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案> 纪念青年节《五四爱国运动》教案设计

纪念青年节《五四爱国运动》教案设计

时间:2025-11-03 13:20:02

纪念青年节《五四爱国运动》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纪念青年节《五四爱国运动》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纪念青年节《五四爱国运动》教案设计

纪念青年节《五四爱国运动》教案设计 1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

1、重视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特有功能,关注学生情感教育,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及其爱国主义教育。

2、强调学生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养成,关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促使历史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3、探索新的评价机制,力图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二、课程目标的设计

(一)知识目标

1、熟悉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记忆五四运动的口号,理解"五四运动"精神。

2、通过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认识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方法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成为探究者和知识创造者:

1、自主学习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提高阅读有关信息的能力,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2、合作学习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锻炼思维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探究学习能力~通过让学生自觉参与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其探寻未知事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对五四运动的学习,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内容的'分析

课标的内容: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课知识重点是五四运动的史实,应包括发生的背景、运动的过程和运动的影响。认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是对五四运动的价值评判,由此应感受对民族精神的觉醒对一个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

四、教学对象的分析

1、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五四运动也是重点,学生对此应有较深刻的印象。

3、已经有部分同学加入了共青团,对"五四"的含义已经有了思想上的认识。

4、学生的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烈。

五、教学资源

1、教材(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四章18课)

2、文字材料(书籍,报刊,期刊)及其音像资料(电影《我的1919》等)。

六、教学环境和辅助工具

多媒体教室、自制的powerpoint课件。

纪念青年节《五四爱国运动》教案设计 2

一、基础知识目标: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标志;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基本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巴黎和会对中国问题的无理决定;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

二、思想教育目标:

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能力培养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关系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互相影响的辩证关系认识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为什么说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板书设计:

第24课

一、新文化运动

1.兴起的背景

2.兴起的标志

3.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4.代表人物

5.历史意义

6.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二、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

2.五四运动的爆发——1919年5月4日

3.“六三”后五四运动进入新阶段——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4.五四爱国运动的初步胜利

5.历史意义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五月四日是中国的什么节日呢?(五四青年节)

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起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这场爱国运动先声——新文化运动,则如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风,唤醒了人们的沉睡的思想,促进了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觉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民族命运飘摇的岁月,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年代。

讲授新课:

问:辛亥革命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成果,同北洋军阀进行了哪些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这些都是政治领域里的斗争,政治领域里的斗争必然要放映在思想领域里。新文化运动就是当时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思想领域里同封建势力的斗争。

(板书)1.新文化运动

任何一场运动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都是源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看书,范文,课本正文的第一段及小字部分)

(板书)2.兴起的原因

一方面,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之后,在政治上大搞独裁统治,进而复辟帝制,为其复辟帝制服务,极力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另一方面,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破坏辛亥革命的同时,在思想文化上也支持袁世凯的尊孔复古政策,这更助长了袁世凯的反动气焰。

在这两股反动势力的推动之下,一时间复古思想到处泛滥,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不能容忍这种局面,于是就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板书)3.兴起的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号召青年们从消极、保守、退缩、闭塞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树立其积极、向上、进取、求实、科学的精神,向腐朽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了,其后,《青年杂志》又改为《新青年》。《新青年》发表了大量的宣传新思想的文章,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这场新文化运动究竟想向人们宣扬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新文化运动的这样内容。

(板书)4. 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民主,又称为德先生(Democracy),指的是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以法国为榜样,反对君主专制和军阀独裁,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科学,又称(Science),指自然科学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树立起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这样内容,是新文化运动两面最光辉的旗帜。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指的是以三纲五常(三纲指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为中心的孔孟之道的儒家伦理学说。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学是指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结合起来的文学。这些思想的传播与一批杰出的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是分不开的。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相关的小字部分,找到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主要主张。

和同学一起总结。

那么,这场伟大的思想活动有何意义呢?

(板书)5.历史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2)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方面指出新文化运动对当时思想界的意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纪念青年节《五四爱国运动》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掌握新文化背景、主要内容、评价。

②培养学生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②通过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分组学习,讨论,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历史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进步;历史的进步是大势所趋,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代代人不断的探索、努力。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突破方法:阅读教材、引入材料、问题探究

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突破方法:情景创设、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观察《讲坛上的教授》

设问:

你熟悉或了解图片中的哪些人物?

这场有众多学者的运动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运动,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该怎样来看待呢?

重温历史:观看影视资料,概要了解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代表人物、指导思想和运动中心。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合作探究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灯片展示:《不合时宜现象一》、《不合时宜现象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归纳小结: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政治上:辛亥革命失败,北洋军阀专制独裁,列强加紧侵略。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

思想上:

1)西方启蒙思想不断传入中国;

2)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合作探究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内容

灯片展示:鲁迅及作品《药》《狂人日记》片段、陈独秀有关德先生和赛先生言论、场景《陈烈女之死》、漫画《靠不住》、胡适作词《兰花草》、胡适与陈独秀有关新文学的言论

归纳小结: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核心)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合作探究三: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灯片展示:三则材料

辩论:新文化运动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归纳小结:新文化运动的评价(从性质、进步性、局限性三方面评价)

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灯片展示:《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提问:十月革命是怎么回事?

教师点拨并简要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课堂小结: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思想领域先后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等新的思想潮流。请概括这几种思潮的.基本主张及各派领袖们所进行的社会实践。

学生朗诵:《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群激情洋溢的人物》

课堂练习:略

整体意图:

创设情景是为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是让学生有意识地培养与他人之间的合作精神,在探究的氛围中感受师生之间的和谐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自主归纳是让学生自我评价反思,实践形成知识纳入自己的系统中,学生不断的进行体验,感悟,经历,认知,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材教学功能得到开发,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法学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体验,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史料教学,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治学方法和感悟历史的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理解、欣赏他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