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小学语文教案四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爷爷和小树》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课文。它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视觉、孩子的语言,叙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的亲密和谐的关系。冬天,热心、慈爱的爷爷为小树御寒;夏天,懂事、善良的小树为爷爷遮阳。这是一幅多么美丽、动人,富有人情味的图画。人与树的关系是亲密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人与自然也应当是和睦相处的,而我们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更应当互帮互助。
【设计意图】
1、小学1~2年级要认读生字1600~1800个。同时又要让学生在起始的阅读教学中,感受到阅读课文兴趣,因此,本课教学中,力求落实好10个生字以及5个偏旁的教学,同时,把认读生字放在课文中去理解体会;让学生在整体的朗读中,巩固生字的认读。力图很好地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2、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优势来解读课文,认读生字,掌握偏旁。教学设计中,通过让学生“说、认、读、找、比”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质疑、讨论,来突破“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这两个阅读理解的难点。
3、运用想象,延伸课外。小学生是最富想象力的。本课富有童趣,从而设计“假如你是小树,你会说些什么?”“爷爷和小树之间会说些什么?”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利用学生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给小树加以人物化的想象。本课结束,以树木对我们人类的作用,作为课外的`延伸,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树木,珍惜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认识10个生字,会写“不、开、四、五”四个字。认识1笔画“乚”和五个偏旁“父、刂、冫、人、灬”。
⑵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
⑴培养合作互爱的情感,学会与人共处。
⑵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花木。
【教材分析】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由图片引出课题
1、贴“小树”:
请学生用“小树”一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2、贴“爷爷”出示词语“爷爷”:
教学生字“爷”:
⑴比较爷──爸。
⑵教“父”字头。
3、在两幅图中贴上“和”,齐读课题:
你们想编一个爷爷和小树之间的故事吗?
4、出示图一、二,让学生说。(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
⑴自由说。
⑵指名说。
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二、读通课文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同桌互读,检查。
3、出示词语(请学生读准“和”两种读音,以及“不”的变调):
爷爷和小树
暖和
不冷了
不热了
4、齐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在课文中找到生字,圈出来,读读字音,看看你能记住它吗?你是怎么记住的?
2、四人一组合作:
⑴拿出生字卡片互相读。
⑵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生字。
3、教师把生字贴在黑板上,指名上台说说你认识哪个字?是怎么记住的?领读(组词读)
4、师随机出示新偏旁“刂、冫、人、灬”让学生认认、读读、记记
四、再读课文
1、四人合作一起读。
2、比赛,指名小组读。
五、游戏“当小小啄木鸟”
1、师在黑板上帖一棵“流着泪”的小树,告诉学生,小树上有许多虫子,让学生当啄木鸟医生给小树捉虫。
2、学生拿出信封里的画,树上的“小虫”上都有一个生字或偏旁,读给同桌听,读对了,就划去一条小虫,看谁捉的小虫多。
3、最后老师在黑板上贴出“有笑脸”的小树。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认识“心”字底和“八”字底。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到老一辈为后辈人付出的辛劳,懂得孝敬长辈,不让他们多操心。本课拟安排2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
两幅课文插图;轻音乐磁带;写字软件;生字卡片等。
一、激情导入
1.老师板书“白发”,指名读。(相机为“发”正音)
2.老师:你们见过谁有白发?(依据学生发言,教师相机完善板书:)
3.指导读好课题。
二、读中感悟
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小朋友听后说说指导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并及时纠错正音,如:好奇、吭声、怎么、抬起头等。
4.学生默读课文,分别找出我和奶奶的画,并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来。(例如我的画用三角标出,奶奶的画用圆圈标出,小朋友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一标)
5.同捉分角色练读对话,边读边体会我和奶奶说话时的情感。
6.指名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小朋友们仔细听,并好老师一起评一评:
(1)什么地方读得特别好,请他们再读读,为大家作示范;
(2)什么地方读得不够理想,也请他们再读读,让他们作改进。(邀请几对同桌来读,达到对教材充分熟悉的'程度)
三、入境悟情
1.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情感。
(1)体会第一处重点句:
a.小朋友,当我问奶奶为什么她的头发是雪白雪白的时候,奶奶笑着告诉我:“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老师边说边出示文中插图1和奶奶的话)
b.指名读这句话。
c.小朋友,你们能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事来说一说,为什么“白发一半是爸爸给的,一半是我给的呢“?
d.指导学生读好这句话,注意奶奶说话时的表情。
e.小结:奶奶为了我和爸爸十分操劳,才有了这满头白发。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想?(小朋友充分想象,体验“我”当时的情感)
(2)体会第二处重点句:
a.出示课文的第二幅插图及相关句子:
我抬起头,望着说:“奶奶,要是我不再让你操心,这白发还会变黑吗?”
b.指名读句子,小朋友说说自己的体会。
c.指导读好这句话,可加进我说话时的动作,同时体会我的天真以及我对奶奶的关心。
2.演练整篇对话。
(1)小朋友,你们能像刚才一样,加上动作和表情把整篇对话演一演吗?
(2)先请小朋友分角色在小组里演一演,别忘了加上动作和表情,老师也参与表演。
(3)小组之间展开竞赛,比一比哪组表演得最棒。师生一起担当评委,并给优胜组颁发奖品。
3.小结:
奶奶对我充满疼爱,我对奶奶也无比关心,这种情感是多么感人啊!相信每个小朋友也能像文中的我一样孝敬奶奶、爷爷、爸爸、妈妈。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欠、元、包等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钟、零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知道时间是不等人的,我们应珍惜时间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知道时间是不等人的,学会珍惜时间。
教学方法:合作识字,自主、合作朗读。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感知一分钟。 同学们默读课文一分钟,老师来把握时间。 l.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圈出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又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音。 3.指名分自然段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1.认读生字,读音指导。 2.小组合作识字,交流识字方法。 叹、哈:都是四字旁。 钟、迟、闹:都可以用熟字加部件来记。 3.扩词,帮助识字。 4.认清字形,指导书写。 元、欠:上窄下宽。 包:将巳写在勺内,写紧凑。 钟、叹,哈:都为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迟:半包围结构,第四笔为点。 闹:半包围结构,门里是市字,写时里面部分要写得紧凑。 1.抽生字卡片,指名读。 2.完成找找说说,看谁组的字最多。 钅十中=钟 门十口=问 口十欠=吹 口十合=哈 井十辶=进 门十市二闹 尺十辶=迟) 3.教师指名学生读读自己组的字,并用这个字组个词,加深记忆。 l.指名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闹钟将元元喊醒后,元元想再睡一分钟。) (板书:再睡一分钟) 2.齐读第1自然段。 重读一分钟,表现出一分钟的无足轻重。 1.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元元在路上遇到了什么事?) 2他是怎么说的? (板书: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主要板书计划: 送情报 ( ) 半截蜡烛 夫人快乐( ) (机智、勇敢) 儿子搬走( ) 爱国主义 为儿端走(成功)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表演课本剧朗读课文抄词 课外:练习册中P58三 第一课时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一、揭题: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 课文先写……接着写…… 然后写……最后……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音:蜡烛许诺遭到盯住琳琅满目楼梯摇曳强盗秘密厄运 虽然绝妙微弱绝密镇定 义:厄运:厄,困苦,灾难。困苦的遭遇。 厉声:声音严厉 从容:不慌不忙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三、指导分段朗读。 四、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朗读、思考课后练习4一、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词。
四、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
二、学习第1自然段。
三、学习第2自然段。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