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案> 七年级思想品德《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案(精选5篇)

七年级思想品德《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案(精选5篇)

时间:2025-11-03 13:34:02

七年级思想品德《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思想品德《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思想品德《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案(精选5篇)

七年级思想品德《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案 1

一、知识结构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求助有路法律是维护权益的最有力武器

非诉讼手段是维护权益的常用手段

敢打官司打官司是最有效的手段

诉讼的三种类型

善于斗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违法行为做斗争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机智勇敢,不能硬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保护自己的几种方法。

2能力目标。

(1)逐步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2)学会与他人合作,机智勇敢地面对不法行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增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2)树立法律保护意识,逐步形成善于斗争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探究式学习。其中,探究式学习的模式: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各组交流集体归纳教师指导整理归纳巩固反馈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调查学生的法律知识基础、存在的问题,归纳分类。

(2)准备相关案例,案例以问题方式呈现。

(3)制作教学课件,提供相关网站、相关法律书籍、资料等。

2学生准备。

(1)收集相关案例,提出问题。

(2)查阅相关法律书籍资料。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学校、家庭、社会对我们未成年人给予了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但是这些都是外界对我们的保护,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自我保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讲授新课

一、第二框: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板书】

同学们通过预习提出来不少问题,课前也收集了不少案例,我将同学们的案例和问题进行如下归类。

(一)出示案例

问题1:

一名学生发现一家照相馆的橱窗里,摆着自己的照片,她很吃惊,因为照像馆从来没有与她谈过这件事,她问我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肖像权?

问题2:

一名学生骑自行车去看电影。到了电影院门口,他把自行车锁好放在电影院门前的存车处,交了两角钱的存车费。看完电影去取车,发现车没有了。他不知如何是好。

问题3:

北京科技大学的学生田某完成学业,后被告知学校没有他的学籍,因此不能为其发毕业证书。这下他可慌了神儿。

问题4:

一名初三学生放学后,骑车回家,因天黑没有路灯,一不留神摔倒在正在施工的沟里,造成左手臂骨折。他想去找施工单位理论,妈妈说:“是你不小心,怪谁?”

问题5:

酷爱运动的陶陶自己到超市买了双运动鞋,谁料刚穿两天,鞋就开裂了。陶陶拿着超市的小票,要求退换。超市负责人以鞋已穿脏为由,不能换。陶陶失望极了。

问题6:

学生林林的父母离婚后,她与母亲一起生活。但是妈妈由于工厂效益不好下岗了,生活很困难,爸爸从来不给林林生活费。眼看着林林不能继续上学,同学们真想帮助她,可是能怎么办呢?

(二)小组讨论

面对同学们提出的这么多案例,我们今天集中讨论第5、6两个案例。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第一,帮助受害者解决困难的'办法有哪些?先采用什么办法?如果不行,还有什么办法?要注意选择方法的先后次序。

第二,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比比看哪组发言最精彩。

(三)各组交流

各组代表发言(略)。

(四)教师指导

将学生归纳的内容做适当调整,肯定学生的思路。

二、第一目:求助有路【板书】

途径:协商→调解→仲裁→诉讼【板书】

机构:消协、法律服务所、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板书】

这些机构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协调,解决问题。如果能够以协调的方式解决问题,省时省力,是最好的。

可以提供法律帮助的机构:(幻灯片)

法律服务所:写文书,出主意等。

律师事务所:处理法律事务、打官司、辩护等。

公证处:依据法律和事实证明合同、遗嘱、身份等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

法律援助中心:“弱者的保护神”。

当我们遇到法律困难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到相关的机构请求帮助,相信一定会得到满意的答复。

问题5可以用协商或调解的方法解决,通过商家或厂家为陶陶换一双新鞋。

问题6先协商、调解,不行就可以通过打官司来解决。

那么什么是打官司打官司有几种类型怎样打官司呢?

三、第二目:敢打官司【板书】

什么是打官司?打官司即诉讼,它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如果采取别的方式不能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就要使用诉讼手段,勇敢地到人民法院状告侵权者,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诉讼有哪几种类型?

诉讼有三种类型刑事诉讼: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的参与下,揭露、证实、惩罚犯罪的活动。

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参与

下,解决民事纠纷。

行政诉讼:“民告官”。

(一)案例介绍

案例一:被告人单某,自1993年6月起至1994年9月,连续盗用了20多个企业、事业单位停放在路旁的大小卡车28辆作为犯罪工具,到14个菜场和食品厂等单位盗窃20余次,共窃得猪肉、海鲜、蔬菜等副食品及食油、工业用铜、自行车等财物,价值人民币6000余元。

刑事诉讼

案例二:某校一名高中生,骑自行车去看电影。到了电影院门口,他把自行车锁好放在电影院门前的存车处,并向看车的阿姨交了两角钱的存车费,看完电影去取车,发现车没有了。他问看车的阿姨,阿姨说不知道。当即要求赔车,可是看车的阿姨却说,她不承担赔车的责任。于是他将看车人告上法庭。

民事诉讼

案例三:陆先生在为自己创办的公司取名时,以“资本家”三字为公司冠名,他的申请被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驳回。陆先生一纸诉状将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告上法庭。

行政诉讼

那么,应该怎样打官司?

民事诉讼基本程序: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递交民事起诉状被告应诉开庭审理法庭调查法庭调解法庭宣判等。

(二)学生讨论

讨论题:“到法院打官司,是不光彩的事。”

(三)教师归纳

此种观点是错误的。首先,打官司无所谓光彩不光彩。打官司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否则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也是对违法犯罪分子的纵容,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发展。打官司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

所以我们要敢打官司,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当然,打官司要经过一定司法程序,费时费力。如果能够协调解决,达成协议就无需打官司。

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向有关部门求助,调解不成可以打官司,其实我们更应该学会保护自己,尽量使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善于斗争,保护自己。

四、第三目:善于斗争【板书】

(一)小组活动

看谁最机智?教师提供几种情景,学生思考。

情境一:

一天放学,李智独自背着书包往家走。突然,身后有人说:“嘿,哥们儿,等会儿!”李智回头一看,是个陌生人。还没等他开口,陌生人就说:“最近哥们儿手头有点紧,借点钱用。”

假如此时你是李智,你会怎么办?

情境二:

一天,王超乘公共汽车去上学,车上人挺多,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座位,刚坐稳,突然发现一个穿着打扮很精神的男子,一只手拿着晨报,另一只手掏出一把小刀子,伸向一名女子的小提包……

(二)教师归纳

“猝然临之而不惊”,这是胆略与智慧的表现。在险境中,只要镇定,迅速调整自己的言行,定会化险为夷,保护自己。

对学生来讲,保护自己的性命最重要,因此要学会借助社会力量保护自己。我们是未成年人,应该受到社会的特殊保护,因此,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决不能硬拼。

当国家、集体、他人和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善于运用法律维权,要讲究智斗,力求在使自己不受伤亡的前提下,比较巧妙地或者借助社会力量将不法分子抓获。

请记住:保全自己最重要,先把钱给他,想办法脱身,然后机智巧妙地与之周旋,及时报警。无法脱身时,要大声呼救。

(三)小结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善于斗争?面对歹徒我们应该怎么办?

遇事一定要冷静,保全自己真聪明,

歹徒相貌记心中,时刻不忘“110”。

本课小结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1.求助有路

2.敢打官司

3.善于斗争

(四)巩固反馈,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类似的问题?或许同学们可以互相帮忙。

请上网查询朝阳区法律援助机构的地址及电话。

七年级思想品德《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案 2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法律保护意识。

2.增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能力目标:

1.逐步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2.学会与他人合作,机智勇敢地面对不法行为。

知识目标

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2。怎样于侵权行为作斗争。

教学难点:了解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

教学重点:善于斗争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收集、分析、展示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自学指导:

阅读教材p108-114填空

1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武器是________。

2____________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的常用的有效手段。

3.__________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________。

4.诉讼也称_______,通常分为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6违法犯罪分子往往是凶恶.狡猾的。我们在与其斗争时,既要______,又要_______。特别是在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不要__________,而要_________,尽量减少_____________,力求在保护______的前提下,巧妙地将不法分子抓获。

7与违法分子斗争的好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了解歹徒去向,及时____________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合作探究

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当个人权益受到侵犯时的不同选择”(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侵害时,要善于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框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活动1:仔细阅读P108的案例:13岁的女孩小芳要求上学遭到继父的拒绝。小组讨论:请你为小芳想想办法,怎样才能继续上学?(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小芳可通过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各方面反应问题,寻求帮助。这是我们维护合法权益常用的有效手段即非诉讼手段。

活动2:让一位学生讲述小苗的故事(教材p110),思考:对此谁应该负责任?”、“请你帮小苗想想办法,她怎样才能讨回公道?(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小结.)

打官司这一维权方式,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的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手段。

说一说:什么是诉讼?诉讼有几种类型?它们个自的含义是什么?

出示三则案例:

案例一:陆先生在为自己创办的公司取名时,以“资本家”三字为公司冠名,他的申请被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驳回。陆先生一纸诉状将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告上法庭。

案例二:被告人单某,自1993年6月起至1994年9月,连续盗用了20多个企业、事业单位停放在路旁的大小卡车28辆作为犯罪工具,到14个菜场和食品厂等单位盗窃20余次,共窃得猪肉、海鲜、蔬菜等副食品及食油、工业用铜、自行车等财物,价值人民币6000

案例三:某校一名高中生,骑自行车去看电影。到了电影院门口,他把自行车锁好放在电影院门前的存车处,并向看车的`阿姨交了两角钱的存车费,看完电影去取车,发现车没有了。他问看车的阿姨,阿姨说不知道。当即要求赔车,可是看车的阿姨却说,她不承担赔车的责任。于是他将看车人告上法庭。

辨一辨上述三则案例个属于哪种类型诉讼?

活动3:小小辩论赛以“打官司是光彩的/打官司是不光彩的”为主题进行辩论。(全班分成正反两大组,辩论,教师进行点评。)

出示案例:爸爸妈妈都到外地出差,留下正在读初中二年级的你独自在家。有一天放学回家,你正准备掏钥匙开门,却猛然发现门锁被撬,再仔细看,发现门是虚掩的,你探头朝屋内一望,发现屋里面有一个陌生人正在翻找…….想想看,这是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后自有发言,教师小结)

违法犯罪分子往往是狡猾的,青少年与其做斗争时,要讲究智斗,力求在免受伤亡的前提下,比较巧妙地或者借助社会力量将不法分子抓获。具体说一说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好方法有哪些?

活动4:与法同行

学生阅读课本114页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思考并交流:①“上游戏厅很正常,有时候需要舒缓放松一下。”这一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②“只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自己也不去侵犯别人的利益,他人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这一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③小芳同学可以采取哪些行动?(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课堂小结:你收获了什么?

课后作业:1.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通过哪些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什么是诉讼?诉讼包括哪几种类型?3青少年应该怎样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方法有哪些?

当堂训练:《善用法律保护自己》一、单项选择

1.社会是复杂的,未成年人难免会受到伤害。___是维护我们合法权益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一种手段,是保护我们权益的最后屏障( )

A.法律

B.到法律援助中心求助

C.诉讼

D.到律师事务所投诉

2.张某6年前借王某8000元钱,可到现在迟迟不还,还想“赖账”。王某迫于无耐将张某告上法庭。这属于___案件( )

①公诉 ②自诉 ③民事诉讼 ④行政诉讼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中学生刘洋在放学回家的公共汽车上,看见两个扒手在偷乘客的钱包。刘洋没有直接喊抓小偷,而是装作肚子疼请求司机将她送往就近医院(附近有派出所),然后悄悄告诉司机实际情况。司机以送刘洋去医院为由,直接将车开到了派出所。这表明刘洋

①胆小怕事,不敢见义勇为 ②机智勇敢,善于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 ③缺乏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④法律意识强,具有较强的责任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④

4.2002年3月24日,到西安打工的四川人彭文军,因为夜里到几个浙江人的香菇棚偷香菇,被发现后遭到这几个浙江人的殴打。后来,彭文军接连被这几个浙江人敲诈。无奈,彭文军到派出所报案,最终这几个原来是受害者的浙江人被逮捕。这告诉我们( )

①公民受到非法侵害后要勇敢地报案 ②公民受到非法侵害后不能采取非法手段进行报复 ③公民受到非法侵害后应该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④公民受到非法侵害后可以用任何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简要回答

5.因为一句玩笑,七年级学生刘某将赵某的眼睛打伤,并花掉医药费等1358元。赵某的父母打算通过法律手段为孩子讨回公道。他们可以怎样做呢?

6.社会青年张某在学校附近拦住一位同学,强行向该同学索要50元“保护费”。正巧你在此路过遇见此事,你会怎么做呢?

阅读理解

三、材料分析

7.中学生魏某在上学的路上被一辆汽车撞倒,造成右腿骨折、自行车被撞烂。魏某父母闻讯后赶到现场,将儿子送往医院。肇事司机贾某要求将此事与魏某父母私了,答应承担治疗等一切费用,并替魏某交了住院押金5000元。见此情景,魏某父母也同意了私了。两个月后,魏某出院,共花去各种费用37258元。当魏某父母要求贾某兑现诺言时,贾某见数额太大,只同意承担一半的费用。结果,双方争执不休。魏某及其父母盛怒之下将贾某打伤,贾某一纸诉状将魏某及其父母推上了被告席。

(1)我们维护权益的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

(2)贾某状告魏某及其家人的诉讼类型是哪一种?

(3)魏某为什么维权不成反成被告?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

七年级思想品德《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了解遗产继承、法定继承、遗嘱继承的含义和不同,了解遗产的内容、法定继承的范围、遗嘱继承的法定条件。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遗产的内容、法定继承的范围、遗嘱继承的法定条件。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公民的什么样的财产受法律的保护?

财产所有权的定义是什么?

导入新课

我们每人都有生老病死,不管你生前的财产是多是少;不管你是否愿意,

都有一个死后财产的“处分”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一下与之有关的知识。

二、公民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受法律保护(板书)

1.什么是遗产继承(板书)

请学生看书并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制订遗产继承法的目的是什么?继承人和被继承人指的是谁?继承权是指什么?遗产继承包括什么?

(同学们一边回答问题,教师一边带领同学们画出书上的正确答案。)

2.遗产继承的方式(板书)

首先,请学生们看书并找出遗产继承方式的正确答案。

(1)法定继承(板书)

请学生们看书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什么是法定继承?

②继承人的范围及继承的顺序是什么?

③遗产分配的原则是什么?

(同学们一边回答,教师一边带领同学们画出书上的正确答案。)

请同学们看书第51页的“议一议”。

(教师总结:张某的一儿一女及他的姐姐均有继承张某遗产的权利。因张某的姐姐和张某一起生活。)

请同学们看书的第51页的“想一想”。

这样做不合法,依据继承法的遗产分配原则,一般情况下,公民李某的遗产,应当由其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均等分配。特殊情况下,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但是,不让出嫁的女儿继承遗产的“习惯”是不合法的。

(2)遗嘱继承(板书)

让同学们看书并回答问题:

①什么是遗嘱继承?

②遗嘱继承必需具备的法定条件是什么?

③遗嘱继承是否继承顺序的限制?

(同学们一边回答,教师一边带领同学们画出书上的正确答案。)

请同学们听案例并结合案例的内容讨论下面的问题:

郑州张方的父亲于1998年7月6日突发脑溢血死亡。在清理父亲的遗物时,张方发现有一张1994年10月7日在工商银行的定期5年的5万元存款单。因母亲已于前年不幸病故,家中只有他和妹妹俩人。他们商定由张方持存单到银行办理过户和存款手续。但工商银行以他的手续不合法为由,拒绝给他取款,也不办理存单的过户。

请问:银行这样做对吗?张方和妹妹应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银行的做法是正确的。首先,存款人死亡后,即产生继承问题,也就是要根据存款人生前立的遗嘱或依照《继承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将属于被继承人(存款人)的个人财产予以分割。只有依法取得继承该笔存款的人,方有权要求银行办理存款的提取和过户手续。其次,因为取款时,合法的继承人需要有能证明自己合法取款的证明,才能从银行取得该存款的'所有权。

张方和妹妹应取得证明自己合法拥有该存款的证明。该证明的产生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公证。存款人死亡后,合法继承人可以向当地公证处申请办理继承权证明书,这时需要遗嘱、继承人的身份证明(身份证和户口本)、存款人的死亡证明等。银行凭公证处办的继承权证明书,办理存款过户或支付手续。二是在对该存款的争议或是在尚未设立公证机关的地方,继承人向当地人民法院提交民事诉讼,请求法院就存款人死亡后的继承问题进行审理,做出对该笔款处理的法律文书。

(提问)张方的父亲有遗嘱或没有遗嘱,张方及妹妹继承则分别属于遗产继承的哪一种方式?

巩固新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也要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

七年级思想品德《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案 4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公民作为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案例;能够依法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享有的合法权益,并积极同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以及不履行消费者法定义务的行为作斗争。

(3)思想觉悟目标:增强作为消费者的权利义务观念,正确行使消费者的权利,自觉履行消费者的法定义务。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消费者享有的权利”,既是本框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

(2)“消费者要依法维权,以及解决消费争议的途径”,是本框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设计构思

1、基本设想:

(1)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既要挖掘出教材内容的内在涵义和各个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又要充分利用教材小字部分的案例、辅助图片和小资料栏目。

(2)积极推动和引导学生参与。运用课前搜集案例、课中自学、讨论、思考回答、课后踪迹、练习等多种方式,推动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注重学以致用,培养探究意识。在教材知识学习完了以后,利用最近发生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究。

(4)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体现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2、教学用具:多媒体

3、课前准备:学生搜集1-2则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案例,教师进行分类评议,并选取3则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进入新课之前,我想请同学们协助我进行一个调查。

(投影)假如你购买了一本《智慧背囊》,回家后发现里面缺页,也就是一部分内容没有。当你去要求书店老板更换时,书店老板拒绝更换,你会选择以下哪种处理方式?

A、自认倒霉,下次不到这里来买书了

B、同他讲道理,坚决要求更换

c、向工商局举报

D、找几个朋友把老板打一顿,然后要求更换

E、

(分别统计选择各项的人数,并指几名代表说明理由。)

那么,从法律角度来说,哪些处理方式是可取的、合法的?又有哪些相关理由是符合法律要求的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课题)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学习新课】

1、自读、思考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思考题”预习本框内容。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⑴消费者享有的权利有哪些?

⑵我国建立了哪些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组织机构?

⑶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怎么办?

消费者与经营者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时,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

⑷公民作为消费者,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哪些法定的义务?

2、消费者享有的权利

请大家观察课本第41页的漫画。漫画中的“你”指谁?(消费者)“毁你”、“宰你”、“蒙你”、“害你”、“骗你”、“坑你”,所表明的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我来保护你”中的“我”是谁?(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法)

(师)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国专门制定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法》。那么,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法规定了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

(生)略

(多媒体展示:消费者享有的权利)

(师)请看消费者享有的第(1)项权利:保障安全权。它的`含义是: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例如:“我来保护你”的漫画中,这位女士本来希望美容,结果却被经营者弄得毁了容,经营者的行为就侵犯了这位女士的保障安全权。

在这里,我先给大家讲了“保障安全权”的含义,再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权利。下面,把全班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同学针对一项权利,讨论它的含义,并举例子说明。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位代表,说明该项权利的含义,并举一个例子说明。

(学生讨论)

(各组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允许其他学生补充;个别组没有代表发言的,由教师说明。)

(师)对于消费者享有的权利,大家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现在用2分钟时间,请大家快速记忆这九项权利。

(指名背诵)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漫画,大家区分一下漫画中的经营者侵犯了消费者的什么权利?

(多媒体展示漫画,学生自由作答,教师引导评价。)

3、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组织机构

(师)在商品服务市场上,经营者往往处于经济上的优势地位,而消费者则往往处于劣势,其合法权益容易受到经营者的侵害。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国依法建立了哪些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组织机构?

(生)略

(师)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把这些组织机构概括出来。

(生)略

(师)课本第42页和43页的图片,分别体现的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哪一机构?

(生)略

4、消费者要依法维权以及解决消费争议的途径

(师)有了上述组织机构的保障,消费者并不是可以高枕无忧了。除了上述组织机构保障以外,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消费者应该怎么做?

(生)略

(师)对此,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哪些具体的规定?

(生)略

(师)现在,我读几则大家搜集的比较好的案例,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分析略)

(师)在上述案例中,许多消费者与经营者发生了消费争议。消费者和经营者发生了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

(生)略

(师)(指名读第44页两则小字案例)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两则案例中的消费争议,分别是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的?

5、消费者必须履行法定的义务

(师)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消费者依法享有合法权益,国家建立组织机构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消费者也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另一方面,消费者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必须履行法定的义务。消费者有哪些必须履行的义务?

(生)略

6、案例深化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对于课前我们进行的调查,相信大家已经有了正确的答案。为了加深对刚才所学知识的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关注今年在我国产生重大影响的“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

(多媒体展示)

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

(一)“空壳奶粉”喂死婴儿

在安徽阜阳的农村,从去年开始,有100多名婴儿陆续患上了一种怪病。本来健康出生的孩子,在喂养期间,开始变得四肢短小,身体瘦弱,尤其是婴儿的脑袋显得偏大。当地人称这些孩子为大头娃娃。现在阜阳已经有8名婴儿,因为这种怪病而夭折。而令人意外的是,导致这些婴儿身患重病甚至夺去他们生命的竟然是他们每天都必须食用的食品——奶粉。

根据阜阳市产品质量监督所出示的检验报告,这些婴儿平日所食用的奶粉蛋白质含量仅为1%,而根据我国现行的产品质量标准,0-6个月的婴儿奶粉蛋白质含量应为12-18%。这些奶粉被人们称为“空壳奶粉”。

(二)“黑心”商家制售假冒奶粉

阜阳市疾控部门收到13位患儿家长送检的13种奶粉,经检验全部不合格。

七年级思想品德《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教案 5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依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能够自觉地尊重他人。

(2)学会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增强尊重别人隐私的法律意识。

2.能力

(1)初步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观察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和问题,增强识别非法侵犯公民人格尊严的能力。

(2)培养初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人格尊严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知识

(1)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2)懂得法律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学习重点:法律保护我们的个人隐私。

学习难点:如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尊重他人的隐私权。

学习流程:

环节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遇到以下情况你会怎样做?

(1)、照相馆未经你的同意,把你的'艺术照张贴在橱窗里。;

(2)、某同学诬告你考试作弊。;

(3)、因一次小错误,班主任撤消你的“三好学生”荣誉。;

(4)、同学违反了纪律,却填了你的姓名。

环节二自主学习

1.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后,联系课本材料、案例、相关链接和实际生活自学,对不明确问题进行讨论,解决以下知识点。

(1)人格尊严包含的内容有哪些?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2)青少年怎样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3)公民隐私权的含义,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

(4)青少年怎样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2.展示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回答发现的问题。

环节三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1.生活中的小故事

李小乐最近非常烦恼,他跟爸爸闹着要转学。原来,小乐天生左腿有点瘸,班里有几个同学给他起了个绰号“铁拐李”,刚开始,小乐没感觉到什么,可叫得同学多了,小乐的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整天闷闷不乐,少言寡语。

假如你是小乐的同学,你怎样帮他摆脱烦恼?

(1).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讨论解决。

(2)。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同学的隐私权受到了侵害,当你的隐私权受到侵害时,你应怎样做?

2.小记者采访:

(1)、你的信件被老师扣留或被同学偷看。

(2)、妈妈偷看了你的日记。

(3)、同学背后散布或议论你的缺点。

3.小品表演

下面请看这幕生活小短剧:

(三名同学表演小品)

小红:小云又来信了。我们打开看看写了什么。

小英:这样做不太好吧?

小红:没问题。我们可是好朋友,平时无话不谈的。

小红打开信件阅读。

小云:小红,你们在干什么呢?!

小红:你的来信

小云:(很生气地样子,一把抢过信件)你怎么又看我的信

小红:哼!还是好朋友呢?看一看有什么了不起。

你怎样看待剧中小红的行为?

环节四课堂小结

1、公民的不受非法侵害,不受非法侮辱、不受非法剥夺、不受他人侵害

2、公民的隐私主要包括:个人的 、 、 、 、 。

3.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的个人隐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