规则:每3人一个小组,第一个学生先掷两次骰子。假如第一次是2,第二次是4,就将自己的棋子放在(2,4)的位置上(说明:棋子用一点来表示)。 第二个学生接着同样的操作,按所掷的点数放棋子。如果位置被其他棋子占了,可以重新再掷。 另外的一个学生负责记录。 每放对一个棋子加1分、如果你将两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2分,3个棋子连在一起就奖3分,依此类推,将你们俩的得分记录在一张纸上、谁先得8分,谁就赢了。(学生操作,教师下去巡视) 活动五:全课总结 刚才,我们是怎样探究总结出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的? 板书设计: 位 置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导学策略 引导学生将比转化成分数、份数,指导学生试算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作调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1、看题目:“比的应用”,你想知道什么? 2、小小调查员:前几天,我已经请同学们去作了课外调查,看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识。下面,请汇报一下你调查到的信息。 3、小结:通过调查,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随一位小朋友:小明一起去看看,比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二)新课: 1、配置奶茶: 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来了一位客人。刚巧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于是小明就做起了小主人,亲自招待这位王叔叔。 师:请客人坐下后,一般要干什么?(泡茶)对,这是待客的基本礼仪。小明打算亲手配制一杯又香又浓的奶茶,招待王叔叔。 (1)奶茶中,奶和茶的比是2:9。看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些什么? (2)小明想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 (a)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b)请你先独立计算一下,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4)评价: (a)请你谈谈你对这些不同解法的看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解法,为什么? (b)其实,这些方法都很好。不过,第(b)种解法是我们今天所学到的一种新方法。它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的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按比例分配”。(显示课题,齐读) 2、计算电费: (1)刚才小明就按大家计算的结果给王叔叔配制了一份奶茶。王叔叔在小明家坐了一会儿,刚巧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张电费的清单。原来,“小明家和另外两户居民合用一个总电表。九月份共应付电费60元。”(显示)王叔叔想看小明这个小主人合不合格,就问小明:“你们家上个月交了多少元电费?” (a)你觉得小明家应付多少元电费?你是怎么想的? (b)你为什么不同意他的想法?(不公平) (2)其实小明这个小主人,当得还是挺合格的。他告诉王叔叔,他们三户居民都装了分电表。上个月用电情况是这样的:(显示下表) (3)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算一算吗? 3、分配奖金: 我们运动队的队员们每天都进行刻苦训练。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丰收的果实。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上,他们夺得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下面是运动员的参赛项目个数和得分情况:(显示表格) 学校决定共给这几位同学1200元的'奖金。假如让你来分配,你将怎么分配这些奖金呢? (5)小结:到底学校会怎么奖励运动员们,我们下午见分晓。不过,不管以怎样的形式奖励运动员,重要的不在于奖金的多少,而在于对他们平时的刻苦训练以及赛场上的奋力拼搏的一种肯定。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按比例分配”,你有什么收获? 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信息的。 学生回答,依次显示: (a)奶和茶共有2+9=11份,奶占2份,茶占9份; (b)奶占奶茶的2/11,茶占奶茶的9/11; (c)奶是茶的2/9,茶是奶的9/2倍。 计算好以后,前后4人小组讨论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说说你的思路。 (c)学生独立计算后讨论。 (3)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计算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的?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 生答,师板书,答案可能有: (a)2+9=11(b)2+9=11(c)2+9=11 220÷11=20(毫升)220×2/11=40毫升220×9/11=180(毫升) 20×2=40(毫升)220×9/11=180毫升180×2/9=40(毫升) 20×9=180(毫升) (d)4.5x+x=220(e)...... x=40 4.5x=180 (a)独立解答,个别板演; (b)集体订正; (c)这个题目没有给出比例,你是怎么想的? (d)小明算得和同学们一样。(逐一显示答案) (1)请你设计出分配方案,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你的分配方案。 (2)学生独立计算,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师板书。(平均分是一种特殊的比例,其实就是1:1:1:1:1:1) (4)你比较喜欢哪一种分配方案,为什么?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商为定值的过程,理解圆周率。体会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增强合作意识,体验成就感。 2、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感受圆周率的探索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探究数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理解圆周率,能计算圆的周长。 教学难点:探索并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商为定值。 教学准备:大小不同的圆形纸板、计算器、多媒体课件、20厘米长的绳子、直尺、硬币、画有圆而且标出直径的正方形。 教学策略:自主探索、讨论交流、点拨与练习 教学程序: 出示主题图花坛,花坛的'周长指什么?出示自行车,车轮的周长指什么?出示画有圆而且标出直径的正方形,这个圆的周长指什么?你能想出几种办法测量圆的周长? 1、测量大小不同的四个圆的周长与直径,填表并计算。探究与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借助计算器) 2、介绍圆周率的由来。 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商都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来表示。圆周率=周长÷直径,即π=c÷d。“π”的由来:π是第十六个希腊字母,是希腊文圆周率的第一个字母,大数学家欧拉在一七三六年开始,在书信和论文中都用π来代表圆周率。 组织学生阅读资料,谈感受。 3、推导出:c=πd或c=2πr 4、计算花坛的周长,解决相关问题。 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50厘米,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一种铲车的前轮半径0.4米,后轮直径1.6米。行驶时,后轮转一周,前轮转几周? 1、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半径是5米,绕着它走一周,要走多少米? 15厘米 A B 2、小蚂蚁从A点沿着这条曲线爬到B点,大约要爬多远的距离? 3、公园内有一个圆形人工湖,绕湖一周要走1570米,湖中心有一个小岛,从湖边到小岛架一座桥,桥长大约多少米? 我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我有什么遗憾?我有什么疑问? 希望同学们在探索数学奥秘的过程中体验快乐,经历成长,创造成功!同学们,再见。活动一
活动二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
学材分析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导学策略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5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6
三、课堂小结: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7
教学内容:
一、激活目标
二、活动建构
三、解释应用
四、反馈测评
五、课堂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