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案> 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精选3套)

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精选3套)

时间:2025-10-23 21:00:03

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精选3套)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试题,借助试题可以对一个人进行全方位的考核。那么问题来了,一份好的试题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精选3套)

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 1

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l9题20分,第20题5分。第21题15分,共40分)

下面是某教师的教学实录(节选)。阅读并完成第19题。

师:同学们有没有较长时间,比如三五天,十天八天的离开过家、离开过父母?

生1:有。

师:什么时候?

生l:去年暑假去青岛我姑姑家住过十几天。

师:你想家了吗?

生1:刚开始没想家,原打算多住些日子,后来想家,想爸爸妈妈了,就回来了。

师:想家时是什么感受?

生1:心里空荡荡的,掉了魂似的,特难受。

生2:我想家时老担心家里会出什么事,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坐立不安”。

生3:我想家时什么都没心思去干,挺烦的。

师:是呀,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也有想家的时候。10年前,老师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便是我想家的时候,想念家中年迈的双亲,想念房前屋后的小树”…家中的点点滴滴都成了我

心头的牵挂,我也因此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当心中那种想家念家的痛楚无以言表时,我就对着窗外的夜空默诵一首我喜欢的短诗——《想家的心情》。同学们有兴趣听吗?

生:有。

师:老师就给大家朗诵这首诗。(课件展示诗歌,教师配乐朗诵)

想家的心情

王慧敏

异乡的天空/我是断线的风筝/异乡的水面/我是无根的浮萍/畀乡的夜晚/月亮很瘦/如何也装不下/想家的心情/异乡的人群中/家是一团火/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师:想家的心情,谁也说不清,但想家的时候,我们可以拿起电话问候一声平安,可以坐上汽车常回家看看。可是啊——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在外的游子呢?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之隔而长期不得一见的亲人呢?他们才真正称得上愁,称得上痛啊!台湾,这个太陆的游子,因为我们共知的原因一直在海中孤零零的飘荡,台湾人民有家难归,亲情难叙。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蓉的同题异作——《乡愁》,听一听两位台湾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唤!

(教师板书课题)

师:学习这两首诗,我们要品味诗歌的感情,分析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结构上的妙处。先听老师采朗诵课文,听完后,说说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谈谈你的感受,老师更喜欢能提出疑问的同学,哪怕是一个不理解的字和词。感受和疑问没有标准答案,我们看哪位同学谈的感受多,提的疑问多。

(教师配乐朗诵,课件展示诗歌)

师:准备好的同学可以站起来发表你的意见。

生1:我喜欢余光中的《乡愁》,我觉得诗人的思乡情表达得很真切。

生2:我喜欢席慕蓉的《乡愁》,相比之下,我认为这首诗的意境更美。

生3:这两首诗我都喜欢。我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故乡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师:老师认为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哪位同学帮助解答?

生4:我认为月圆之时也是人们团圆的时候,笛声也总在这个时候响起。

生3:月亮弯的时候不行吗?

生4:不管圆月还是弯月,诗人是借月抒情。

师:对,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抒情物,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白居易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诗人无不是望月有感,借月亮抒发自己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生5:我的疑问在第一首诗中,我不明白乡愁和“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6:“没有年轮的树”并不存在。

师:疑问先提到这里,大家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有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有些问题需要边分析课文边解决。

师:余光中的《乡愁》抒发的是什么情感?(课件展示诗歌)

生: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忧愁。

师:这种情感看得见么?

生:看不见。

师: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表达得具体,就要借助于意象,意象也就是诗中的形象。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中借助了哪些形象的事物?

生:这首诗中借助的形象事物有“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教师板书)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疑问,乡愁和这些形象之间有什么联系?我们先从第一个形象——“邮票”并始,为什么把乡愁比作“邮票”?欢迎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儿子在外想家了,就给母亲写信,然后通过邮票邮寄给母亲。

师:装进信封的仅仅是那几页信纸么?

生:还有对家、对母亲的思念。

师:是呀,在外求学的儿子把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装进信封,一枚小小的邮票把母子连在一起。俗话说:“儿女情长,父母恩深,爱重如山,血浓于水。”不管相隔万水千山,母子间总有一条剪不断的线,那就是亲情。

朗读时,要把这份亲情,把儿子对母亲的思念读出来。请你读一下第一小节。

(学生l读)

师:你觉得自己的朗读能包含这份感情吗?

生1:还可以吧!

师:(问另一个学生)你认为呢?

生2:我认为还缺了点什么。

师:请你试着把缺了的东西读出来,好吗?

(学生2读)

师:读得很有感情。你跟大家说说,你读这节诗时的感受。

生:我读这节诗时好像就看到妈妈为我忙碌、送我出门的身影。想刘妈妈对我的惦念和牵挂,心里热热的。

师:是的,要读出这份亲情,这份惦念,就要从心里发音,而不堤用嘴去读。老师读这节诗时,仿佛就看到自己的母亲站在很远很远的那头,在初冬的风里翘首企盼,盼着鸿雁传书,盼着远方的孩子归来。听老师朗读这节诗。

(教师读,指名学生读)

师:哪位同学比较喜欢“船票”这个意象?你对“船票”怎么理解?

生:诗人结婚后,可能夫妻分居两地吧?

生:诗人回家可能经常乘船,连接诗人和新娘的就是船票了。

师:分析得很有道理。据我所知啊,诗人余光中是先成家,后立业。成亲以后便外出求学谋职。回家探亲总要乘船,诗人便将爱情的愁绪寄托到船票上。这时候的'乡愁除了对母亲的思念,还有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这窄窄的船票上便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爱情。让我们边读边领会这份情感。

(学生齐读)

师:第三节中的“坟墓”与前两节相比在气氛上有什么不同?

生1:多了些悲凉。

生2:前两节是生者对生者的思念,这一节是生者与死者的诀别。

师:的确是这样。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面对亲人的离去,这种生离死别更让人心痛,可谓撕心裂肺般的疼啊!“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乡愁之强烈,怎不震撼人心?

师:想想看,还有哪些具体的物象,哪位同学能再为乡愁打个比方?

(学生思考后发言)

生:乡愁是故乡的小路,弯弯曲曲望不到尽头。

生: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总也理不出头绪。

生:乡愁是雨中的泡桐——

师:你的句子启发了老师,我再给你接上一句,借用李清照的词“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乡愁是窗前的风铃,叮叮当当,令人心伤。

生:乡愁是雨中的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生:乡愁是一枚青橄榄。涩涩的,却有挥之不去的滋味。

生:乡愁是秋天的落叶.飘飘悠悠,飘到何时愁方休。

问题:

19.请根据以教学实录,对该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至少从两方面)。(20分)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20、21题。

温暖

①南方的冬天,印象中都是较温暖的,可是今年,气温却一下降到了大约零下3到7度。零下7度对早已习惯于天寒地冻的北方人来说,算不了什么,对于我们这些天天沐浴在阳光中的南方

人.可是个巨大的考验。

②星期五放学后,我照例等着值日生干完活锁门。大家都穿得跟棉花球似的,可是冷气还是

“忽忽”地从脖子缝往里钻。洒水的同学缩着脖子,哆哆嗦嗦地摇着水壶,手冻得发紫。

③我把两手插入口袋,脖子竖了起来,希望能挡一些寒气,不过无极于事,只给我一点儿心理上的安慰罢了。我皱着眉头,一个劲地咒骂着该死的天气,想起了家,也许妈妈早已准备一切了。我恨艮不得立刻就飞回家。

④好不容易锁了门,我的双腿像安了螺旋浆似的往家赶,不管冷风吹在脸上刀割似的痛。

⑤我眯着眼睛,三步并做两步奔回了家。“叮咚,您好,请开门…”我按响了门铃,急切地等着门开。

⑥“嘎吱”门开了,妈妈笑眯眯地把我的书包接了过去,我转身关了门。家里开着暖气,一股暖流迎面扑来.椅子前放着一双刚用取暖器暖过的“窝窝鞋”,取暖器柔和的黄光映照着“窝窝鞋”,“窝窝鞋”上的大猩猩似乎也在欢迎我回家。妈妈在厨房里烧菜,不时传来“哧啦哧啦”的炒菜声。客厅墙上的壁毯上的女神,依旧托着生命的宝瓶。一切都是那么平常,可在这严冬的夜晚,让我感到无比的温馨。

⑦我走进自己的房间,妈妈紧跟着也跑了进来,帮我把空调打开了。她走到门口,转过身来,不放心地叮咛了一句:“这个天气容易感冒,要多喝点热水。”完后,她又皱皱眉头:“算了,还是我帮你倒吧!”不多一会儿,她笑盈盈地捧着杯热气腾腾的白开水过来了,放在我桌上:“喝吧!”“等一下。”“不行,现在就喝!”妈妈佯做生气,瞪着我。

⑧我捧着热气腾腾的水杯想,有人说家是人给自己造的一个牢笼。我不同意,我认为家是你

遇到困难危险时的避风港。他能在你绝望的时候,给你信心和力量,能在你失意的时候,送来温暖与温馨。也许个人的感觉不同吧,但是我在家的感觉是温暖的。

问题:

20.请从第③④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①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5分)

21.请点评这篇学生习作。(15分)

参考答案:

19.【参考答案】

(1)这堂课注重了情感教学,整堂课的感情氛围酿造非常到位。教师首先用谈话法调动学生的情感:然后配乐朗诵王慧敏《想家的心情》这首小诗,这样在多次铺设的基础上点出:“我们想家的时候可以坐上车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的游子呢,他们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探,那才是真正的疼啊!”这个导入看似长了点,但一点也不显累赘。再加上思乡曲的配音渲染,使整堂课的基调都沉浸在浓浓的思乡情感中。

(2)突出体现了探究、创新的特点。在老师范读、学生自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老师没有灌输学生什么,也没有照搬教参限制学生思维,而是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做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诗歌意象后,要求学生也为乡愁打一比方.仿说一个句子,即找一个意象,这个环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实录上来看,学生的想象力令人钦佩。

20.【参考答案】

第③段,“无极予事”改为“无济于事”;第④段,“螺旋浆”改为“螺旋桨”。

第①段中的病句:气温却一下降到了大约零下3到7度。

修改:气温却一下降到了零下3到7度。

21.【参考答案】

温暖是什么?本文的小作者说,是在寒冷的天气回到家时,一双取暖器暖过的“窝窝鞋”、厨房里“哧啦哧啦”的炒菜声和一杯热气腾腾的白开水。小作者这种留心生活细节、感受生活真情的好习惯,是写出好作文的基础。

作文的第一段显得多余,不如在后面的描述中用事实充分表现。末段的思考立意有些

散乱,可以从前文的内容上延伸思考下去:家的温暖是什么?是亲情,是爱,是“我”内心体验到的愉悦。这样,主题才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 2

教学实践部分

一、是非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语文教学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2、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

3、“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是第三学段的识字目标。( )

4、“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是第二学段的习作目标。( )

5、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小学各年级的教学重点。( )

6、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

7、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

8、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

9、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 )

10、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

二、问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请简要阐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5分)

2、语文教学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请举例说明。(5分)

3、请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怎样才能成长为一名专家型教师。(5分)

4、你平时读过哪些教育教学刊物或专著?它对你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

三、分析题(9分)

下面是《坐井观天》课堂实录的一个片段。请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加以分析评点。

师:小鸟和青蛙谁说得对?

生甲:小鸟说的对。

生乙:我反对,我认为青蛙说得对。

生丙:他们说得都对。

(众生哗然。师若有所思,片刻停顿之后,即向学生投以赞许的目光。)

师:大家都有各自的看法,很好。如果能把理由说出来,那就更好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生甲:(迫不及待)小鸟说得对,因为天确实大得很。

生乙:(胸有成竹)青蛙说得对,因为他在井底,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它说得是实话,也没错。

生丙:(按捺不住)他们都把各自看到的真实情况说出来了,都很诚实,应该都对。

师:(点头肯定,竖起大拇指)好!几位同学都谈出了各自的见解和感受,说得都有道理。大家再想想,假如青蛙跳出井口,他还想到什么,说些什么?大家讨论讨论,看谁想得好,说得棒。

(学生各抒己见,兴趣盎然。)

四、教学设计。(10分)

请依据新课程理论,对《爸爸的咳嗽》这篇课文进行教学设计。(50 分)

《爸爸的咳嗽》:

自从我家搬进新居以后,不知怎的,爸爸得了一种奇怪的咳嗽病——有时咳得厉害,有时咳得轻些,有时却又像没病似的。

后来我发现,每当我家朝南的窗户打开,东南风吹进来时,爸爸就咳得厉害。难道爸爸咳嗽 和东南风有关系吗?我悄悄地记着观察日记:

2月22日 阴天 北风 不咳嗽

3月8 日 晴天 东南风 咳嗽厉害

3月10日 雨天 北风 咳嗽轻了

4月19日 多云 南风 有点儿咳嗽

4月21日 阴有雨 北风 不咳嗽

4月22日 晴转多云 南风 有点儿咳嗽

5月 1 日 晴天 东南风 咳嗽厉害

啊,果然如此!

有个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到奶奶家去。走出家门不远,一阵东南风吹来,我们闻到一股呛人的气味,爸爸突然咳嗽起来。我抬头一望,远处硫酸厂的烟囱冒出的烟气正随风飘来。我猜测着,爸爸的咳嗽,大概就是这烟气造成的吧?

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医生伯伯。他说,爸爸得的是过敏性支气管炎。硫酸厂排出的是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对二氧化硫过敏的人,一闻到它,咽喉就过敏,引起咳嗽。爸爸就是对二氧化硫过敏的人。我为替爸爸找到了病因而高兴。

从此,只要刮东南风,我就把朝南的窗户关紧。这样,爸爸就不咳嗽了。但是,我多么希望治理好环境污染,就是开着窗户,爸爸也不咳嗽呀!

教师资格证《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 3

一、 填空

1、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 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五条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3、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

4、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5、 阅读教学是(学生 )、( 教师 )、(文本 )之间对话的过程。

6、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7、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8、 写作教学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

9、 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10、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11、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12、语文课程评价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应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3、写作要求:作文一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14、课标要求应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能力。

15、课程总目标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第四阶段要求课外阅读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二、判断

1、 语文能力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3、 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背诵,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游览。 (×)

4、 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5、 综合性学习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活动中的自主态度和参与程度。(×)

三、选择

1、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C )的整体提高。

A、语文知识B、语文能力C、语文素养

2、(A )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A、学生 B、教师 C、学生和教师

3、阅读是学生的(A )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

A、个性化 B、整体化 C、综合化

4、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B )、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A、学习态度B、学习方式 C、学习目的

5、苏霍姆林斯基主要的教育思想是( B )

A、建构主义理论; B、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论;

C、 多元智能理论;

三、根据第四学段对阅读目标的要求连线。(10分)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 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古代诗词 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 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阅读科技作品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理解基本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 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 精神和科学思想

四、简答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力的语文课程。

2、你是怎样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答: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用适应实际需要的训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3、你在教学中是怎样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 答: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思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