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案> 《长相思》教学设计(通用6篇)

《长相思》教学设计(通用6篇)

时间:2025-11-03 13:05:01

《长相思》教学设计(通用6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相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相思》教学设计(通用6篇)

《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1

教材解析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诗,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词的上阙记叙长途跋涉,远离故乡的情状。下阙描绘行程中的夜景,风雪之声将梦境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设计意图

纳兰性德是位清朝的词人,离孩子很远,加上他自己内心的追求与无法改变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他内心细腻又多愁善感,这样复杂的情感,孩子更难理解。我主要从读准词、读懂词、感受情感、读懂作者内心几个方面展开教学,每个环节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推进。第一读——读准,第二读——读出节奏感和韵味,第三读——读懂这首词讲的是什么。在不断的朗读中去理解词意,感受情感。我个人会觉得在理解词意这点是我这堂课做比较好的。在理解词意上,我希望不影响诗词的意境,从景物到整体,想象词中的画面,想象词以外的画面——故园。最后辅以纳兰性德的生平简介,引导学生理解纳兰性德的不得不离别的无奈、痛心。课堂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营造离别、伤感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

教学目标

1、认识“榆、畔、聒”等三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

2、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背诵词。

3、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词人的思绪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今天想跟大家聊一聊乡愁这一永恒的话题。请跟我一起读几句诗吧!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岑参说——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乡愁是那一句句向家人报平安的话语;李益说——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乡愁的听到芦管声后那一个个眺望故乡的身影。这堂课,我们将走进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看看他眼中的乡愁是什么样的。

2、《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3、现在,请大家朗读《长相思》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每个字音,争取念得字正腔圆。第二遍努力把词句读通顺,注意停顿。

二、读准《长相思》

请生读词,师相机引导。

(1)“更”字读得很准确,第一声,古时一晚上五更,每更约两小时。“聒”是个生字,本来指的是声音吵闹,在这里指风雪声。

(2)他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一句时,停顿停得好!他是怎么停的?(你们听得很认真)

(3)读古诗词,我们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得有节奏,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课题“长相思”,怎样才能读出韵味来?(我仿佛感受到了你内心中无尽的愁绪,你已经走进纳兰性德的心了)我们模仿这两位同学,带着这种韵味,齐读《长相思》。

三、读懂《长相思》

1.字正腔圆,停顿有序,感情真切!现在请大家结合书后的注释,想想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引导——远行。词人为什么会远行呢?看了他的简介,你会有所明白。

在出塞的路上,他见到了许多景色,请大家默读《长相思》,找找词中出现哪些景象。

(点击幻灯片)他走过了山,走过了水,每走一程,都意味着离家乡更远了。但是他只能前行,向着哪里前行?(点击幻灯片)——身向榆关那畔行。榆关是什么地方?——天下第一关山海关。路途遥远,到了晚上他们住在哪里?(幻灯片)——营帐。怎么形容营帐的?——夜深千帐灯。这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在这个晚上,他们过得顺利吗?——不顺利,遇到了风雪。(播放风雪声)风雪声烦扰着他,让他睡不着觉,入不了梦,他说——聒碎乡心梦不成。而在他的故园里,有这样的风雪声烦扰着他吗?——没有。他说:故园无此声。

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为我们说一说这首词所描写的画面?

老师有两个问题想问大家,看看大家对诗的理解如何。

2.板书“身”,词人的“身”在哪里?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预设:山海关、高山、船、营帐……)板书:身在征途

3.板书“心”,词人的“心”在哪里?板书:心在故园

4.纳兰性德身在征途,心在故园,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身”远离故园,而“心”思念故园,那种矛盾、痛苦又煎熬的感情,让我们再读一遍这首词。

四、创设情境,感受词情

1.听了两遍我们班学生的朗读,我被大家的朗读深深吸引了,我也想读。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安静听老师读一遍,边听边想象词中的画面。

师配乐范读。

在听的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然而,在词人的记忆中,故园里的生活是不是这个样子的?

请大家看这几幅图:“慈母手中线”“何当共剪西窗烛”“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拿起笔,请任选一幅图,在纸上写一写词人故园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场景。

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此时此刻,这些画面全都破碎了,甚至他都无法去梦中寻找那美好的生活!

板书“碎”带着这份浓到心碎的乡愁,让我们再读这首词。

2.师引读,请生再读《长相思》(播放音乐《穿越时空的思念》)

(1)在这里,没有妻子的依依相伴,没有窗下的窃窃耳语,只有

(2)在这里,没有母亲的慈爱目光,没有母亲的声声叮咛,只有

(3)在这里,不能再和我的好友纵情欢笑,畅饮高歌,只有(完整)

3.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

(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五、拓展延伸,深入词心

1.是啊,这样一颗复杂的心,很难想象是来自纳兰性德这样一位皇家贵胄的身上。(出示纳兰性德简介,请学生读第一段。)可是他却偏偏如一枝孑然于世的寒梅。(请学生接着读第二段)他不是“人间富贵花”,他不愿享受这被束缚的荣华。(请学生接着读第三段)

说到这,再读这首词,你是否有疑问?有没有什么问题想要问纳兰性德?(他对故园有深沉的爱,他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还要离开家。)

2.其实,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这次征途上,他还写了一首词——《菩萨蛮》,在词中,他这样问自己:“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展示诗句)

3.你觉得还有谁会这样问诗人?(妻子、朋友、父亲、儿子……)

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身向榆关那畔行”

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身向榆关

但是,为父是家里的顶梁柱,我要为你撑起这片天,我只能……

但是,这是儿作为御前侍卫的责任啊!我只能“身向榆关那畔行”

4.想一想,词人真的“轻离别”吗?

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5.是啊,他哪里是轻离别,明明是重离别!他只是重任在肩,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就在这样一个思绪万千的夜晚,纳兰性德提笔写下这首装满思念的《长相思》。

感谢大家一堂课经常的配合,我们互相引领,穿越时空,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内心世界,最后,让我们回到题目,在朗读声中结束这堂课!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读:长相思。

师引:故园心,梦不成,字字化作──生读:长相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长相思》这堂课我主要从读准词、读懂词、感受情感、读懂作者内心几个方面展开教学,每个环节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来推进。第一读读准,第二读读出节奏感和韵味,第三读读懂这首词讲的是什么。在诗词教学中一直有个难点——如何在不影响诗词的情感、氛围前提下,让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词意,我用的方法就是让孩子找词中的景物,孩子在说的过程中,我相机引导他们去想象画面,想象场景,比如学生说在路上有山,有水,那我除了辅以相关的图片外,大家思考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崇山峻岭,波涛汹涌,也就能理解到路途艰辛,词的意思学生能够理解了,并且能够带着画面感去说出来,而不是生硬的翻译。

只想象词中的画面去理解情感是不够的,要引导孩子想象词以外的.画面,那就是词人提到的思念的故园。我选取纳兰性德词作中他自己所描写的一些美好的生活场景,如“被酒莫惊春睡意,赌书消得泼茶香”,让整堂课的诗意更加浓厚,故园的美好和此时的痛苦,对比一下子就出来了。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出示纳兰性德的三段简介,皇室贵胄的显赫出身和他内心深处的无限孤独,学生就能够感受到他的矛盾,理解纳兰性德不得不离的无奈的痛苦。最后,让孩子写一两句想对纳兰性德说的话,再回到课题长相思,在朗读中回味整首词内容和感情。课堂中有三处背景音乐的播放,营造了很适合的氛围,学生在整堂课中都很投入,师生配合比较完美。

当然课堂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对学生朗读指导上,过于重情感的带入,而忽视引导朗读时的抑扬顿挫,使得读的时候显得比较平。第二个也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就是对学生发言的评价比较单一,重复的部分的比较多,而对学生思维延伸的引导比较少,导致有些问题,需要我最后的总结学生才能完全明白。今后也会不断学习,让教学,诗词教学更好的开展。

《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榆 畔 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重点难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4、简介纳兰性德。

二、整体感知

1、①(指名读)谁来读一读?小黑板出示生字词:

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②解释字词。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

三、学习诗句

(一) 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

是的,……(简介背景)。

3、山 一程,水一程,

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 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 它写下来。

(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

齐读。

四、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2、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 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4

学习目标:

1、结合词意,用贴切的情感朗读课文。

2、通过细读词句,正确理解词的字面、全词的意思。

3、理解关于词的初浅的常识。

课前准备 :

1、查字典,掌握“畔、帐、更、聒”四个字在这首词中的正确读音和意思。

2、联系地图,大概知道:作者从何处出发?此时身在何处?前往何处?联系资料,了解:作者此行的目的.。

3、阅读关于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和两种不同理解的赏析,初步形成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

4、反复朗读课文,思考:用怎样的语气来贴切地读好每一句诗。

教学过程:

一、初读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

2、揣摩朗读,同学互演,有不同意见的小组提出来。

二、细读

1、理解上阕(què)词意,用贴切的感情朗读上阕。

(1)理解:“山一程,水一程”的正确解释。交流预习过程中你对这句词的意思的理解;介绍“互文见义”,这是古诗文写作中的一种方法,意思为:越过了一程又一程的山和河。试着用一个词语表达“山一程,水一程”的意思。

(2)辨析“身从何处、在何处、向何处”。读诗句——看地图——明去向。

(3)辨析“夜深千帐灯”,并理解其含义。介绍辛弃疾的《破阵子》;将辛弃疾的沙场英雄气概与纳兰性德从心底流露出的对自然生活的渴望与欣然作比较,感受纳兰性德深深的爱与痛。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上阕。

2、理解下阕词意。

(1)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正确意思。(互文见义)读“风一更,雪一更”想到了一个什么词语?交流你对“风一更,雪一更”的理解。

(2)理解“聒”,“梦不成”,“无此声”。“聒”,嘈杂的是什么声音?因为什么而“梦不成”?“此声”指什么声音?家乡真的“无此声 ” 吗?

(3)用贴切的情感朗读下阕?

3、朗读全词。用下阕中的一个词概括全词的主题。

4、理解真正的“故园”“乡心” 。

(1)真正的“故园” 指什么?字面意思:故乡;含着意思:自然、自由的生活。

(2)真正的“乡心”指什么?“故乡”在何方?纳兰性德真正思念的是什么?

5、这首词有令你感动的东西吗?你为何感动?

6、完成作业本作业。

《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5

资料袋:长相思,词牌名,36字。前后片各四句。前人多用以写人的思念之情,始见唐代白居词。

一、揭课题。

写课题。读课题:长相思三首。出示资料袋。

t:过去人们通常用来写怀念之情,思念之情的。预习过了么,谁来读一读。

二:初读

1、指读:

第一首:“汴水流……”唐·白居易

第二首:“秋山青,秋水……”明·张煌言

第三首:“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宋·万俟咏(指出复姓:万俟)

(分别叫3个学生来读这三首词)

t:通过预习,能把课文读到这个程度,老师很满意。下面请同学们参照注释,看看能读动多少,看看还有哪些读不懂。(这就是要求)。

2、自由读。

(1)默读,再看注释,老师巡视。

(2)交流。

三、悟诗情。

1、2首

1、前两首,他们思念的是谁?

学生默读。老师巡视并吟诵:思幽幽,恨幽幽,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老师引经据典。)

2、s:想念丈夫。(板书丈夫)

3、读。

t:张煌言思念的又是谁呢?

s:故乡(板书故国故乡)

t:妇人,还有张煌言是在什么情况下思念的?边读边做记号,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要圈圈点点。

s:是夜晚的时候。

t:同意么?看老师写字。(板书:夜)读

s:“思幽幽……”

t再读

s:第2首“故国盟……”

t;思念亲人,思念故国为什么在夜里的思念特别强烈呢?

s:漫长,寂寞,沉寂,……

t:夜深人静,一个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国家的人,是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有一个诗人说(诗略)(教师相机吟诵,引用了一首诗,足见其文学的功底之深厚)……所以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晚。

s读第一首。第二首。

t:板“?”,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呢?这晚上都有什么?看书!拿出笔,找准,这样你的记忆就非常牢固。(学习方法的渗透)

s学生看。

s:这夜晚都有月亮!

t:这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巧啊!太巧了,都是有月亮的夜晚。为什么这么巧,都有月亮?说说看!

s;因为月亮代表思念亲人的。(板书:月)

t:有补充么?他说的有道理。

t:听我说,月亮本身就是一首诗,从古到今,多少诗人……还记得,静夜思么?背!

s:(略)

t:苏轼在中秋节写了一首词,记得么,有这样的.饿=诗句:“月有阴晴圆缺……”想的太奇特了。唐朝的杜甫也写了《月夜忆舍弟》其中两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t:难怪白居易笔下的妇人如此思念她的亲人啊。读!

s读整首词。(两首都读了)

t:真好!!

t:再来看第一首,皓月当空,妇人看到了什么?

s:汴水 泗水

t;她的心也随着水流到了那里?

s:“流到瓜洲古渡头”

t;她好像看到了——

s:“吴山点点愁”

t;是啊,她望啊,望啊,想啊,想啊。(板书;望)她想什么?望什么?

s:她盼望着丈夫哪年回来?

t:是啊!(板书)是啊,多么深情多么感人。读!!

s:读全文。

t;妙啊!

t:再看第2首。这什么字?

s:秋!

t:古人说,“自古逢秋悲寂了。”这“秋”字非常有意思。

s:读“秋山青,秋水明”

t:他为什么要这样写的这么美?

s:(略)

t:是的。大明朝灭亡了……物是人非。所以他睡的着么?一个“惊”字写出了他……(教师用叙述的方式把学生带到“愁”的境界)妙就妙在“孤鸿三两声”。

“故国盟!……”学生齐读!

t:长相思,长相思,真的写了思念之情。

《长相思》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二、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四、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五、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六、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五、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相关文章: